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的发展,在一代又一代的心血管外科医师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心血管外科从无到有,从粗到精,从简单到复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心血管外科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以及先心病治疗等领域快速发展和普及的同时,紧跟国际上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取得一些重要进展。回顾2018年,心血管外科的目光主要集中瓣膜成形技术、微创技术、复合技术、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传统的瓣膜置换手术在我国目前已经非常成熟,但相比较自体瓣膜,人工瓣膜置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将心脏瓣膜病演变成为了一种“血液病”,虽然改善了血流动力学,阻止了疾病进展,但术后抗凝仍然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很多患者受检查条件等限制,抗凝不当并发症临床相当常见,甚至危及生命。而且对于儿童瓣膜病、孕龄期妇女和有抗凝禁忌的患者,瓣膜置换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因此我们说,最好的心脏瓣膜就是能够伴随我们终生的、父母给我们的、没有先天性畸形、没有受到外在因素破坏的瓣膜。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处理心脏瓣膜上,应当遵循尽可能保留自体正常组织的原则。任何一种人工瓣或替代材料,无论在流体力学方面还是远期效果上,都无法与自体瓣相比。瓣膜修复原则上是尽可能保留自体瓣膜组织的手术方法,既兼顾瓣膜功能的恢复,又顾及到其远期效果。心脏瓣膜修复已成为未来心外科发展的方向,它的成功对患者的良好的预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减少抗凝药的烦恼,延长寿命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心血管外科的阵地受到了心内科介入的严重挑战,现阶段可谓是心血管外科发展的“冬天”。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心内科介入治疗在基础研究、器械研发、导管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进步,更重要的是患者对临床治疗技术“无创性”的需求和选择。传统的心脏外科开胸手术,使患者术后胸口留下长长的疤痕,但创口并不是手术过程中唯一的创伤,麻醉、体外循环、输血、呼吸机支持等环节也都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心血管外科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因此,这样的现实要求我们心血管外科必须向着微创外科的方向发展,心血管外科微创化成为必然的趋势。以减少手术创伤为核心思想的微创心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MICS)最早体现在减小切口和避免体外循环,在满足心内操作的同时,尽可能地缩小手术切口长度、压缩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MICS有助减轻术后全身炎症反应,明显降低伴随输血、胸廓稳定性破坏、继发纵隔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在MICS的新阶段,器械辅助成为重要手术方法。在胸腔镜辅助下通过约4 cm胸壁微切口完成心内操作;在DaVinci机器人辅助下,通过仅为1 cm的孔穴切口,开展房间隔缺损、二尖瓣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这些技术正在大的心血管病中心蓬勃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但临床的情况总是复杂的,有些心血管复杂疾病单纯依靠心内科介入或者微创外科仍然不能解决问题,而对那些高龄、婴幼儿、生体虚弱、并发其他器官衰竭的疑难危重患者而言,常规的心外科手术又不能耐受或者围术期并发症较多见。 在这种局面下,近年心血管外科通过整合外科技术和内科介入技术的优势,将两者的长处最大程度的利用,而规避各自的缺陷,开展多种形式的杂交手术(Hybrid operation),取得良好效果。在先心病、成人心脏病、主动脉夹层治疗领域,涌现出诸多杂交手术典型代表。对于左向右分流先心病(ASD、VSD、PDA),简单的没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都可以进行介入导管的封堵,而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术中即可以测压,还可以进行介入封堵预试验,通过试封堵后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然后决定下一步治疗,这样完全规避了直接开胸手术的风险。紫绀属先心病(F4、DO RV、TGA、PA等),外科手术即使做了解剖学矫治,但对于术前已经存在的体肺侧枝却很难进行完全结扎,导致术后并发灌注肺的可能性极大。目前临床上通过介入导管进行体肺侧枝封堵,除射线外基本无创,又能在短时间内最完全的处理,减少复杂先心病矫治手术的并发症。经心尖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已是临床成熟的杂交手术的典型,通过将组装好的主动脉瓣经导管置入到主动脉瓣部位,联合外科经心尖小切口引导定位,完成人工主动脉瓣替换,已有大样本临床试验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适合主动脉瓣狭窄合并或不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高危人群。二尖瓣反流的导管修复技术也是热门话题, 有MitraClip、ValveClamp、Harppon、Carrillon、Mitralign、Cardioband、NeoChord、ARTO系统等多种方法,Von vardleben和Colli近期提出经导管二尖瓣联合修复技术(Transcatheter COMBO MV therapies)的概念,这些技术在临床都有报道。对高危的冠心病患者,前降支通过微创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乳内动脉搭桥,而右冠状动脉和左旋支在术后通过PCI置入支架,实现完全再血管化的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又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的远期效果。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因为病情危重,急诊手术、停循环等导致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高发,因此临床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应用Hybrid的方式,外科一期处理主动脉根部并同时行主动脉弓部Debranch和转流,然后二期行主动脉的腔内血管介入治疗,这样缩短了手术时间,避免深低温停循环,既达到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目的,又大大的减少了术后出血及神经系统等并发症。可见杂交技术的推广运用,逐渐模糊了外科和内科之间的专业界线,为心血管疾病提供更加微创、高效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未来心血管外科的主流选择。
心力衰竭是全球心血管疾病中唯一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的病种,我国心力衰竭的患者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心力衰竭患者的外科治疗因缺乏一些有效的治疗手段, 或治疗设备材料费用昂贵一直是有心血管外科的一个薄弱环节。心脏移植作为晚期心脏病最终有效的方法,但因为供体原因一直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国家新的移植管理政策和措施下,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严格落实移植管理条例,合理合规合法的做好移植工作,将心脏移植事业推向符合国际潮流的健康发展轨道。作为心脏移植前的桥接治疗,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左室或双心室辅助装置等人工心脏技术在临床得到了 应用和大力研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时代”将来临。
传统以经验为基石的临床医学现已被循证医学理念所替代。未来评价外科治疗是否有效的金标准在于有无基于循证思维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循证医学不仅有助医师临床实践,而且为政府卫生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为学科获得更多社会关注、争取更多医疗研究资源提供支持。而循证医学的基础,就是需要海量的临床基础数据和患者院外的随访数据,因此心脏大血管外科数据库的建立随即被各大中心提上了日程。一些大的心血管中心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导建立了中国心脏大血管外科数据库,希望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大样本临床队列优势,依据客观的数据,制定符合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临床指南、临床路径和质控控制监测体系,通过科学管理,提升我国整体心血管外科技术水平和质量。
新的医疗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心血管外科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新的局势,培养造就“新一代”心外科医师任重道远。患者的需求造就了心血管外科朝着微创、杂交的方向前进,我们在培养心外科人才也得顺应新的潮流,要培养具有临床能力、传统手术和微创介入技术兼备的复合型医师,同时强化数据思维训练,关注科技前沿进展,加强科研和学术的双重训练。未来的心外科医师既能拿刀又能拿导管,是临床型、学术型的复合人才,是懂人文、有爱心的手术巨匠。
在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的新形式下,医疗保险支付制度逐步完善,老龄社会疾病谱改变,人民对心血管外科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我们必须勇于面对医疗卫生改革及行业发展带来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基于患者的临床需求,开拓进取,钻研新技术,不断的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为早日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