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春秋五霸之一。国君出自周成王之弟唐叔虞。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县);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册封晋国三位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韩、赵、魏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晋国是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国。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献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晋景公时迁都新田,称之为新绛。 基本信息
相关推荐 故国简史历史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后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前580-前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前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晋国源头 由于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记载殊异,“一代良史,班马并称”,后世学者各有所祖,争论不休,成为久悬不决的历史疑案。尤其是晋国的源头,古代多半地理学专著皆祖《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晋阳条下注:“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在西北,……晋水所出,东入汾”之论,故而“晋阳(太原)说”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自顾炎武《日知录》“翼城说”问世后,两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尚争论不下。随着天马(翼城)——曲村(曲沃)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的发掘,“翼城说”已在史学界形成广泛的认同,但仍有个别学者对此颇有微词。为澄清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就“晋国的源头在翼城”这一本应尘埃落定的结论再做一番考辩。 |
|
来自: wuming0717 > 《中外历史事件(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