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祥麟:一种“诉说”:戏曲未必只演给戏迷

 cxag 2019-02-20

一种“诉说”:戏曲未必只演给戏迷—观青春版《牡丹亭》

文/许祥麟(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古典戏曲研究专家)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张扬“情”的巨制。原作“标目”中[蝶恋花]一曲唱道“世间只有情难诉”。而青春版《牡丹亭》恰把这个难诉说的“情”诉说出来了。这个“情”不仅是靠白先勇剧组改编的文本“诉说”出来的,同时也是靠白先勇剧组的舞台演出“诉说”出来的。它以一种青春化的演出,来演绎青春的内容。面对舞台时,我们一点也感觉不到昆曲的衰老,而感受到的是生气和活力。

      青春版《牡丹亭》的场面调度,实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惊梦”一场杜丽娘、柳梦梅与花仙的对舞,“冥判”中杜丽娘与胡判官、众鬼的编舞与造型,都为诉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青春版的舞台除在台后搭出一排台阶外,其舞台装置是再简洁不过了,突出了“空舞台”艺术的特点,为演员尽量提供了宽裕的表演场地。“忆女”一出是演春香、杜母和丽娘的父亲杜宝三人在不同的空间思念丽娘的戏,在观众面对的“空舞台”上,春香立在左前方,杜母立在右前方,而杜宝站立在后面的台阶上分别哭唤丽娘,在舞台调度上用灯光轮番对三人聚光,这种现代派的场面处理把三人的苦痛之心淋漓尽致地外显给观众,着实动人。可以说,青春版《牡丹亭》充分地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现代艺术手段,尽量使传统艺术焕发出青春,对昆曲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推动。

      不是芭蕾舞迷也爱看《天鹅湖》,不是电影迷也爱看《泰坦尼克号》,而长期以来,不爱看戏曲的却很少进剧场,因为我们的戏曲似乎只是演给戏迷看的,昆曲的过去也是如此。但在当下,如果戏曲仍然只演给戏迷看,又如何改变上座率低的局面?现在不少剧团不是无戏可演,而是对观众的定位存在问题,因此不能吸引更多的人进入戏院。而青春版《牡丹亭》剧组就不同,它把观众群看得很宽,它把戏推向整个青年、推向全国,也希图推向世界。它打造出昆曲的精品,从而把许多并不了解昆曲的人也被吸引到昆曲剧场里来。青春版《牡丹亭》在“诉说”情的同时,还在向其他剧种、剧团“诉说”:戏曲未必只演给戏迷。

(来源:天津日报7版-2005.5.8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