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因为在陌生关系面前表现的拘谨,放不开的时候,常常就会有人跟你说 '你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了,所以不敢表达自己,你要放开自己。' 其实这种话对于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来说挺不负责的。因为这是在逼迫别人改变其长期状态下积累形成的固定回路,这个固定回路就是你遇到人的时候会保持拘谨的习惯。 假如你被说服了,你开始鼓起勇气尝试,让自己去跨过心里这个看不见的一直跨不过去的槛,然后发现失败了,受挫了,你又会回到保持拘谨的状态,而且比以前更加的敏感。 紧接着别人又来跟你说:“你应该放开一点.....” 这明显是一个恶性循环,只会越来越加深你的拘谨,加深内心的敏感。 其实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根源是因为没有建立正确的内在自我价值认可的体系,而通过外界的评价和认可来增强自信感,所以在和他人交往中,就会非常关注自我的表现,而忘记信息传递这一交往的本质。 而建立起内在的自我价值体系,其实跟我们的心智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实际上,人的心智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是有不可跨越的必然经历的过程,我们可以把人的心智成长分为3个阶段:依赖阶段,独立阶段,互赖阶段。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大学毕业之前,因为在大学毕业之前,我们通常都是习惯于听从老师,家长的话,生活质量也绝大多数取决于家长和老师。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必然会是来自于外在的比较和认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栽培,我为了不让他们失望,所以我约束我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成为一个老师家长眼中优秀的乖孩子,使得自己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可和表扬。 而老师与家长的期望同时又是社会价值标准的期望,我们用这种标准去引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得自己在对待社交的过程中也习惯性地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去迎合对方。 独立阶段通常在进入社会,踏入工作以后出现。当进入社会以后我们开始接受到的观念是,有很多事情我们必须自立,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也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建立起自我的内在价值体系。 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更加地有自我的意识,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开始遵循自己的信念去做事,自己的行为也会更加跟随自己的内心而非迎合别人。 互赖阶段是心智比较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加能够看清自己,对自我的意识更加的深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并且能够开始展现自己的价值并且与人协作,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这与依赖阶段的迎合别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个阶段中间,是有一个过渡期的存在,从依赖到独立有一个过渡期,从独立到互赖又有一个过渡期。我们这里重点提到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期阶段。 这个过渡期并不是说比别人的心智还要成熟了,而是因为自身感受到了迎合别人的那种痛苦,感受到了迎合别人的那种疲惫感。 通常来说,性格比较要强的人更不愿意去迎合别人,并且不喜欢去麻烦别人,在遇到要迎合别人的情境时候就会开始保持沉默,从而就让人觉得很拘谨高冷。 事实上,处于过渡期并不意味着就是不想对别人好了。不迎合别人也并不代表就是对别人冷漠,没有感情。 而是由于意识还没有上升到独立的阶段,所以不知道怎么通过不迎合别人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好。 人的心智成长规律是不可跨越的,没有好坏之分的,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那么解决自己在众人面前过于拘谨,不敢表达自己的唯一且最有效的方法依然还是:接纳。 很多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咨询服务,都有提到我们要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直面自己的缺陷等概念。 但是很多人都只是一拍大腿恍然大悟后,然后不知道如何去实施,因为他们还是不清楚自我接纳的概念,有的人甚至把自我接纳当做是自暴自弃。 真正的接纳,就好比父母带新生儿一样,因为孩子是自己的,父母不可能因为孩子总是哭闹而且哄骗不好就自暴自弃地去掐死这个孩子或者把孩子丢了。 孩子哭闹本来就是正常的,作为新生儿的父母,必然要接受孩子哭闹带来的烦恼。当新生儿父母接纳了孩子哭闹是正常现象这个事实以后,再去面对这个痛苦,就会更加的坦然。 同样的道理,当自身出现拘谨而导致不敢表达自己的心理所带来的困扰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全然地去接纳当前的自己,而不是利用勇敢突破的行为去解决这个痛苦,这实际上是在强化这个痛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接纳自我,应该做的是遵循这些客观的人的心智成长的规律。这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心理改造的规则。 我们也相信,真正的成长都不那么着急,我们该做的是默默地耕种,耐心地等待它的开花结果,即使我们真的有病,我们也要带着这些病状进入我们的生活,相信成长终会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