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另一种可能,宋应星在康熙初期可能剃了发,但头发比剧照中还要多

 汉月银山 2023-08-18 发布于陕西

很多时候,刀剑干不成的事,利益却能干成。

近日,在央视热播的节目《典籍中的中国》里,有这样一个场景: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演员饰)与宋应星(演员饰)透过一粒种子,在稻田里上演了一场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

节目受到观众们一致好评的同时,也因为一个细节而引发了争议:剧中的宋应星留着辫子。

另一种可能,宋应星在康熙初期可能剃了发,但头发比剧照中还要多

部分网友认为,宋应星虽然历经明清两朝,但他完成《天工开物》的时间是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宋应星的形象不应该是梳着辫子的形象。

其实,这种说法有些冤枉节目组了,因为节目中出现的青年、中年宋应星都着明朝服饰,唯有老年时着清朝服饰。

相比于这种质疑,另外两种质疑则显得更加有理有据:一种是,宋应星在内心不认可清朝,其兄宋应升为明朝殉节而死,他本人不仕清朝,且已经选择隐居,应该并未剃发。

另一种则是:就算宋应星被迫剃发,也不应该是剧中的牛尾阴阳头形象,这种形象出现在清代的中晚期,老年宋应星所在的清前期(顺治后期,康熙前期),发型应该是“金钱鼠尾”。

这两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都有道理。

晚年宋应星,有没有可能没有剃发呢?有可能。

有没有可能剃发了,留了清廷下达剃发令时要求的“金钱鼠尾”发型呢?也有可能。

有没有留着那种清代中后期流行的牛尾阴阳头呢?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但是可能性很小。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还有一种可能性:晚年宋应星剃了发,但是发型不是“金钱鼠尾”,且剃发后的发型,头发可能比大家熟悉的流行于清朝中后期的牛尾阴阳头还要多。

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讨论,好好回顾一下,清朝统治者对于剃发令的执行情况,并借此回答一个问题:清廷如何夺取天下,并完成了统治。

关外时期的剃发令

狭义的剃发令出现在1645年,当时,清军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摄政王多尔衮认为大局已定,于是下达剃发令,该剃发令是以一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异常血腥的方式推行的,期间也导致了南方数次大规模反清运动。

另一种可能,宋应星在康熙初期可能剃了发,但头发比剧照中还要多

而广义上的剃发令,比这要早得多,早在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在关外,占领辽东的大片土地时,就强行命令其统治区的汉人男子剃发,最早的剃发令大约出现在天命四年。

关外时期,剃发令的执行同样血腥,拒不剃发者或直接斩杀,或仍进鸭绿江淹死。

用努尔哈赤自己的说法:与明军交战,后金军杀明军20万(当然,是夸大的说法),明军也杀其所领导的后金军数万,他与明廷不共戴天,仍着明朝衣服者,留明朝发饰者,有不真心归顺之嫌,所以规定所有汉人男子必须剃发。

但是,在以血腥手段强行推行剃发令的同时,努尔哈赤同时表示:所有剃发者,可返回家中,正常耕种生活。

努尔哈赤的政治手腕虽不及其子皇太极,但是在推行剃发令这个问题上依旧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方法。

努尔哈赤之后,其子皇太极同样要求统治区的汉人必须剃发。

天聪四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

对于拒不剃发者,仍将被处死,皇太极兄长阿敏表示:

我兵久留于此,意在养民,以成大业。尔等妄意谓我将返,且间有不剃发之人,是不知兴师之意也。今尔等宜各坚意剃发,有不剃者察出处死。

从努尔哈赤和阿敏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关外严格执行剃发令的目的是让统治区的汉人表示真心归附。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等人此举,是断关外汉人的后路,毕竟当时明清实力对比还是明强清弱,关外汉人在内心更倾向于明朝也在情理之中。

而当时明清正处于交战状态,双方常常以外在的发饰衣着来辨认敌我,剃发后的汉人也会被明军当成敌人,这样一来,这些人只能支持他们,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此举相当于强行把这些人拉到自己这边来。

入关前期不成功的剃发令

清军在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后,也曾经下达了剃发令,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但是,清能够占领北京有运气的成分,当时仍有大顺,大西等政权,南方的南明政权也正在筹备之中,其统治并不牢固。

且在关外时,清军的剃发令是攻下一城执行一城,在局部力量对比上,一直是清军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入关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多尔衮此举是对整个统治区上千万汉人下达此命令,清军在此时并未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多尔衮入关后下达的这第一个剃发令并不成功,一些前明朝官员因为这个法令观望不出,一些甚至护发南逃,在北京附近,也爆发了一些因为剃发问题而引发的小规模起义。

由于当时政局未稳,为了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多尔衮很快收回成命:

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多尔衮的第一次下达剃发令执行得并不成功,多尔衮也很识时务地收回了成命,不得不说,在清前期的统治者中,多尔衮的政治水平应该说是比较高的一个。

另一种可能,宋应星在康熙初期可能剃了发,但头发比剧照中还要多

多尔衮

这种不强制推行剃发令的状态维持了1年多,期间,后来为了推行剃发令在江南大开杀戒的贝勒多铎甚至表示,其剃发令的要求是武剃文不剃,有些人本不用剃发,却无耻的剃发表忠心,这种做法是白费心机。

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

无耻之徒

提到剃发令,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无耻之徒:孙之獬。

孙之獬其人是明天启年间的进士,因为被认定是“阉党”而被罢官归家,清军入关后,召他入京,授官礼部右侍郎。

孙之獬本着向新主子表忠心的心态,自行按照满人的方式进行剃发,上朝之时,孙之獬理应和汉人文官站在一起,但汉人文官见他剃了头,便将他踢了出去,要求他和满人武官站在一起。

满人武官看,这孙之獬是汉人文官呀,不应该和我们站在一起,也把他踢了出去,要求他和汉人文官站在一起。

孙之獬被两边踢来踢去,十分狼狈。

孙之獬一气之下,向多尔衮建议应该强行推进剃发令: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多尔衮的政治手腕不低,要说他日后重新下达剃发令完全是因为听信了孙之獬的建议,自然是说不通的,但是,孙之獬的建议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了,这个无耻的孙之獬后来的结局也不怎么样,英亲王阿济格定九江后,命孙之獬以兵部尚书衔招抚江西。后以'久任无功,市恩沽誉',被革职为民。

被革职的孙之獬回到淄川老家,1647年,山东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农民军攻陷淄川后活捉孙之獬,而后将其肢解而死,孙家一家7口人也一同被杀。

多尔衮二次下达剃发令是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间:

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多尔衮之所以敢于重新下达剃发令,主要是因为当时清军进展顺利,清军对西边的大顺政权和南方的南明弘光政权的军事行动都取得了关键性进展,闯王李自成被杀,南明弘光帝被生擒。南明弘光政权的都城南京甚至未做任何抵抗就直接开城投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尔衮认为大局已定,于是再次下达剃发令。

激烈反抗,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

然而,出乎多尔衮意料的是,这次推行剃发令却引发了南方人民激烈的反弹。一些已经归顺的地方因此反正,许多地方因此爆发大规模起义。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七月初一, 书生候峒曾、黄淳耀因坚决反对剃发令,在嘉定(今上海嘉定)组织军民反抗清军,起义军人数一度达到10万。

但这些起义军大多只是临时聚集起来的老百姓,根本没有什么组织性,所以纵然人数众多,但并未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所以,当起义军与前明朝叛将李成栋率领的5千清军遭遇时,很快溃败。

李成栋纵兵在嘉定城内烧杀淫掠,被屠杀者达数万人。

数日后,周边的百姓重新在嘉定城周围聚集,在一个叫朱瑛的义士的带领下,返回嘉定城,杀死了清廷委派的官吏,重新占领嘉定城,李成栋得知嘉定城再次易手,遂趁着夜色率兵返回,将睡梦中的居民悉数杀死,尸体堆积如山。

二十多天后,原来南明的一个名叫吴之番的将军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杀得城内清兵大败出逃。不久,李成栋整军反扑,把吴之番数百士兵砍杀殆尽,顺带又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

此即为嘉定三屠,嘉定居民抗清决心很坚定,但是没有形成有力的武装力量,最终反抗活动以失败告终。

另一种可能,宋应星在康熙初期可能剃了发,但头发比剧照中还要多

相比于嘉定三屠,江阴人民反抗剃发令的斗争烈度更高,对清廷的打击力度也更大。

当时,剃发的命令传至江阴后,江阴百姓拒不执行,杀掉清廷派来的官吏后据城自守,附近义军纷纷向江阴城中聚集,义军人数也达10余万,这次义军中有典史(大约相当于警察)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还有原明军游击徐观海等人领导,因为有这些人的加入,这支义军的组织性和战斗力都更强。

由于准备较为充分,清军久攻江阴城不下,遂改为劝降,江阴百姓表示,其他好说,剃发绝不可能。

于是,清军不得不调集更多兵力前来攻城,仗越打越大,清军最后调至江阴的兵力达24万之多。

江阴军民虽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清军破城,清军对江阴城内百姓展开大规模屠杀,最后江阴城中只有53人得以幸免。

嘉定、江阴军民为了反抗剃发令而进行的抵抗不可谓不英勇,但是由于抵抗只局限在局部地区,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当时东南沿海地区,郑芝龙扶持起的唐王政权,因为郑芝龙抵抗意志不坚决,未能借此绝佳机会北上,最终使得这些抵抗被各个击破。

一般认为,随着这些抵抗被清军扑灭,南方地区的人民不得不接受了剃发令,按照清廷的要求剃发,这种观点完全说得通,但是,还有一个疑点。

疑点,《康熙南巡图》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清代虽然要求男子剃头,但是发饰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金钱鼠尾,即发辫非常细,要能穿过铜钱;第二阶段则是金钱猪尾,发辫稍粗,稍长,但是仍是大半个脑袋的头发都要剃光,只留后脑处的一部分。第三阶段则是金钱牛尾,即我们在绝大多数清宫剧看到的阴阳头大辫子。

这个发饰演变过程的整体规律是:头发越来越多。

如果你认为清宫剧里的阴阳头大辫子很丑,那么很遗憾你错了,这个形象是改进后,最初的金钱鼠尾简直没法看。

另一种可能,宋应星在康熙初期可能剃了发,但头发比剧照中还要多

三种发饰并无明确的演变时间,通常只是以清前期金钱鼠尾,清中期金钱猪尾,清后期金钱牛尾来概括,至于清前期,清中期,清后期如何界定,观点不一。

而金钱猪尾何时取代金钱鼠尾,各方观点也并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金钱猪尾取代金钱鼠尾大约是在雍正乾隆年间;而另一种观点则比较激进,其认为其实在顺治后期,康熙前期,对于剃发令的执行就没有那么严格了,金钱猪尾,甚至比金钱猪尾头发更多的发型都可以被接受了。

后一个观点有一个佐证,即《康熙南巡图》。

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作《耕织图》,以画作的形式来表达男耕女织的场景,历代封建帝王都对此图都比较推崇,并不断绘制自己时代的耕织图,清代皇帝也不例外。

康熙皇帝时期绘制的《康熙南巡图》中较多地体现了当时清帝国治下的农民,尤其是南方农民的生活状态。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康熙南巡图》中所描述的清代农民中,没有多少是严格按照“金钱鼠尾”的方式去剃发的。

这些人大多只是剃掉了前额以上以及鬓角处的头发,而后将头发扎起来,梳成辫子。

另一种可能,宋应星在康熙初期可能剃了发,但头发比剧照中还要多

因为劳作要求,这些人常将发辫盘在头顶,不仔细看几难发现这种盘起来的发辫与明代及以前的发髻有何区别。

《康熙南巡图》中有大量这样的男子出现,并不是少数人这样的装扮。

沈从文先生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写道:

妇女野老、平民工农普遍服装和明代犹多类同处,并无多大区别。

另一种可能,宋应星在康熙初期可能剃了发,但头发比剧照中还要多

这些证据不能不让人怀疑,在最初以血腥暴力的方式严格执行后,剃发令是否也在康熙前期(甚至可能包括顺治后期)出现了松动?

当然,这种松动不可能体现在法令上,只会在执行过程中有所变通。

理论上讲,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多尔衮第一次下达剃发令,又被迫收回的原因正是因为天下未稳,而他第二次下达剃发令则是因为认定天下已定。

那么如果再次出现可能动摇清廷统治基础的事件时,清廷统治者为了缓和矛盾,对于剃发令不那么严格执行也是有可能的。

那么清廷入关后,何时面临过动摇其统治基础的危机呢?

清军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面临过不少危机,但是,如果说哪一次真正让清廷感到害怕,恐怕最突出的还是李定国两厥名王(连续杀掉清廷两个王爷),天下震动,顺治皇帝一度产生了与李定国划江而治的想法。

李定国两厥名王之时是1652年,这是顺治皇帝亲政的第三个年头,其实也可以算第二个,因为多尔衮死于1650年12月31日。

另一种可能,宋应星在康熙初期可能剃了发,但头发比剧照中还要多

顺治皇帝上台后也废除了一些清兵入关后施行的弊政,如果此时突然面临外部重大危机,放松剃发令也是有可能的。况且剃发令的目的是区分是否真正接受清廷统治,剃发既表示接受,而是否剃成金钱鼠尾,其实关系没有那么大。

以上种种说明了一种可能性:由于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等人的反清斗争让清廷感受到了巨大威胁,在顺治后期,康熙前期对剃发令的要求有过松动,不出仕之人只要剃去一些头发表示接受清廷统治,清廷也不会严格追究。

但是后来我们知道,之后的200年左右的时间里,绝大多数清代男子都剃了头,那么这又是什么造成的呢?

利益比刀更有效

大家不妨想一个问题,是否有汉人会自愿剃发呢?

有,投降满清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以及吴三桂,其投奔满清时,都是自愿剃发以示忠诚。

除了这些人,还有哪些人会主动剃发呢?当然是想做官的人。

清朝仍然可以考科举,但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剃发,宋应星曾号召其弟子不参加清朝举办的科举考试,也有这方面原因。

民族大义和对前朝的怀念能够支撑很多人,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跟清廷合作。

但是,很长毕竟有限,它最多也不会超过一代人的时间。

但是,人都会希望自己向上走,而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往上走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而人向上走的需求是永恒的。

像宋应星一样经历过明朝的人或许会对明朝有所怀念,或许会因为华夷之辩不与清廷合作,但是没经历过明朝的人,还会有这种情怀吗?

康熙三年(1664),有朝鲜官员来,看着穿着前朝衣服的朝鲜使者,经历过明朝的汉族官员皆有唏嘘叹息之色,欲语未语……盖见我衣冠,自不觉其感慨而然也。

但到了乾隆年间,再见到穿着汉服的朝鲜使者时,清廷官员完全没有了这种情绪,还讽刺对方:像一群戏班子。

用武力要求剃发是一个征服者的举动,而以开设科举让人们有向上发展的可能性,则是一个统治者的举动。

满清之所以能统治中国200多年,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其入关的前几十年内,满清贵族们完成了一个从征服者,到统治者的转变。

征服是短暂的,而统治却可以很长久。

1911年,10月9日,武昌城中的革命党人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并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

湖广总督瑞澄关闭四城,张贴告示抓捕革命党人。

此时,被革命党深度渗透的武昌新军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言:清廷不知道谁是革命党,所以要把剪了辫子的全杀了,这个传言后来又演变成所有汉人都要杀了。

这个传言让武昌新军人心惶惶,一些原本不是革命党的官兵立场也开始动摇了,武昌新军如坐火药桶。

10月10日晚,战士程定国执勤时与排长发生争执,一气之下拔枪射击,这声枪响直接点燃了整个新军军营,武昌起义就此打响。

武昌起义是结束清政府性命的关键一役,武昌起义之后,清廷在全国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而那个起义当晚,流传在武昌新军军营中的关于头发的传言,无论真假,对于以曾经血腥手段推行剃发令的满清统治者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