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入关之后,多尔衮两次亲征,竟然都是为了一个人

 空空观史 2020-12-12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满清在军事上曾经历过两次大的危机,每一次都几乎可以颠覆清朝的统治。尤其是第一次,连多尔衮都亲征前往解决。更厉害的是多尔衮两次亲征竟然都是为了一个人。

这就要从1649年的反清运动高潮讲起了。这时距离清朝入关已经五年了,按理说清朝的统治应该更稳固才对。但是偏偏出了大乱子,这和清朝刚入关时的用人政策是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满清入关时八旗军的兵力大约在十万人左右,凭借他们要想统一中原几乎不可能。于是清廷就到处招降农民起义军和明朝的军队,只要是来投降的,来者不拒而且是越多越好。所以当时清兵有很大部分就是明军和农民起义军,虽然他们的战斗力比不上满清八旗,可是打起自己的同胞来格外卖力。吴三桂和李成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南明的几个皇帝几乎都是被他俩干掉的。在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清朝的用人政策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真的是发挥到极致了。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满清内部那些当权者也是将这些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只是没有记在小本本上罢了。只要有人立功受奖升官,肯定要考虑到他的出身和历史。那些后来投靠过来的汉人,哪怕立了功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奖励。满清权贵最看重的首先是满人,其次是辽人(辽东的汉人),其次是入关之后投降的汉人。前两种人哪怕立功再少,升官发财都少不了。而后来投靠的汉人拼了命却依然得不到认可,所以大家就又造反了。

那么多尔衮为什么会亲征呢?主要就在于这个地方对清廷的威胁不是一般的大。那个地方就是大同,守将是前明将领姜瓖。从地图上一看就知道大同对北京的威胁有多大,南方不管闹得有多凶都影响不到北京。但是大同就不一样了,它可以直接威胁北京,因此多尔衮才会亲征。不管他如何劝说,姜瓖就是不投降,弄得多尔衮很没面子,只能派别人继续围攻。

姜瓖大同反正持续了八个月,最终他被自己的部将杀掉。大同城也被清兵屠戮一空,就连大同的城墙也被削低了五尺。足见当时多尔衮有多恨姜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