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致癌物更可怕的,竟然是我们认为很营养的食物......

 我爱你文摘 2019-02-19

在了解一系列科学研究之前,我甚至不敢相信,癌症的发展,致癌物原来还不是最可怕的。

上一篇文章,我们了解了癌症发展的三个阶段,知道癌症促进期可扭转,关键在于早期癌症是否获得适当的成长条件。

如果缺乏“适当”的营养条件,化学致癌物是不是就可能不会引起癌症?如果我们时常接触少量的致癌物质,是否只要不提供促进并滋养肿瘤发展的食物,就可能不会罹癌?营养素又是如何催促癌症发展的?

比致癌物更可怕的,竟然是我们认为很营养的食物......

每当媒体报道,发现什么新的化学物质致癌时,总是引起我们的极度恐慌,像除草剂中的氨基三唑,像搜狗、培根等生产时使用的防腐剂中的亚硝酸盐;人造红色色素二号、人工甜味剂(包括环磺酸盐与糖精)、二恶英(工业制造中的污染物)、以及我们所熟知的黄曲霉毒素等。

上述的化学物质属性虽相差甚远,却都和癌症有关。每种研究都在显示,这些物质可能提高实验动物罹患癌症的概率。

通过大鼠的实验研究,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致癌力量强的化学物质。

在菲律宾,一些营养不良特别严重的地区,有的孩子因为营养不良而失明,有的甚至缺胳膊少腿,靠乞讨勉强维生。

科学研究团队找到解决办法,可以利用当地食物,希望用花生来提供蛋白质,减少孩童营养不良的问题。而花生和玉米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问题非常严重,如果不能解决花生因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问题,吃了它,将会导致其它健康问题的出现。

为了进一步了解食物与健康的生化原理,也更能知道这个原理和日常生活可能有什么关联。

比致癌物更可怕的,竟然是我们认为很营养的食物......
研究团队从当地杂货店买了29罐花生酱,检测结果让人大惊失色,29罐花生酱全部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且污染程度是美国食物规定标准的300倍。而整颗花生的污染情形则不那么严重,皆未超过美国商品所限制的标准。

花生酱与整颗花生的差别在哪里?

调查表明,污染是从工厂开始的,因为最好的花生,在输送带上就会以手工挑选出来,装进广口瓶中销售,而最差的发霉的花生则会一路被送到输送带的末端,最后用来制造花生酱。

哪些人最容易受到黄曲霉毒素及其致癌性的影响?

答案是:孩子!

几乎受黄曲霉毒素的花生酱,几乎都进了孩子们的肚子。研究团队进一步的分析中发现,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宿务,是肝癌发生率最高的两个地区,也是黄曲霉毒素摄取量最多的。

注:马尼拉是菲律宾花生酱销量最高地区;宿务则是玉米销量最高的地区。

在与马科斯总统顾问,何赛.凯杜(Jose Caedo)医生交流中,得到一个更不可思议的消息:他说菲律宾的肝癌会这么恐怖,是因为10岁以下的孩子也会因为肝癌而丧命,甚至有医生为4岁的孩子动过肝癌手术。

注:因为在西方国家,肝癌多半发生在40岁以上的成年人。

科学家们在菲律宾调查黄曲霉毒素如何影响肝癌,得出一个更令人难以致信的新发现。

罹患肝癌的孩子,大都来自富裕的家庭。而这部分人群,他们的蛋白质摄入量比本国其他人都多,而且都是优质的动物性蛋白质。

摄取最多蛋白质的孩童,罹患肝癌的比率也最高。

这些意外的发现,让研究团队开始认真正视这一现象:蛋白质可能促癌的说法是否成立?

比致癌物更可怕的,竟然是我们认为很营养的食物......

研究人员开始对「黄曲霉毒素 vs 蛋白质」对肝癌作用的动物研究。

为其中一组大鼠施予黄曲霉毒素后,喂以含有20%蛋白质的饮食,另一组大鼠施予相同分量的黄曲霉毒素后,给它们的饮食仅含有5%蛋白质。结果,饮食中摄取20%蛋白质的大鼠,每一只都得了肝癌,或是前期出现病变;而饮食中蛋白质含量5%的那组大鼠,却没有一只患病。这100%与0%的巨大差异,正与“最容易罹患肝癌的,正是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族群”的观察吻合。

印度曾有一份不甚知名的医学期刊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中,谈到”两组实验大鼠的肝癌与蛋白质摄取量相关”的内容相一致。

这个结果让我们有点始料不及,我们怎么也不会相信,我们的认为很营养的食物,会成了癌症最大的推手。

一、低蛋白质饮食,是如何抵制癌症生长的?

通过实验,只要调整蛋白质的摄取量,就能轻易改变酶的活性。减少蛋白质摄取量(从20%降低到5%),能快速地大幅降低酶活性,进而预防危险致癌物(黄曲霉毒素)与DNA结合,减少引起癌症的机率。

二、低蛋白质饮食是通过什么机制减少肿瘤的发生率?

1、减少黄曲霉毒素进入细胞

2、细胞增殖速度减缓

3、酶复合体中发生许多变化,从而降低其活性。

4、相关酶的关键成分数量减少。

5、减少黄曲霉毒素与DNA加合物的形成。

研究结果表明:低蛋白质饮食,可以显著降低癌的发生率。反之,高蛋白质饮食则提高酶的活性,加速癌症的发展与病变。

比致癌物更可怕的,竟然是我们认为很营养的食物......

三、低蛋白质饮食在启动期所带来的好处,是否能延续到促进期?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病灶?

从显微镜才看得到的小小细胞群,叫做“病灶”。“病灶”是日后会变成肿瘤的前驱细胞群,虽然多数病灶不会发展为成熟的肿瘤细胞,但却预示着肿瘤开始发展。

研究人员,将两组大鼠分别施以高剂量的黄曲霉毒素,一组施以低剂量,并分别启动癌症进程。到了促进期,给施以高剂量黄曲霉毒素的大鼠,喂食低蛋白质(5%)饮食,病灶发展速度明显降低。相较之下,一开始施予低剂量黄曲霉毒素的大鼠,喂食高蛋白质(20%)饮食之后,反而产生更多病灶。

于是得出结论是:病灶发展最初是由接触多少致癌物所决定的,但到了促进期,则多由饮食中所摄取的蛋白质的分量来控制。

无论一开始接触量为多少,促进期蛋白摄取量的影响,都将胜过致癌物。

科学家们在多种状态下反复实验得出,虽然低蛋白质饮食能暂时让致癌物进入休眠状态,但是身体会“记得”致癌物先前的危害。

也就是说,接触黄曲霉毒素会留下基因「印记」,虽然低蛋白质饮食能让它暂时休眠,但日后只要营养摄取不当,仍然会唤醒它。

四、黄曲霉毒素的剂量、与病灶形成之间的重要关系,是否会受蛋白质摄取量影响而变动?

在通过对10组的大鼠,每一组接触黄曲霉毒素的分量依次递增,之后再于促进期间,以普通标准(20%)蛋白质 或低量蛋白质(5%~10%)来喂食。结果显示,喂食高蛋白质(20%)的大鼠,病灶的数量和大小都会随着黄曲霉毒素的增加而增加,剂量与反应的关系即强烈又明显。而喂食低蛋白质(5%)的大鼠,病灶依然没有反应,剂量与反应相关曲线则完全消失。

这足以表明,高蛋白质的饮食的影响,可超越最强力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效果。

根据蛋白质的每日建议摄取量(RDA),人类维持基本健康,有10%的能量来源应取自于蛋白质,虽然这远超过实际所需,但由于第个人的需求不同,因此每天建议摄取量定为10%,才能确保每个人能摄取到充足的蛋白质。

但是多数人食用的蛋白质都超过建议的10%,美国人平均摄取达15~16%!如此是否会导致罹患癌症的风险?从动物研究的结果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蛋白质种类都对癌症(病灶)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呢?

请继续关注我的分享,让我们一起理性探索,客观的健康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