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病逝时对诸葛亮说了12个字,诸葛亮如果听了,三国结果将改变

 昵称62280349 2019-02-20

提起三国的诸葛亮,世人在称赞他的超级军事才能的同时,也称赞他的勤勉敬业,在刘备病死白帝城,作为托孤大臣的他随后数十年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特别是为了一统天下,他六出祁山伐魏。其中尽管都失败了,但“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却千古传颂,诸葛亮的军法严明更是令人佩服。百度原生广告

然而,诸葛亮斩马谡背后却另有隐情,真相出意料。

要知道,公元228年,踌躇满志的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北伐时,可谓形势大好。诸葛亮先是用疑兵之计,老谋深算地诈称大军由斜谷道攻取眉县,派赵云和邓芝据箕谷以引诱魏军,魏大将军曹真果然上当尽出精锐防御之。

而诸葛亮则率领大军星夜兼程攻占祁山,这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效果非常明显,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孤城无援,相继倒戈投降,关中大地为之震动,魏明帝曹叡西镇长安,知人善用地派遣五子良将张郃领兵迎战诸葛亮。

从当时蜀国的战备和战争策略上来看,诸葛亮五出祁山中,唯有这一次是最有胜算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主要原因有五个:第一,南抚诸蛮,永久性解决了后顾之忧,不必担心自己在全力北伐时后院起火;第二,蛰伏伺机,治戎讲武,民富国强,此次北伐举蜀国全国之力,尽起精锐劲卒,麾下名将云集,赵云和魏延、王平、邓芝、吴壹等蜀汉名将彼时都是当打之年;第三,统一思想,开动輿论机器,以光复汉室,讨伐魏国为己任,力排众议,全国同仇敌饩,信心爆棚;第四,后勤保障工作有备无患,相府各级文官各司其职,兵饷粮草充足完备;第五,战略上已经取得主动,诱兵之计出平意料地成功,弹指间关中之地唾手可得,曹魏政权岌岌可危。

但是,诸葛亮身为一代良相,却也百密一疏,只因用错一人,结果错处满盘皆输的结果!

当时诸葛亮力排众议,执意重参军马谡率前军在街亭迎战一代名将张郃。结果马谡在街亭以书生之见,舍水上山,结果水源之地被张郃占据,蜀兵不战自乱,马谡举措烦忧,溃不成军,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天折于纸上谈兵的马谡之手。

马谡的失败,实际上归根结底却在于诸葛亮用人不察。据悉,刘备曾经在临死前谆谆劝诫诸葛亮“慎用”马谡,并说了个12字: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诸葛亮听了,第一次北伐不重用马谡,而是重用赵云等人,结果将改变,如此北伐成功希望也很大,如此一来,三国结果将彻底改变。然而,诸葛亮却把刘备的话当成了耳边风,执意重用马谡,并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来使用,最终铸成大错。

用人失误直接造成了第一次兵出祁山的靡费国力和无功而返,诸葛亮深知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所以做出了双管齐下的惊人之举。

一是自我降罪。他失败后上书后主自贬三等,以右将军行承相之责。

二是挥泪斩马谡。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呢?其实透过表面看本质,内隐三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首先,推责。诸葛亮斩杀马谡以掩盖自己的过失。诸葛亮主观用人的大错,斩杀掉马谡是为北伐失利寻找一个替罪羊,倒霉的马谡就这样注定了毫无生路。

其次,降压。诸葛亮杀马谡以堵天下人之谤。北伐曹魏,并非是众口一词所有人都赞同,朝中重臣李严等人就不是很赞同,理由是以卵击石,蜀国还没有强大到同曹魏一较高下的地步。而诸葛亮自认占的是汉室正统扫清六合的舆论主阵地,北伐徒劳无功,为了堵住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众臣悠悠众口,听好斩马谡,这样也为下次北伐重新做准备。

最后,忏悔。诸葛一生唯谨慎,只用利益集团内部的自己人,而不用其他有才华的人,比如李严、彭羕以及魏延和马超等人,这是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的最大失误,也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北伐事业没有结果的最大根源所在。街亭失利,马谡罪无可赦,然作为最高统帅和领导干部的诸葛亮,斩杀马谡以愧对先主教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