分享

【嘉德秋拍】屏间雅赏—壶间茶事

 alayavijnana 2019-02-19

屏间雅赏-文房珍玩

11月20日(星期二) 晚上 8:00

嘉德艺术中心拍卖厅 C厅





日本茶道在发展变革中,虽与中国茶道的变革息息相关,但是宗教、高僧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而相较而言,日本茶道更充分诠释了禅宗思想,体现出“和、敬、清、寂”、“茶禅一味”的艺术特色。所谓“载道于器”,本次《屏间雅赏——文房珍玩》所推出的十余铁壶、银壶、茶入诸器,涵盖龙文堂、金寿堂、春霞堂、竹影堂等众多堂口,可从中一窥日本茶艺之风貌。



唐人刘贞亮提出了“饮茶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可见,在刘贞亮看来,茶不仅有养生之功用,更有清心明智、修身养性之效。


刘松年,《撵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文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叹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文徵明《杂咏卷》亦说:“久雨新霁,情思爽然,焚香煮茶,亦人间快事也。”屠隆更是在《考槃馀事》中为煮茶构建了一间“理想小屋”:“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室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


文徵明,《茶具十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可见至唐宋起文人雅士皆以煮茶为乐,或于林泉之中雅集之间,召二三童子奉茶,是为“云水中载酒,松篁里煎茶,岂必銮坡侍宴;山林下著书,花鸟间得句,何须凤沼挥毫。”或于幽篁之中,凭窗品茶,观天外云卷云舒,可谓“茅斋独坐茶频煮,七碗后,气爽神清;竹榻斜眠书漫抛,一枕余,心闲梦稳。”


唐朝时,中国的饮茶文化经由日本遣唐僧人传入日本,最初仅在寺院之中以及与之有所往来的少数上层贵族间流传。日本《茶经详说》中记载:“本朝圣武皇帝,天平元年(729年)召百人僧侣入内讲般若,次日行茶礼。”此时茶叶于日本人而讲,仅是来自唐朝的珍贵药物。日本平安时期,中国茶种被永忠等高僧先后带入日本进行播种,并兴建正式的茶园,逐渐形成初期的“弘仁茶风”。此后,日本渐兴品茶之风,禅师荣西研究中国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宣称吃茶可以养生延龄,并撰写了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此后上层社会渐渐兴起借茶会商议政事之风,这种社交式的饮茶,常于书院式的和式建筑内举行,以中国式样的棚架陈列茶器,茶器亦沿用中国唐宋形制,故而称之为“书院式吃茶”。荣西之后,村田珠光顺应时代需要,把精致的“书院茶”简化为“围式茶”,在书院中以屏风切隔成四叠半空间,此亦即日人所谓幽玄、寂枯精神的末茶茶道。之后武野绍鸥又强调“美、秩序、简素”茶道精神,设立四叠半的草庵茶室。绍鸥的弟子千利休更为此种“闲寂茶”仪式与操作法之集大成者,亦被视为奠定今日日本末茶茶道的开山祖。随后隐元隆琦和尚将中国明式冲泡茶法带入日本之后,渐成风气,形成“煎茶道”文化,明人所崇尚的文人雅趣、书斋清供也同明式饮茶一起传入日本。前述明人屠隆等著茶书中所列茶器,亦于煎茶道茶器中一一可见。

 

日本煎茶茶器一组,茶室基本装饰与末茶道相近,内亦有焚香、挂画、插花及点茶,唯茶器不同,与中国明清茶器较为接近。


可以说,中国茶道文化体现的仍是文人士大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道、释为一体,互补互通的丰富内涵。而日本茶道在发展变革中,虽与中国茶道的变革息息相关,但是宗教、高僧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而相较而言,日本茶道更充分诠释了禅宗思想,体现出“和、敬、清、寂”、“茶禅一味”的艺术特色。日本的茶道文化源自中国,茶器自然亦受影响,虽与现代中国的吃茶方式大衣异其趣,然其名称及形制,犹可见中国古制。所谓“载道于器”,本次《屏间雅赏——文房珍玩》所推出的十余铁壶、银壶、茶入诸器,涵盖龙文堂、金寿堂、春霞堂、竹影堂等众多堂口,可从中一窥日本茶艺之风貌。


此外,日本壶艺亦不乏精雕细琢之器。制壶艺人亦喜欢将诗画融于壶身之上。或以错金银工艺;或以高浮雕、阴刻之法。或是暗含文人风骨、君子之气的“梅、兰、竹、菊”等物象;或是清淡疏朗的山水小景。从而展现出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之空灵意境。



Lot 4499

大国寿朗春霞堂道安形鎏金波千鸟铁壶

明治时期

H 12.8 cm; 339g


是壶铁制,呈道安形。壶身通体作岩肌纹理,一侧于沿口作一只千波鸟展翅而飞,旁侧底部近壶嘴处有圆章印款。另一侧不作纹饰,近壶嘴处有“春霞堂寿朗”两行竖身落款,并“大国寿朗”方形章款。千波鸟与三个章款皆作鎏金处理,惜年代久远,章款上的鎏金有所脱落。圆凹形壶盖,配以铜包银工艺,银摘亦别致新奇,方中见圆,与壶盖嵌接处作花瓣状。上接三弯提梁。



大国寿朗(1856年-1934年) 日本明治时期人,作为龙文堂四大天王之一,早期服务于龙文堂体系下的金龙堂。金龙堂作为龙文堂的高级堂口,是日本京都知名铁壶堂号之一。大国寿朗后独立并接受龙文堂、晴寿堂等知名堂口委托制作铁壶,雅号梅翁、春霞堂、铁仙等。春霞堂为其创作颠峰期使用之斋号,以此署名的作品更是当今铁壶收藏的逸品佳作。日本铁壶发展至明治时期是尤为尊崇匠师的时代,名家与名作更是倍受追捧。京都名家初代大国寿朗以擅长工艺繁复的图文作品闻名,其作铸工精湛,擅于镶刻,表现力丰富,使其即使与同时代名家相较也有独树一帜之傲。


Lot 4500

平安光玉堂造铁壶

明治时期

H 17.2 cm; 1251g


此壶铁制,呈斗笠形。壶身作荒肌纹理,一侧上阳铸螭龙盘曲翱翔,另一侧则另有竖款与章款。壶嘴短硕,下有圆章“光玉堂造”。平壶盖,配纯银摘,作花苞状,盖内有“平安 光玉堂造”阴刻落款。上配豆荚提梁。整器质朴端庄,厚重典雅,最为难得之处在于整壶之中共有三款。



平安光玉堂是明治时期京都地区极其有名的锻造名家,为京铁大正三大堂之一,一向以简单的线条加上轻巧的点缀而自成风格。


Lot 4501

错金银花卉铁壶

明治时期

H 19.5 cm; 1305g


是壶宝袋形制,束口高颈,斜肩顺线向下,微呈三角形状。



壶身两侧分别作心形、扇形开光,开光内打磨平整光滑,上镶嵌金银花鸟图案,似中国古时窗花,从窗内向外望,庭院美景,清逸托俗,彰显文人雅趣。壶嘴三弯,线条流畅优雅,挺拔有力。圆凹形铜盖,花苞镂空形摘,配合三弯提梁。整器端庄秀雅,落落大方。


Lot 4502

道安形龙文堂安之介铁壶

明治早期

H 26.6 cm; 2760g


此壶铁制,呈道安形,器形硕大。壶身光素无纹,以搥目纹作荒地肌理,壶身上阳铸横款“龙文堂造”字样。壶口内陷,配以圆凹形壶盖及圆形镂空铜摘。壶口两侧作圆形壶耳,安三弯式提梁。三弯式壶嘴,壶嘴根部肥硕而口颈处纤细,线条流转自然。整器庄重古朴,器形虽大却不显拙笨。


Lot 4503

金寿堂雨宫宗铁壶

明治时期

H 21.3 cm; 1939g


此壶铁制,长闲形,荒肌纹理遍布,光素不加点缀。三弯式壶嘴,线条流畅自然,下部壶身有圆款“雨宫”章印。配平实铜盖,上有花苞形银摘,盖内有“金寿堂造”阴文字样。上有圆形提梁,嵌银丝点缀装饰。配有原箱。


Lot 4504

龙文堂安之介押喜上梅梢铁壶

明治时期

H 23.5 cm; 2535g


此壶铁制,以失蜡法铸造而成。圈口,有束颈,颈上浮雕一周卷浪纹为饰。溜肩鼓腹,壶身以立体高浮雕绘饰喜上梅梢之图。花叶间有喜鹊立于枝头,俯身向下张望,其间花瓣细致,叶脉清晰,喜鹊栩栩如生,展现龙文堂高超的失蜡法。配圆凹形铜盖及花苞状铜摘。整器玲珑秀美,又不失端雅大方,且安之介壶中如此高工蜡模实属罕见。



龙文堂,京都铁壶四大堂号之一的龙文堂,创始人为四方安之助。由于龙文堂是日本铁壶史上第一家采用脱腊法精铸铁壶的,这使得它在日本老铁壶的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名望影响日本及欧洲长达百余年。据记载,在龙文堂的极盛期,一年所生产的铁壶,应该不超过150把,这样的生产量是非常小的,但更可见其对每一件作品所花费的心血。传世的每一件珍品具有外形的全球唯一性,是百年难得的珍贵古董。


Lot 4505

错金银花卉铁壶定制款

明治时期

H 18.3 cm; 1133g


是壶宝袋形制,束口高颈,斜肩顺线向下,微呈三角形状。壶身两侧分别作开光,开光内打磨平整光滑,上镶嵌金银花卉图案。壶嘴三弯,线条流畅优雅。圆凹形铜盖,花苞镂空形摘,配合三弯提梁。整器端庄秀雅,为定制款。


Lot 4506

龙文堂安之介中身款富士形铁壶

明治时期

H 20.7 cm; 1493g


此壶铁制,呈富士形。通体遍布荒地纹,不加雕饰,彰显古拙质朴之美。铜镂空圆球状摘手,三弯壶嘴,线条优雅柔美。盖内阴刻“龙文堂造”字样,壶身一侧阳铸竖款“龙文堂造”,另一侧近户口处饰月牙,安之介所铸之壶,通常都有此种别致的小记号。


Lot 4507

“御锡屋天下一”锡制山水人物纹茶入

昭和时期

H 17.5 cm; 1290g


此器精巧,器身锡斑完好。圆肩罐身,短颈,溜肩,收腹,平底。器身上阴刻通景山水松石图。远景处山峦层叠,郁郁苍苍,嶙峋峥嵘;中景留白;近景处有小桥流水人家,又有岩石苍松,一片静谧幽深之景。其刻工劲道有力,又不失细腻,展现深远意境,实为赞叹。器底铲地作委角开光,内阳刻“御锡屋天下一”字样。


茶入,是盛浓茶粉的小罐。茶入最早来自于中国,盛行于日本。中国叫茶仓,或者茶罐。茶入是最为重要的茶器之一。在日本,茶入分为'唐物'和'和物'。五百年前的日本战国时期,主要使用从中国少量进口的'唐物'茶入,因此十分珍贵。拥有一定级别的名唐物茶入,是武将身份和权势的象征。即使到了江户幕府,茶入仍是地方大名与将军家关系疏近的证明物。只有德川一族或者谱代重臣,才有拥有将军下赐的名贵茶入。


Lot 4508

金森左兵卫富士形铁壶

明治时期

H 21.4 cm; 1170g


此壶铁制,呈富士山形。壶身光素无纹,遍布岩肌纹理,壶嘴纤细修长,下部壶身处铸有金森左兵卫款识。平壶盖,上嵌装花苞形摘手。上配三弯形提梁,器形厚重端庄。此壶器型完美,素朴优雅,像一位尘世中的隐士。殊为难得之处在于历经百年百年传承,此壶从未使用过。


此壶系金寿堂金森左兵卫所铸。金寿堂是京都铁壶重要堂号之一,与龙文堂、龟文堂堪称日本铁壶铭文的三大体系。金寿堂铁壶强调壶体制作精美,并以稳定的质量出名。其制作风格偏向高雅素洁,在制作铁壶的技法上独具一格,尤其擅长运用金、银、铜等不同的金属材质镶嵌或浮雕于壶身或壶把上,这在当时极为珍贵华美。明治初期正逢明治维新,当时日本广泛与外国人接触,因此当时配合文化交流,很多金寿堂铁壶出口至欧洲。在如今的欧洲博物馆所收藏的铁壶中,有血多壶身或壶盖上落有金寿堂的堂号,可见欧洲对金寿堂铁壶的喜爱之情以及金寿堂铁壶的历史地位。


Lot 4509

尚美堂翠摘银壶

昭和时期

H 18.3 cm; 401g


此银壶鹤首壶形制,线条简洁优雅,壶身搥目纹满布似荒肌质感,古拙质朴。盖摘配以三环翠玉摘,有画龙点睛之效,简单而不失典雅。壶底可见“尚美堂”印款,整器小巧而高挑,壶嘴角度极佳,属文人雅士气质之品。


尚美堂成立于明治33年(西元1900年)3月15日,创业者江藤荣吉郎,在大阪中心淀屋桥长驻。从创业当时开始,以珍贵金属、装饰品、美术工艺品等广泛多角视野营运,至今百年,在日本金工占一席之地,屹立不倒,实属难得。


Lot 4510

荣真藤把丸形炮口壶

昭和时期

H 15.7 cm; 381g


此壶银质,呈圆丸形制,上头搥目纹满布似荒肌质感。壶身中部及壶嘴根部各饰一圈铆钉纹路。壶摘与壶座为少见一体成形工艺,古拙直率的炮管壶嘴,配以藤编式提把。壶盖内侧阴刻“御大典记念”,底款见“荣真”方章。整器器型饱满,做工精细,老藤把和壶身比例匀称,为荣真壶中精品。



竹影堂的初代金吾先生,就喜欢制作金属工艺,常自己打造一些小道具,二代的伊兵卫则继承初代,制作专业的雕金工具,至四代竹次郎懂得将金、银、铜、赤铜互相搭配,做出精致细密的物品,不仅在国内受到认同,更在德国及法国受到赞扬,因而有栖川宫殿下赐与“竹影堂荣真”名号,在京都金工界声名大噪,至今已两百余年,其工艺精湛,精雕细琢,实令人赞叹。


Lot 4511

五郎三郎侧把急须

昭和时期

H 8.2 cm; 227g


此急须纯银制,苹果型制,有颈,宽肩收腹。壶身搥目纹遍布,似海浪涛涛,翻涌起伏。平壶盖,上装花苞形摘。壶嘴短捷有力,侧面配以象牙把手,壶底可见“五郎三郎”字样。整器小巧玲珑,典雅质朴。附原箱。


京都金屋家是江户初期立业的著名世代家族金工,丰臣家家臣安藤氏后代,初期以铸造铁釜为主,通称“五郎三郎”,法号“道圆”。宽永年间初代五郎三郎创业于京都,以独特的着色技法“五郎三色”闻名于世。初代“金家”传至九代改“金谷”袭名金工名家至今。 五郎三郎家族的作品涵盖许多茶道具,不仅是铁器,也有许多银器,第十二代金谷五郎三郎仍是依循着自古流传的作工与态度,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传统工艺的艺术之美。






中国嘉德2018秋季拍卖会


预展 Preview

11/17-11/19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拍卖 Auctions

11/20-11/24

嘉德艺术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