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已经落幕。经过数轮精彩的对决,来自北京大学的陈更摘得桂冠。
《中国诗词大会》可以堪称现象级的文化节目了,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四季。在这个节目中,精良的之作、国学大家的解读、饱读诗书的选手和主持人,无不彰显了诗词的魅力,也掀起了诗词热。
想必看过诗词大会的您,想必也能对选手们脱口而出的句子如数家珍。“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句传颂甚广诗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也在节目中出现了多次。这句诗描绘了长江中一块名为“鹦鹉洲”的江心沙洲的美丽景象。
鹦鹉洲——曾是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干流中的一处沙洲,因汉末名士祢衡的《鹦鹉赋》而得名。祢衡,是汉末著名的名士,此人满腹诗书却恃才傲物,先是投身于曹操门下,后因“裸衣击鼓骂曹”一事,转投刘表,刘表不容,而后转寄于江夏太守黄祖门下。
一次,黄祖的长子黄射在洲上大宴宾客, 有人献鹦鹉,黄祖请祢衡作赋,祢衡即席写成了著名《鹦鹉赋》,鹦鹉洲从此而得名。祢衡后因出言不逊激怒了黄祖,被黄祖所杀,葬于鹦鹉洲上。至唐代时,鹦鹉洲因崔颢的“芳草萋萋鹦鹉洲”,更加为人所熟知。
然而,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沙洲,它的命运却和“伴侣”黄鹤楼一样命途多舛。
据《后汉书》的记载,古鹦鹉洲至少始在东汉末年出现在武汉江面上。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岸边的黄鹤楼的屡毁屡建,江中的鹦鹉洲也是几经沉浮,最后终于消失在了滚滚长江之中。
鹦鹉洲是何时沉入江底的呢?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沉入江底的呢?
据史料考证,从明洪武九年至清雍正五年的三百五十二年间,出现了五十四次大洪水,其中冲决堤岸的特大洪水就有十四次,河道的主流线的改变使得古鹦鹉洲不断的被冲刷;再加上成化二年的汉水改道,泥沙淤积便少了。因此,鹦鹉洲曾先后两次从水面消失:第一次约在明洪武末年,历时八十余年,第二次约在嘉靖中叶,约持续了七、八十年。清雍正年间,古鹦鹉洲最后一次沉没后,便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既然古鹦鹉洲早已沉入江底,那现在的鹦鹉洲又是怎么回事呢?
据《汉阳县志》记载:乾隆三十四年汉阳南纪门外淤起一洲,面积扩大到八十多顷,由白沙洲居民耕种纳粮,取名补课洲。嘉庆年间,汉阳知县令裘行恕认为,鹦鹉洲久为汉阳古迹,今既淤出,近在南纪门外,不应远隶武昌,具控上官。裘行恕三次具案,力请履勘,履丈地,得地八十五顷五十六亩,仍隶汉阳,乃复称“鹦鹉洲”名。补课洲改名鹦鹉洲,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知的汉阳鹦鹉洲。
清同治后,新的鹦鹉洲逐渐与汉阳江滩连为了一体。
虽然此鹦鹉洲虽不是当年祢衡作《鹦鹉赋》的鹦鹉洲,但于对于文化史来说,“鹦鹉洲”这个文化意象能够留存,也能让后人有所寄托和凭吊之处。
精通Excel的人升职加薪快
职场人早下班必会Excel操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