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过年期间,一首名为《生僻字》的歌曲 登上了江苏卫视的春晚舞台 虽然旋律魔性、节奏洗脑,让人忍不住跟着摇摆 但歌词却令人不知如何开嘴…… 随便挑出一句 都是各种酷似二维码的生僻字 没文化连歌都不知道怎么唱了 不过,在这个口水歌称霸乐坛的时代 这样一首满是生僻字、「佶屈聱牙」的歌曲 倒也的确像是一股清流 那么,《生僻字》爆红的背后到底折射了什么呢? ▼ 也是没想到啊! 这年头连歌词也需要注音才能看懂了 感觉自己就是个文盲 但好在有这种感觉的不止文字君一个人 其实这首歌甫一推出 就凭借包含70多个生僻字的高难度歌词 被网友们戏称为「中文十级测试」 由于知识点过于密集,加上极速rap式的演唱方式 不少人甚至产生了一种自以为在听外语的错觉…… 网友们一边为自己的「不学无术」自惭形秽 一边又为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 于是纷纷为这首「史上最难中文歌」打call 歌曲在抖音上发布短短一周,点赞数已经突破250万 相关视频在微博上的点击量更是超过400万 可以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遍全网 并掀起了一股「全民斗歌」热潮 连一些学习中文的歪果仁 都忍不住加入了挑战的行列之中…… 相比之下,当年SHE在《中国话》里 那段绕昏过很多人的绕口令说唱 应该说对外国友人相当友好了 据说,《生僻字》这首歌的创作灵感 其实是来自曾经的网络热词「又双叒叕」 因为很多人遇到生僻字不知道怎么读,就乱读一气 所以创作者陈柯宇希望通过这首歌 能帮助人们「听音识字」,让生僻字不再生僻 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汉字文化 /举个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但也有网友对此表示质疑 生僻字之所以「生僻」 就是因为在如今这个年代已经非常少用了 那么花功夫去弘扬这些生活里并不常见 甚至已经废置的生僻字,是否真的有必要呢? ▼ 伴随着近几年来兴起的国学热 还有诸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类的 文化综艺节目的诞生 许多生僻字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但不少人却认为,像《生僻字》这类歌曲 其实卖的都只是一个噱头 歌词说到底只是一大堆汉字和词语的堆砌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也毫无美感可言 而且其中的很多生僻字词 如今早已经脱离了我们的生活 就像歌词中的「龙行龘龘」 这个成语形容的是龙腾飞的样子 见于中国古代的汉字书《玉篇》之中 别说今天鲜有人使用 就算在古籍中也并不多见 但因为「龘」这个字看起来霸气十足 似乎有飞黄腾达的寓意 所以有的家长在起名的时候却对它颇为青睐 名字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父母翻烂字典求新求异可以理解 但也要知道,名字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交功能 如果用常人不认识、不会读的字来给孩子起名 无疑是给孩子在融入社会过程中平添了一道障碍 被身边的人尴尬叫错、调侃取笑还是小事 要是生僻到连词库都查无此字,影响工作生活 那可就真是爱娃变坑娃了 生僻字起名出问题也不是今天才有的 国学大师章太炎也在这上面翻过车 他自恃学问渊博,给女儿取名全用生僻字: 章㸚、章叕、章㠭、章㗊 没想到等女儿到了适婚年龄 想提亲的人却因为叫不出名字不敢提亲 结果章太炎得知之后 赶紧找了个机会告诉大家她们名字的念法 几个女儿才不至于全成剩女 由此可见,在起名的时候滥用生僻字 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行为 最后受影响的还是孩子本人 ▽ 但话说回来 如今大家开始关注生僻字也并非坏事 从文化保护和研究的角度来说 学习生僻字不仅是有利的,更是必要的 拿歌词中的「其靁虺虺」来说 虽然很多人四个字里就有三个字不会读 但它其实是出自《诗·邶风·终风》中的: 「曀曀其阴,虺虺其靁。」 其中「靁」则是「雷」的异体字 而「虺虺」是形容雷声 /大概就是这种快渡劫的感觉/ ▽ 但从日常使用的角度看 语言文字的意义在于传情达意、反映生活 过度使用生僻字,不仅有掉书袋之嫌 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交流障碍 既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而且有可能打乱汉字的发展规律 在一些人眼中,生僻字是汉字文化里的活化石 但文字君觉得,在如今这个时代 我们没有必要过度抬高生僻字的价值 生僻字不会因为它鲜为人知就显得意义非凡 一个人不会因为多认识几个生僻字就显得学富五车 如果跟孔乙己一样,纠结于「茴」的四种写法 那就反而忽略语言文字的实际内涵了 /「茴」的四种写法/ ▼ 不过,仔细看歌词可以发现 《生僻字》这首歌里出现的一些字词 其实也算不上真的「生僻」 像「囹圄」「觊觎」「娉婷」这些词语 还有「沆瀣一气」「针砭时弊」 「醍醐灌顶」之类的成语 原本应该是每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必会的内容 但如今却也难倒了一票网友 可见传统的语言文化 仅仅在书本和课堂中出现其实是不够的 它们还应该以更加鲜活的面貌出现在生活中 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 ▽ 说到当代文化,有时候逃不开「快餐」一词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产生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各种热词热梗层出不穷,只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难以深究其内涵,更遑论留下什么痕迹 在这股快餐文化的浪潮中 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想弘扬发展 就必须依托一定的流行渠道 /央视出品《国家宝藏》在弹幕网站播得火热/ 《生僻字》之类网红歌曲的出现 正是反映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也许就作品而言,它还不太成熟,或有卖弄情怀之嫌 但它也确实成功地以一种当代青年可接受的方式 让更多人认识到了汉字之美 而人们对这首歌的追捧与质疑也恰恰表明了 其实流行文化的受众也希望能拥有 值得反复回味、推敲的优秀文化作品 /连小朋友都在学唱《生僻字》/ 无论是歌曲、综艺,还是短视频 用新潮的传播方式来弘扬传统文化 让更多人开始逐渐乐于关注和接受 这样的初衷是值得认可的 但也必须警惕,传统文化在这种传播方式下 变成一个只是有着漂亮包装的空壳子 在受众口味日渐挑剔的今天 创作者在用传统文化玩出新花样的同时 对待作品也要更加用心,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把握住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 ▽ ▼ 关于生僻字向来有很多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些字日常生活中用不到 不用每个人都去学 另一部分认为生僻字也是文化继承的一部分 应该作为基础知识学习 那么你觉得这些生僻字有必要普及吗? 来下面发表你的观点吧~ - 字媒体日刊之《生僻字》- 策划丨李楚翘 撰文丨邱妍 编辑&制图丨圆圆 ▼ 「饭圈缩写」到底是不是在祸害汉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