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倡导鼓励教育

 标准HR 2019-02-19

本文参加了【子女教育】有奖征文活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营造良好的氛围,保护孩子健康成长是父母的神圣职责。但同时,父母要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多给孩子可以支配的时间;不能只注重应试教育,还要加强其良好的个性养成和人格教育。

  笔者以为,有必要在家庭里倡导鼓励教育:鼓励孩子投身于大自然,多运动;鼓励孩子多交际,多串门;鼓励孩子多说话,多动手。

 实际上,在实施鼓励教育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居里夫人是其中极为成功的一个。譬如,居里夫人从小就让女儿广泛接触生人,让她们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动植物和人群,让她们到水中拍水;她还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弹琴、作画、泥塑、栽花、种菜、骑车、烹调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大女儿于193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日后也成为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

 为什么会想起这个话题呢?因为近年来在国内教育界出了些“独创”的案例,比如广东商人萧百佑创造出“一门三北大”的奇迹,但这位“狼爸”却将成绩归功于野蛮的体罚教育:在他的家里,只要是他提出的要求,孩子们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否则就是触犯“萧氏家规”,就要接受鸡毛掸或藤条的惩罚。这些家规也极为“骇人”:不允许看电视,除了新闻;没有零用钱;不许随便喝可乐;不允许随便打开冰箱门,甚至不能开空调;任何课外活动在萧家都被禁止等等。

这种以牺牲孩子的天性与爱好换来的“成功”的确值得商榷。

首先,野蛮的体罚教育会给孩子造成生理、心理上的压力,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过于严苛的教育环境,会造成孩子在人格成长上的唯唯诺诺、怯懦拘谨,缺乏创新、进取、独立的能力,

 还有,一切以考上名校为宗旨的成败观,培养的只会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而不可能真正成才,高考状元庸碌无为的例子还少吗?。

 可怕的是,这种“狼爸”式的家庭教育的阴影是永远无法消除的,即使是在他成名成家后还会有“副作用”产生。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阳从小和外公婆长大,直到四五岁时才开始与父母一起生活,家庭关系淡漠,父母采取的又是打击式的教育,这让李阳从小对自我认识很差,沉默寡言、性格内向,成年后的李阳陷入家暴丑闻,并不是一个偶然。

 重温多年前老舍先生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一百分不可;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健全的体魄。至今具有借鉴意义:知识只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诗人泰戈尔说得好: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有尊严地成长,这比单纯的上名校来得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