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下这道“元宵”飞花令,让古雅美意回归生活!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19-02-20

习俗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模式,诗词是人们对生活的咏唱,所以元宵习俗进入诗人词人的视野也是必然的,唐诗宋词也展现了缤纷多彩的元宵习俗。在金开诚主编的《元宵节》(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书中就提到了诗词中的古代元宵节。作为新年里的第一个节日,元宵节是盛世的象征,也是繁华都市生活的呈现。这个节日始于西汉,繁盛于唐宋,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颂之,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

'飞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元宵'则承载了这种趣味,在不同诗人笔下落得不同韵味。那么,如若来场“元宵”飞花令,哪些诗词能脱颖而出呢?

接下这道“元宵”飞花令,让古雅美意回归生活!


据悉,最早提及元宵的诗收录在《诗纪》中,由南北朝庾信所作,《道士步虚词十首(其八)》:

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

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上元'指的就是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为'春灯节'。正月是农历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第一次将灯作为正月十五主角的是隋炀帝,他在《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中写道: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站在楼上,俯视灯夜,隋炀帝听到了空中缥缈的梵音。显然,隋炀帝在元宵节燃灯是为了礼佛,无意中为后世造就了一个全民性的狂欢节。

同时,隋唐时期宵禁的松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这个节日向民间的广泛传播。

在唐代,由于元宵节的盛行,描写元宵节的诗作也是十分多见。与其他节俗相比,描写元宵节的诗作有其独特性:即广泛的参与性和极度的狂欢性。让我们先看几则记载唐人广泛参与元宵狂欢的资料:

美人竞出,锦障如霞;公子交驰,雕鞍似月。同游洛浦,疑寻税马之津;争渡河桥,似向牵牛之渚。实昌年之乐事,令节之佳游者焉。(长孙正隐《上元夜效小庚体同用春字(并序)》)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六首》之一)

开元元年春,正月十五夜,开门燃灯,大酺合乐。太上皇与玄宗皇帝御门楼临观,以夜继昼。凡月余而罢。(王维《奉和圣制正月十五夜燃灯继以宴应制》序)

仙客开金箓,元辰会玉京。(张仲素《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

凤城连夜九门通,帝女皇妃出汉宫。(袁不约《长安夜游》)

在唐人看来,一年到头平淡无奇、缺少情趣的日子真是太多了,他们就要用各种各样的节日走出平凡、打破庸常,制造气氛,掀起高潮,并从中获得乐趣。在新春伊始的元宵佳节,他们要暂时忘却生活的艰难辛酸及一切烦恼和不如意,暂时抛开现实中官民分野、利害冲突,在节日喜庆所缔造的有限时空和文化氛围中,尽情地玩乐,尽情地享受,享受他们平日所不能享受的一切。帝王后妃走出皇宫是为了寻觅平日没有的自由,平民百姓、文人士子甚至和尚道士与从无机会外出寻欢的宫人女子、良家妇人,这一夜在街头可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淄素不分”地尽情玩乐,这更是一种身心的解放,是他们内心极端渴望却难以得到的自由。节日狂欢给所有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舒泄郁积于体内和心灵深处的欲望和能量,让他们进入忘我之境,却因此而发现自我,体验到人之为人的存在,品尝到人之为人的滋味。经过这“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的三天,人们的体力和心灵都得到了平衡,社会生活遂得以在正常轨道上继续运行下去。总之,在正月十五这一喜庆的日子里,各种各样的人走出原有的束缚,来到辉煌的灯火之下,释放自己的心绪,从而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

接下这道“元宵”飞花令,让古雅美意回归生活!


唐代元宵诗的创作层面比较广。帝王有玄宗李隆基的《轩游宫正月十五夜》和文宗李昂的《上元日二首》。前者表现巡行途中“路逢三五夜,春色暗中期”的喜悦心情,而后者“不爱仙家登真诀,愿蒙四海福黔黎”,贵为天子能在狂欢之日想着普通百姓,也算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然,唐代元宵诗的创作主体还是那些文人士子,他们通过自己的生花妙笔描绘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狂欢图: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

宝马金为络,香车玉作轮。

(陈嘉言《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

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

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

(崔知贤《上元夜效小庾体》)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

宝钗骤马多遗落,依旧明朝在路傍。(张萧远《观灯》)

月色灯光满京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能观》)

从上引诸诗可以看出,在唐代元宵节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的冲击后,元气大伤,逐渐走上了下坡路,但人们到了元宵节依然狂欢不已。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大多是祝颂、吉祥之语或通过形象的描写融合创作人的感受反映节日热闹喜庆的场景,这是对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将憧憬和执着,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于诗词作品之中。

接下这道“元宵”飞花令,让古雅美意回归生活!


宋代,伴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元宵节庆更加隆盛,因此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作品在这一时期更是空前兴盛,其中词作品最为突出。

词本是花间语,以写闺情为主,所以,元宵词中描写男女之情的更多。如苏轼《南乡子·宿州上元》下片:“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孙惟信《望远行·元夕》下片:“量减才悭,自觉是、欢情衰谢。但一点难忘,酒痕香帕,如今雪鬓霜髭,嬉游不忺深夜。怕相逢、风前月下。”有欢乐时刻,当然也免不了分别后的忧伤、悲哀和由爱而生的恨。吕谓老《蓦山溪》:元宵灯火。月淡游人可。携手步长廊,又说道、倾心向我。归来一梦,整整十年余,人似旧,去无因,牵惹情怀破。章台杨柳,闻道无关锁。行客挽长条,悄不似、当初些个。而今休也,摇落任东风,但恣意,尽留情,我也知无那。

当然,这些都是士人与歌伎之间的露水情,有些又称为应歌词。两宋歌伎非常盛行,歌伎歌舞佐酒娱宾遣兴,文人应歌填词借此佐酒赢欢并获得一种优越感,两者相辅相成,无意中造就了一大批应歌词。元宵佳会,士大夫假日聚首,张用伎乐,设宴开席,当然是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如毛幵的《水调歌头·上元郡集》、柳永的《迎新春·大石调》、苏轼的《南乡子·宿州上元》、吴潜的《昼锦堂·己未元夕》等等,并出现了寄意深远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所要表达的就是灯节狂欢夜、百度觅佳人。词人抓住元宵灯节独有的特征,以“东”与“花”、“雨”的关系来写火树银花的 灯市,但这都是陪衬,词人要推出的主角是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寻他千百度”写出了寻找者对爱情的执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写出了寻找者见到意中人的惊喜与激动,也写出了“那人”的独特品格和审美品位。

可惜,这样的词并不多见。更多的还是囿于个人情感的描写。

靖康之耻后,宋朝廷偏安一隅,大批文人从北方来到环境迥异的江南,思乡之情当然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伐,歌舞升平,陶醉于温柔乡,这让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更是忧心忡忡。所以,大量的元宵词着重于旧都太平气象的回忆和感慨,或者由现实的繁华引发对旧都的回忆与感慨。如万俟咏《凤皇枝令》下阕:“一从鸾辂北向。旧时宝座应蛛纲。游人此际客江乡,空怅望。梦连昌清唱。”王庭珪《念奴娇·上元》上阕:“少年时节,见皇州灯火,衣冠朝市。天汉桥边瞻凤辇,帘幕千家垂地。人似神仙,身游佛国,谪堕红尘里。如今憔悴,渐无往岁欢味。”其《江城子·辰川上元》也是由现实的繁华想到旧都。另外,还有朱敦儒《好事近》、李清照《永遇乐》、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向子湮《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和《鹧鸪天》、洪皓《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王之望《永遇乐·和钱处和上元》、张抡《烛影摇红·上元有怀》、张孝祥《画堂春·元宵何高士说京师旧事》等等。

除了迎紫姑和放生,宋时元宵节还有传柑和吃圆子、踏青的习俗,在词中也有所反映。史浩《人月圆·咏圆子》下片:“六街灯市,争圆斗小,玉碗频供。香浮兰麝,寒消齿颊,粉脸生红。”毛幵《画堂春》:“华灯收尽雪初残。踏青还尔游盘。”

有学者曾做过统计,根据《全唐诗》的整理,唐朝写元宵诗的总共有66首;宋代元宵词是宋代节序词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据不完全统计有297首,占节序词总数的四分之一。

清代就更多了。在元宵诗词上的创作上,乾隆可谓一骑绝尘,他为元宵节一共作了176首诗,在众多诗词中名为《上元灯词》的七言绝句就达百首之多。中学历史题里常出现的诗句:'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就出自众多《上元灯词》中的一首。

历代以来,元宵诗词创作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与官方的节日导向有着密切关系。比如汉朝,元宵节的节期为1天,唐朝3天,北宋5天,明朝10天,清朝5天。

作为新年里的第一个节日,历代诗人将丰富多彩的元宵风俗见诸笔端,为我们定格住一幅幅动感绚丽的中华传统节日风俗画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