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祖逖北伐 《司马睿讨石勒檄》 (东晋元帝司马睿 公元317年) 逆贼石勒,肆虐河朔,逋诛历载,游魂纵逸。复遣凶党石虎季龙,犬羊之众,越河南渡,纵其鸠毒。 平西将军祖逖,帅众击讨,应时溃败。今遣车骑将军琅琊王裒等九军,锐众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逖节度。 有能枭虎季龙首者,赏绢三千匹,金五十金,封县候,食邑二千户。又贼党能枭送季龙首者,封赏亦同之。 东晋军队 白话文: 逆贼石勒,在河北朔方一带肆虐猖獗,逃脱了朝廷的追捕已经好多年了,就像一个游荡在北方大地上的幽灵一样。现在又派遣他的大将石虎(石季龙),率领虎狼之众,跨越黄河南渡,侵扰中原,并且纵容石虎之军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荼毒百姓。 现在我命令平西将军祖逖率领大军征讨逆贼石勒,大军到时,必定一击而溃。如今又派遣车骑将军琅琊王司马裒等领各路大军,总共有精锐之兵三万人,分路水路四路大军,直奔逆贼石勒的老巢而去,这四路大军都接受祖逖指挥。 众军有能斩获敌人首领石虎首级的,赏赐绢三千匹,赏赐五十金,封县候,并且赏赐食邑二千户。如果敌军中有能斩获敌人首领石虎首级的,有同等的赏赐。 司马睿 《司马睿讨石勒檄》发布人和发布历史背景介绍 司马睿于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生于洛阳,祖父琅琊王司马伷是司马懿的庶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间,始受封为南安亭侯。西晋开国后,司马伷历任尚书右仆射、抚军将军、镇东大将军、假节、都督徐州诸军事等职,初封东莞郡王,后改封琅邪王。平吴之役,司马伷率军出涂中,立有大功,遂进拜侍中、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督青州诸军事等职。司马睿父司马觐为司马伷长子,初拜冗从仆射,后袭爵琅邪王。一生平庸,却地位显赫。 西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在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在洛阳,司马睿交结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导。王导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认的名士领袖王衍是其族兄。王氏家园所在的琅邪国,是司马睿的封国。司马睿的琅邪国在西晋算是大诸侯国,并与司马越的东海国相邻。 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七月,西晋历史上的“八王之乱”进入高潮。东海王司马越挟待晋惠帝司马衷亲征邺城。当时,坐镇邺城的将军是皇太弟成都王司马颖,在取得了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等职务之后,司马颖将皇帝的乘舆服御尽数劫入老巢,并以邺城遥制洛阳。司马颖的横暴和专权,引起了另外一些实力派人物的不满。尚书令司马越乘机以惠帝的名义发布檄书,征召四方军队讨伐司马颖。时任左将军的司马睿奉命参加了讨邺战争,年二十九岁。两军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展开激战。结果司马越兵败,遁回封国东海。惠帝及随军大臣被司马颖劫掠入邺,司马睿也在其中。不久司马睿的叔父东安王司马繇因得罪司马颖而遭杀害。司马睿害怕祸事殃及自己,潜逃出邺。在出奔洛阳的途中,他行至黄河岸边曾被津吏捕获,险遭不幸。司马睿到达洛阳,马上将家眷接出赴往琅邪(今山东胶南县)去了。 西晋永兴二年(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起兵下邳,准备西迎惠帝时,起用琅邪王司马睿为平东将军兼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为他看管后方。司马睿受命后,请王衍从弟、参东海王越军事的王导为司马,委以重任。 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九月,司马睿偕王导渡江至建邺。永嘉南渡后,王导始终居机枢之地,王敦则总征讨于上游,王氏家族近属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者人数甚多。 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长围长安,12月11日,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亡。 西晋建兴五年(公元317年)4月6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晋。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农历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刘琨、段匹磾、刘翰等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 东晋建武二年(公元318年)4月23日,晋愍帝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才于4月26日即皇位,改元太兴。东晋政权只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单力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在当时是非常牢固的,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抑制王氏并凌驾于王氏为止。 司马睿 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王导也经常劝谏司马睿克己勤俭,优待南方,与人为善。司马睿和王导在草创期上演了一场君臣相敬相爱的佳话。琅琊王家也达到了权势的高峰,除了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兵强马壮;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人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另外,王家在南朝时期出了八位皇后。 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 东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 司马睿一败涂地,无奈之下,司马睿“脱戎衣,著朝服”对王敦说:“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还当我的琅邪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司马睿近似哀求的话,并没有抚平王敦的野心。 不久,王敦便自己为自己加官进爵,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司马睿征讨王敦时,曾下令“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而王敦却把自己“封武昌郡公,邑万户”,无疑又将司马睿嘲弄了一番。 司马睿皇帝徒具虚名而已,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做主。王敦看到太子司马绍有勇有谋,便想以不孝而废之,后因百官皆不从而作罢。四月,王敦还师武昌,遥控朝政。此后,王敦更加猖狂,以至于司马睿和他的朝廷成了摆设。 司马睿见无法动摇王导势力,自己名为天子,号令却不出宫门,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组对自己比较忠顺,就任命他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打算让他参与朝政,钳制王导。不料司徒荀组受任不久就病死,司马睿更加忧伤,病势加重。 东晋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初十日(公元323年1月3日),晋元帝忧愤病逝。终年四十七岁,在位六年。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遗诏由太子司马绍继位。 东晋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滑稽又可怜的“奇葩政权”,从建国的第一天起,朝廷实际权力就在权臣和各地方军阀的操控中,皇帝是名副其实的摆设,基本上没有掌握过实际权力,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灭亡的那一天。 这也许就是一种天道的报应吧,晋朝生于不义,自然最终死于耻辱!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侵,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司马睿于公元317年6月,传檄天下,就是这篇《司马睿讨石勒檄》,命司马裒等九军受东晋名将祖逖指挥,进行东晋历史上第一次北伐,目标是北方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 作者撷取司马睿的曾祖父、汉末三国一代枭雄司马懿仅存后世的一首诗,感慨万千 诗云: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逢际会,奉辞遐方。 将扫逋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王与马共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