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清入关后,“剃发易服”何为“十从十不从”?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1-03-04

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千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史称“满清入关”。

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清廷迁都北京既是出于统一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是基于退可出关外的战略考虑。清廷以多尔衮为首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北京,只有占据这个关口才能进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八月二十日,清朝开始迁都。九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北京。十月初一,顺治帝在皇极门(顺治二年改称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在清军进关之初,对原来明朝的官员和士绅进行笼络,给予他们高官厚禄。因此,清廷很快就在北方地区站稳了脚跟。不过,当清军进入江南之后,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改变。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清军都遭到了非常激烈的抵抗。各路反清势力在城市发起暴动,暗杀清廷官吏;在乡村对清军进行伏击或对清军占据的战略要地发动突袭。其中以江阴、嘉定两地汉人军民抵抗最为激烈。后来江阴、嘉定被清军攻破后,两地人民也因此遭到了清军的疯狂屠杀,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清朝建立之后,满族人掌控了政权。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削弱那些反对自己的势力,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颁布“剃发易服”的法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

不过在执行“剃发易服”法令过程中满清也提出了“十从十不从”原则,即:

1、男从女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释道不从。

比如男人、老人、读书人要执行“剃发易服”,而女人、小孩、和尚、道士可以不执行“剃发易服”;比如在清朝的时候,汉人女子不但官衣用明朝的制度,就是家常衣服,也是长裤、短袄、短褂,也绝对没有人穿过清朝的长衫,到民国才有穿长衫的,而且名曰旗袍。这就是说汉人的女子,在清朝二百多年穿的都是汉服。

2、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

比如婚事仍是明朝的制度,新娘子穿的衣服永远是戴凤冠,穿霞帔,即使到了光绪年间,这些衣冠,都找不到了才只穿外褂裙子,然仍必套上一个云肩,以后连云肩也不易觅到,才只穿外褂裙子,但这仍然是明朝制度。尤其是新郎坐蓝轿或绿轿,新娘坐红轿,清朝就没有这种制度,后来满洲人也学着用这样的轿;比如人活着时穿着清朝的衣服,如长袍马褂等等,但死后可以穿明朝衣服入殓,坟上祭礼以及出殡的制度,都用明朝的制度。

3、官从隶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比如官员要穿清朝官服,但下层阶级的皂隶仍可穿明朝衣服,长青袍,高红毡帽,手持大竹板,遇到县官等等出门,轿前边的执事人等所持的鞭子棍子也都是明朝制度,就连刽子手的装束,下身系两片下甲,上身穿黑边宽袖红马褂,头戴硬纸背所制之额子,并挥一根野鸡翎,手持一把刀,这都完全是明朝的制度;比如全国人民必须易服剃头但允许戏台上仍穿明朝衣服,但娼妓必须穿的是清朝衣服。

总之,诸如老人、小孩、女人、僧道、戏子、奴隶,这类边沿人物,满清是不在乎是否“剃发易服”的。

到了清代末期,在觉悟了的知识青年和学生掀起的革命斗争中,把剪辫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清末开始,到清朝灭亡之时,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清代剃发演变证明:人类是要前进的,当文明与暴力冲突的时候,虽然暴力有时占上峰,但是那是暂时的,最终的胜利还是文明与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