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结构化杂谈

 武其俭 2019-02-20

王洪水先生多年前就对我说:“宝钢信息化下一步的发展,关键在知识的结构化。”那时我似懂非懂。现在看来,王先生说的“下一步”其实就是“智能化”。

 

那么,知识的结构化是什么概念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不妨先试着问个问题:“您的车间有几个知识?”。想必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你甚至可能会反问:知识能“论个数”吗?

 

为此,我可以换个角度问:您的车间有多少个纳入工艺标准要求的参数?对于全自动化的流水线,只要与工艺标准对照一下就可以了。这些工艺参数其实就是知识、可以论个数。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因为“结构化”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想知道有多少知识,至少有办法罗列出来。刚才谈到的例子中,就可以对“工艺知识”的结构化,比如连铸的工艺标准包括:拉速、过热度、二冷水量等等。企业里面还有其他知识。比如钢铁产品知识的结构化,就是把成分、质量要求等因素罗列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钢铁行业的知识结构化其实已经搞得非常好了。包括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控制标准等。既然如此,王先生还要做知识结构化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通过学习何老的思想,有了一点认识:对钢铁企业来说,与自动化生产挂钩的、生产制造过程的知识结构化已经搞得不错了。但其他的、以人为主的工作过程却没有搞得这么好。比如研发管理、质量异常处置、设备维修维护、用户服务、生产调度等等。智能化过程,应该推进这些过程的知识结构化、数字化、模型化,让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

 

比如,美国大河公司把质量异常处置的知识标准化、数字化、模型化了。再如前面提到的工艺知识。这个问题如果延伸到研发过程,就要问一个问题: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如果每个工艺参数都可以用一个模型来计算出来,而每个模型也可以看做一个知识。这种知识也是可以“论个数”的。可惜的是:很多企业没有把这些知识挖掘出来。

 

知识结构化非常不容易。难在什么地方呢?连知识有几个维度都难以想清楚。什么叫知识的维度呢?我们知道,一个最简单的机器零件,至少也需要三个维度才能描述出来。否则,认识就是不完整的。如下图所示:

 


知识的维度想清楚了,才能把知识有多少想清楚。对于这个问题,工业4.0提到三个维度的信息集成。在我看来,这三个维度其实也都可以对应知识的维度。这些维度全面了吗?显然没有。例如,在离散制造业,高科技产品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分成若干子系统,子系统又可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而产品往上走,又可以分成产品系列。产品系列之间又有复杂的关系,之间可能有交叉.......这也是一个维度啊。类似这样的维度应该还有很多。何老谈的“四梁八柱”,也应该看成一种维度。


当然,维度想好以后,还需要有些线索把知识串起来。这些线索,应该是处置特定问题的业务流程——类似与生产流程。知识就挂在这些流程上。这样做,也就自然地实现了两化深度融合。前些天,何老谈的SCOR模型,就有助于这种思考。

 

 在智能时代,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直到人的脑子根本管不过来。知识结构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管理。结构化完成以后,才能让机器帮助人来做些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