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唐诗宋词,发现诗书尽说愁:情人怨别之离愁,惜春悲秋之闲愁,羁旅行役之乡愁,壮志不伸之穷愁…… 于是,无物不惹愁,无物不关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夕阳,明月,春风,春草,芭蕉,丁香,梧桐,秋雨,杜鹃,猿猴,燕子,烟草,风絮,梅雨……这些东西与愁苦有什么关联呢?是万物皆有情,还是如晁补之所云“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古人对此早就做了研究和探讨:《礼记·乐记》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除“应物斯感”的自然本性外,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也使见物起兴成了一种心理惯性,一见到草木零落便想到美人迟暮,一听到杜鹃啼鸣便惹起愁苦哀思,相比古人对外物的敏感,现代人则迟钝得多。 现代社会交通信息发达,亲人友人想见便能相见,没有时间上的煎熬和空间上的隔离。古人上京赶考,要提前一两年上路;戍一次边十年八年不得回;今年写的书信,或许明年才可抵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之思念要比今人之思念珍贵得多。 “感物吟志”是委婉含蓄,直言忧愁便是直抒胸臆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为什么写愁苦的诗句铺天盖地俯拾皆是,而写欢乐的诗句却寥若晨星呢?韩愈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此又是为何呢? 快乐快乐,“乐”前边加一“快”字,说明欢乐的感觉总是一闪即逝,故难以捉摸和形容,加之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欢愉的日子总是少之又少,故写快乐欢娱的诗篇也少之又少,千古流传的快乐佳句更是难得一觅,“浮生长恨欢娱少”大概是人类的共同怅叹吧。 再者,人对于痛感的敏感度远远大于快感,一悲就是“肝肠寸断”“椎心泣血”,一痛就“痛彻肌肤”“痛不欲生”,一忧就是“忧心如焚”“忧愤成疾”,一愁就是“愁容满面”“愁肠百结”,相比而言,写快乐的词却显得既贫乏又单调。诸君若不信,可以找找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