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读《春秋左传》011 鲁隐公元年秋 之三 尴尬的吊丧

 历史爱好者驭风 2019-02-20

文/驭风

原文: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缓,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

有蜚。不为灾,亦不书。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斋

醉读:

这一年的七月份,稀里糊涂的周平王忽然想起鲁惠公“薨”了这件事,于是委派宰咺xuǎn为治丧大臣带着周天子送的“賵fèng” 来吊丧(送车、马、帛做陪葬品叫;送其他财物叫;助葬送死者的衣服什么的叫;送贝玉曰,就是放在死者嘴里含着,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这事整的鲁隐公敢怒不敢言,只好对着几匹马发愣。

这也就是好脾气的鲁隐公才没闹出事端,要是赶上个脾气火爆心眼小的,像郑庄公那样的,肯定得打起来。

为什么呢?周朝那会儿,天子崩了,得七个月后下葬,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让各个地方老大都赶得上吊唁。那时候没高铁,贵族们出行也就是木头轮子的马车牛车,咯咯吱吱的,走不快。走快了,贵族们的屁股受不了;地方老大薨了,得五个月后下葬,关系不错的其他地方老大要来吊唁。大夫级别的需要三个月后下葬,同级别的其他大夫得赶过来吊唁。士这个层面的停棺一个月就够了,亲戚们哭一哭就可以安葬了。

要是向死者送吊丧的东西没赶上趟已经入地为安了,或者人还没死你就送相关丧事用品,这是成心给人添堵,很失礼的行为。

周平王想起鲁惠公过世这件事,估计半年过去了,丫的居然还是派咺来送賵。其时,鲁隐公的父亲鲁惠公已经下葬了,而隐公的名义母亲仲子正病重还没咽气,周平王搞这么一出这不扯犊子吗?死的已经下葬了,没赶上趟;病重的,还躺床上倒气,送的又忒早了点。

孔子不好意思直接责怪周平王,只好在这里直接点办差的名字,不称其官职,巨不给咺面子,看来注重礼制的老孔是真恼火了。

同年八月,和鲁国关系不错的纪国发兵攻打古老的夷国,夷国没人来向鲁国汇报此事。估摸还没来得及派出外交人员,夷国就被纪国灭了。所以,《春秋》自动忽略不记。

鲁国境内发现一种叫蜚盘虫的害虫,长的很像蟑螂,喜欢吃稻花,因为没有造成什么大灾害,所以《春秋》也就没有详细记载。

鲁惠公晚年的时候,鲁国曾在黄地揍了宋国一顿。等和平主义者鲁隐公话事了,鲁国主动要求和宋国讲和。于是,九月份,鲁宋两国在宿地结盟,成为友好国家。不过,貌似两国都有点对付事的意思。因为鲁国派去主盟的官员级别忒低,而宋国派去会盟的人,地位也比较卑贱,像这种太低级别的盟约,《春秋》赖得标注具体日期,能提上一笔算是不错的啦。

春秋之初,宋国是一个享有特权的诸侯国,宋国老大和周天子的关系可是为友而不臣的。

宋国的开国国君是微子,商帝乙的长子,商纣王的同母哥哥。这哥们比较倒霉,丫的出生的时候,老娘还靠边站,小妾的身份,顶多了是属于被宠的妾。等他弟弟帝辛也就是商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亲娘扶正了,身份显赫了,所以帝辛就算是嫡出,而微子依旧算是庶出,都是一个娘生的,差距就这么大,这没地说理,点背而已。

后来,周灭商时,微子和胶鬲私自和周联系,做了商奸,在商内部策应周的造反。作为交换条件,微子被允诺可以自成一诸侯国,还是诸侯之长,和周天子友而不臣。

等周武王灭了商,这哥们袒露右臂,自缚双手于背后,左边随从牵了只羊,右边随从拿着矛,跪倒在武王的军门之前,然后膝行向前要求饶命,特没种的样子。

但微子的这种姿态却让武王很是感动,老姬家奋斗了千余载,刚当上老大的周武王瘾头十足,可盼望着四海宾服呢,微子这招太对武王的心思了。所以,武王不仅没杀他,还给他恢复了爵位,也算是承兑了当初的诺言。

武王为了让殷商留点存在的香火,就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一块地盘,好心好意的想让他踏实活着“以续殷祀”。可后来这武庚不知好歹,人老姬家家事你武庚一外人就甭掺合了,这块料却起劲地跟着管叔和蔡叔瞎闹革命,被姬旦大爷给灭了。

为了安抚殷商遗民,成王把武庚的封地封给了微子启,在商丘建立宋国。

商丘本来就是殷民远祖契的封地,契是帝喾之子,帝喾曾封契于商丘为火正,号称阏伯,尊称“火神”,死后被称为商星。就这样,微子天时地利人和地掌管了这块地盘,国号为宋。

由于宋地位置特殊,国情复杂,微子呢,在灭商过程中功不可没,于是老姬旦就给了微子很优厚的待遇和政策支持他。

作为宋国的开国始祖,微子也比较用心地治理宋国,国泰民安,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之一。孔子的祖上也是宋国人,其先祖孔父嘉历任宋国大司马,再早点祖宗还是王室成员,要是不谦虚,就是国君啦。所以,孔子著《春秋》,字里行间始终对宋国比较照顾。

【公羊传】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曷为以官氏?宰,士也。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何以不称夫人?桓未君也。赗者何?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车马曰赗,货财曰赙,衣被曰襚。桓未君则诸侯曷为来赗之?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其言来何?不及事也,其言惠公仲子何?兼之,兼之非礼也。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孰及之,内之微者也。

秋季七月,周天子派专使“宰晅”来鲁国赠送惠公、仲子的“赗”。“宰”是什么意思?是官吏的通称。“咺”是什么意思?是人名。为什么要以官称为姓氏?因为宰是周天王的士。惠公是什么人?是鲁隐公死去的父亲。仲子是谁?鲁桓公的母亲。为什么不称她为夫人?因为桓公还未立为国君。“赗”是什么意思?办丧事都有“赗”。赗一般用马,用四匹马和五匹帛,助葬赠送的车马和帛就叫“赗”;助葬赠送的财物叫“赙”;助葬赠送的衣被叫“襚”。桓公还未做国君,诸侯为什么来赠送助葬物品呢?隐公要以桓公做国君,所以把桓公母亲的丧事通知了各诸侯国。但为何要这样说呢?赠送为了成全隐公的好意。为什么要用“来”字呢?因为宰晅没有赶上惠公的葬礼。将惠公、仲子连在一起说是什么意思呢?是要兼顾二人。兼顾二人是不合于礼的。为什么说将惠公、仲子连在一起说是鲁惠公和仲子呢?因为仲子的地位卑微。

九月,和宋国人在宿国结盟。谁和宋国人结盟呢?鲁国地位较低的一位官员。

【谷梁传】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母以子氏,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礼,赗人之母则可,赗人之妾则不可。君子以其可辞。受之,其志不及事也。赗者何也?乘马曰赗,衣衾曰襚,贝玉曰含,钱财曰赙。

       秋季七月,周天子派宰晅来赠送鲁惠公之母仲子的丧葬礼物。称“惠公仲子”是母以子氏。仲子是谁呢,是鲁惠公的母亲、鲁孝公的妾。依礼制,给别人母亲赠送丧葬礼物是可以的,但给别人的妾赠送丧葬礼物是不可以的。写《春秋》的人是根据礼制上能讲得通的道理记载成‘惠公仲子’的。为什么要记载这件事呢?因为在丧事之後才来赠送礼物,(记载下来为了对它表示讥刺)。“賵”是什么物品呢?赠送车马叫做賵,赠送衣被叫做襚,赠送贝玉叫含,赠送钱财叫做赙。

    【注释】

    仲子到底是谁?三传说法不一,《左传》说“子氏未薨”,显然是指桓公之母;《公羊传》说:“仲子者何?桓之母也。”并说“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这是说仲子死了。而《谷梁传》则说:“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谷梁传》是根据“赗人之母则可,赗人之妾则不可”的礼制规定推断的,所以断定周天王赗的是鲁惠公的母亲,而不是鲁惠公的妾。也就是鲁桓公的奶奶而不是桓公的妈妈。孔子写这件事的意思是批评周平王失礼,人死了好久才来送葬礼,这不合乎礼制。由于孔子过于含蓄,把话没有说清楚,也没有记载仲子死于何时,所以闹得后人莫衷一是,说法不一。

    《榖梁》以为孝公之妾,惠公之母者,是根据后来发生的“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的事推断的,也不是有什么确凿证据的。总之,这件事不宜深究,只要意会就是了。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及者何?内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者之盟不日。宿,邑名也。

    九月,(鲁国)和宋国人在宿邑缔结盟约。这里为什么要用个“及”字呢,因为鲁国派去主盟的人地位不高;称“宋人”,也是因为宋国派去会盟的人地位太低。地位不够格的人签订盟约,《春秋》上不记载具体日期。宿,是城邑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