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北京紫禁城经过清朝的数百年经营,已经成为一块国际上最著名的文化瑰宝了。可以说,没有清朝统治阶级的维护与经营,北京不会像现在这样繁华的。可是清朝当初定都北京,还是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与争论呢。 当初带领清军入关的皇太极,还没来得及交代后事呢,就撒手人寰了。当时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眼看着清军又要因为争夺皇位而陷入内乱中,庄妃通过手段,把自己六岁的儿子顺治推上了帝位。 可是庄妃推顺治上位也是有条件的,条件是让当时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多尔衮当摄政大臣。皇帝和摄政大臣,虽说权力差不多,可是毕竟还是差了不少的。不过多尔衮也没办法啊。自己不同意,庄妃就要联合别人干掉自己。毕竟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无奈之下多尔衮也接受了这种条件交换。 当上摄政大臣的多尔衮,平日里就要好好的利用自己的权力了。在定都一事上,多尔衮就主张迁都北京。 毕竟明朝的都城就是北京,这个地方经过明朝数百年的经营,繁华程度绝对超出其他地方一大截。再加上入关后多尔衮是破关的大功臣,来到北京后大肆抢夺,在北京城也有了自己不少的基业。 打着这个算盘的多尔衮,自然也希望自己圈的一块待开发用地,因为政策的原因成为黄金地皮啊。所以多尔衮一力主张,要迁都北京。当时反对的声音还不少,其中不少的保守派给出的理由是汉民不会服从满清统治的。 他们认为汉人势大,即便是一时取得胜利了,可是将来让他们反应过来,集结起来,自己这么点家底,分分钟都会被消失。与其这样,还不如大肆掳掠一番,趁机多杀点敌人,抢够了再退回关外的根据地,这才是保守的做法。即便是要定都,也要定都在沈阳。 对这种说法,当时朝廷上下还是有不少人支持的。不过多尔衮对这种说法就有些不屑一顾了。除了嘲笑对方格局低,还笑对方胆子小。他认为只要统治阶层手段高,打消汉人反抗的意志,就不会让汉人形成反抗的规模,只要形不成规模,清朝的江山就可以永固下去。 之后更是忽悠大家,表示自己的说法是经过先皇同意的,这也算是先皇的遗志吧。再之后多尔衮力排众议,架着七岁的小皇帝顺治,硬是把决定做下了。最后,这清朝的国都就定在了北京城。 可以说,清朝能够定都北京,从出主意到最后拍板的,就是多尔衮这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