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极而太极

 御剑醉清风 2019-02-20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释】

●两仪:两仪即是阴与阳。 《系辞传》第四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太极是一切的根源,太极的变动产生了阴和阳两种气,也是天地之间两种相对相反的力量。●二五:阴阳二气和五行。另解为父精母血。●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两句出自《系辞传》。指阳气凝聚成男,阴气凝聚成女。●五性: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立人极: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往往随物而动有善有恶,所以圣人要树立人道的准则让人们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贤,与天地同参。●故圣人……吉凶:此句出自易经。 形容君子德性的圆满性,已达乎天人合一的境界。形容君子德性的圆满性,已达乎天人合一的境界。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曰仁与义:此句出自《说卦传》第二章,指人道根本的准则是仁义,和天地构成的准则是一样自然不变的。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此句出自《系辞传上》第四章,是说追溯察知生命的源始和终结,以了知生死的真实义。

将本章分段,陈述如下:将本章分段,陈述如下:

1.无极而太极 (此句用来解说《太极图》中最上层之大圆圈)

《易经》之《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易经》的宇宙本体论,周氏因精通三教精华及易理妙谛,故在《易经》的基础上,了悟到宇宙之创造根源系「无极而太极」 。 论述宇宙的根源是由无到有,乃由理而气而象以生化天地万物的。

盖无极为理,无极言其先天之体,无声无臭,系道体之本源,故用一个圆圈来形容之,以表其至虚至灵,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大无不包,真空妙有之形而上之道体。 而《道德经》首章亦以「无,名天地之始」来形容其妙境。

无极为体,太极为用,二而一,一而二,并非太极头上再加个无极,其未动之原貌曰「无极」 ,已动之际称「太极」 ,故太极有感而遂通之义,一气圆通之动象,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一切生成由此而分化。 由于其为大而无以复加之理,此中万象万化,森然已具,但尚无形迹,自成造化之枢纽,所有品汇之根柢,故《道德经》用「有,名万物之母」来陈述其含义无穷之窍妙。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二层的阴阳合抱,黑白相间的水火匡廓图)

盖无极为形而上之理,太极为混沌未分之元气,元气中已动之状为阳,静态为阴,故气一动称阳生,阳在图中以「空白」为代表,动不可永远皆动,故动极而静生,静态一成,呼之曰阴,阴在图中以「涂墨」之形为代表。

 静亦不可永远皆静,故静极而又生动,如此一来,动与静互为根源,而循环无端,互为终始。 就因此,图中心的小白圈代表太极,终因激荡而分成了阴与阳,即所谓的「两仪」了,两仪便成为天地间两种相对、相反却又相辅相成的两股力量(气)了。

从图中之阴阳合抱,黑白相间仔细一瞧,发现图中正好形成右为坎水,左为离火的曲形卦象,由中间代表太极的小空心圆中变化而来,故道家又称此图为水火匡廓图,以隐含太极动而生化天地(阴阳)矣,天地(阴阳)既成,天地数五十五已含其中。

所谓五十五为天地数之和,即河图中的十个数字,五阴五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阴阳总合。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三层的五行分配图)

盖天地阴阳既分,就会有机缘相交,阳性主动主变,阴性主静主合,故而自然演化成五种原质称五行,五行形成之气,在天地间运行顺布,四季便在其中推演成序且轮转不已,关于五气四季的形成顺布之妙。 

列表如下:

天(阳)一变生水,地(阴)六合成之(居北为冬)天(阳)一变生水,地(阴)六合成之(居北为冬) 地(阴)二合生火,天(阳)七变成之(居南为夏) 又称为四象 合称五行天(阳)三变生木,地(阴)八合成之(居东为春)地(阴)二合生火,天(阳)七变成之(居南为夏)又称为四象合称五行天(阳)三变生木,地(阴)八合成之(居东为春) 地(阴)四合生金,天(阳)九变成之(居西为秋)地(阴)四合生金,天(阳)九变成之(居西为秋) 天(阳)五变生土,地(阴)十合成之(居中寄四时)→ 居中而兼四方天(阳)五变生土,地(阴)十合成之(居中寄四时)→居中而兼四方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此段系用解说《太极图》中,一至三层的综合阐述往返之道)

本段正以图来陈述天地之间运行者「气」,纪量者「数」,显示者「象」,而从中在主导运转者无非是「太极」 ,太极又是本乎无极之动。

故知五行之「象」实乃阴阳二气化合所致,即所谓两仪既化,必有五行流行其间。 故称「五行一阴阳」意即五行来自于阴阳之故。 「一」,根源也,故称五行系源自于阴阳而无疑。

又,阴阳虽为二气,一动一静,然「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道即太极也。 故周氏称「阴阳一太极也」。 故知阴阳均源自于太极所化。

然太极为用,其之所以能感而遂通,系归功于有个寂然不动、无声无臭的本体──「无极」啊!

此段由一本散万殊之理又溯至万殊归一本的因缘说,不但顺乎自然且合乎天机。 如此说来,二气五行的流布均源自太极之理,本乎无极之性。

而两仪既化,必有五行流行其间,以辨其性而别其类,诸如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木性外放,金性内聚,土性中和,五行各具一太极,互为生克,万物终可生生不息,故知两仪既见,五行乃名,通称二五媾精,万有始生,所以说二气五行诚为天地万物生生之本。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本段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四层及第五层之两个大圆圈,陈述人类的根源及使命。此段亦曾见于《性理题释》中第七十九题,用来说明人类形成于世的原理)

人类的形成是有其法则的,先要有「天命之谓性」的无极所赋于的「真我」 ,配合父精母血(二五之精)奥妙的凝合所化,当男气足则生为男,若女气足则生女,此即《易经. 系辞传》所说的「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不但如此,举凡世上万物均由此二气五行交会相感所化生,加以万物因各摄受了太极之理而能生生不已,而有了无穷的变化。

盖世上人类是得到天地间最纯粹精华的成份,故最为灵秀,故所赋予的形躯得以长养万物,所摄受的精神可以发大智慧,故被称为「万物之灵」 。 且男女各一太极,故以圆圈代表之。

而二气五行在人类而言,就是乾坤二道及仁义礼智信五性。 人最能感物而动,凡得义理之正者则入阳明之善,若任血气之偏者,必入阴暗之恶,人间善恶由此而分,且由于不同的因缘去遇事接物,层出不穷的万物万事便从此而生发了。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本段系用来补充《太极图》中第四图「干道成男,坤道成女」的延伸义。

由于圣人深明善恶之理,故定出了以「大中之礼,至正之智,慈悲的仁,合宜的义」为修持的指标,并主张心中要常保清静无私,方能将灵性中的仁义中正之德表现出来,以免在变动不居的洪流中汨没,此所以圣人要立人极──树立人道准则,方能与天地同参,这是成就圣哲所必遵循的重要方针了。

因此《易经》干卦九五文言,赞叹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系能一性圆明,浑然天理,善用主静,达乎立人极之方,故其聪明睿智能与天地同具覆载功能之广大无私的德性,其光明磊落能与日月同具照耀功能之亮丽温暖的德泽。

 其规律有序能与四季同具递嬗功能之元亨利贞的德行。 其阴阳动静能与鬼神同具灵感功能之察知吉凶的德业。

自无极而为太极

注:宇宙之初为无极,之后演变为太极。即从无限小到无穷大。此处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相似。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注:宇宙从无穷小发展到无穷大,这个运动的过程成为动,无限之动为阳,可理解为在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产生能量,所以有光,故称阳。当宇宙发展到无限大,已经接近无穷大的时候,其实还在发展,只是看起来,并且与之前的发展速度相比,几乎为静止的,故称发展(动)到极致而为静(相对的)。这时候发展的能量已衰,故能量减少,光少,故为阴。 

静极复动。 

注:当我们认为它完全不动的时候,却能发展它还在动。这也是相对的。也与人类的发现相符。人类本以为宇宙无穷大,但后来发现它还在膨胀。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注:动源于静,静源于动。这其实就是相对论。阴阳之分,而形成了两个仪态。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注:阳的仪态与性质发生变化,再加上对阴的融合。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是其各自的形态与多少搭配的差别。此处类似我们泡咖啡加入的咖啡粉与伴侣,多少搭配不同所出咖啡本质即不相同。阴阳融合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这是古人对世间万物基础的总结。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注:五行按其所该有的位置排列,遂生春夏秋冬四时。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注:五行,来源于阴阳;阴阳,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区别为其本性不同。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注:无极的确实,阴阳、五行的精髓,来源于巧妙的结合与凝结,即巧妙地融合。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注:干道即天道,坤道即地道(此处个人理解不深)。也可理解为干即为,从干事业,其实就是为,为事需要体魄,所以生男,男人的体魄强健。坤为宽厚仁慈,其道多为感性,故生女,女人多温柔而宽厚。二气,非指男女,而是干与坤之气质,两种气质的融合生出万物。即万物有的过于强健,有的过于柔弱,也有的比较中庸。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注:万物生生不息,因万物的结合,又产生出万万种物,故,其变化无穷。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注:万物中,只有人,独得万物的精华而最为灵光,人为万物之中的精华。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注:形指人形,神指人的精神或思想。人被万物不停地组合而生出来,又凭人的思想而获得知识,五性可以理解为五行的五性,人能从感性的角度理解金木水火土的本性,例如上善若水。通过对五性的感知认识,人分辨出善恶,因善恶的定义和大小之分,而生出万事。此处很像万物之生到变化无穷。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注:圣人将人性(或五性)定义为中正仁义静,约符合这五性的人约为人之豪杰,而其五性并无终点,故人也是无限的。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注:所以,圣人的德行就像人面对天地一样伟岸,圣人在人间就像能发出光芒的日月,圣人做事之道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有序而不早不迟(分寸),圣人的吉凶就像世人看待鬼神一样(不一定圣人都被看成神明的,很多圣人都死于世人的不理解)。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注:君子修养此道故人生道理为吉,小人违背此道故做事与人生道理多出恶事。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注:所以说,立天之道是阴和阳;立地之道是柔与刚(比较明显的体验是水和金);立人之道,是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进一步讲,从开始到结束周而复始,所以可以知道生死的道理了。伟大的变化啊,宇宙的极致之道啊!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太极图说下

为了使各位更好地理解《太极图说》,我首先讲一下“太极”与“无极”这两个概念。

太,至也;极,极限也。“太极”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至极之理,也包括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但有穷。

“无极”则是无穷。乃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之状态。庄子《逍遥游》云:“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即宇宙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

朱子则认为无极就是太极。

朱熹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可见,他是强调“无极就是太极”这种说法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经过朱熹订正的《太极图说》去掉了周敦颐原本的第一个字“自”。

接下来讲第六个问题:黄宗炎之《太极图》来源考:

关于《太极图》, 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之弟黄宗炎曾作过《图学辩惑》,就《太极图》的来源作了一番考证。据他所考证,这个《太极图》是汉朝的河上公作的,讲的是“方士修炼之术”。这个图原来的名字是《无极图》。魏伯阳得到这个图,作了一部书,就是《参同契》。钟离权得到这个图,传给吕洞宾。吕洞宾和陈抟同隐华山,就把这个图传给陈抟。陈抟把它刻在华山的一个石壁上,又把他传给穆修,穆修传给周敦颐。按黄宗炎的考证,这个图原来是从下面看起,自下而上。周惇颐得到这个图,就把对于这个图的看法颠倒过来。不是从下往上看,而是从上往下看。并把这个图的名字改为《太极图》。黄宗炎说:“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有生就有死,生死是自然的程序,也是自然的规律。道教的修炼的目的是长生不死,这是反自然的程序和规律,就是所谓“逆”。周敦颐把对于这个图的看法颠倒过来,不是用以表示方士修炼的阶段和过程,而是用以表示宇宙演化的程序和过程。这是黄宗炎对于《太极图》的考证所作的结论。这个看法是很有见地的。黄宗炎考证的意义,在于指出《太极图》是从道教来的,这一点也是重要的。

从图形来看,这两个图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看的方向不同。

道教讲顺而成人,逆而成仙,据此推测这图原本是可以作顺、逆两种读法的,只是道教中人重视仙道,而不屑或不愿对“顺而成人”的道理作理论研究和概括。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解《无极图》,从下往上看。

1、“玄牝之门”:道家认为,这是内丹修炼的起点,指人身的下丹田门两肾空隙之处。这是人身祖气所在之地,一切根基,都从此开始。这是一个凡夫俗子与修道之人的根本区别。只有进入了这道玄牝之门,一个人才真正开始了修道的历程。凡夫俗子是触摸不到这个门的。《道德经》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都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玄牝之门到底是什么呢?道教历来把这个东西说得很神秘、很玄虚。其实,这“玄牝之门”就是心性上的“悟”。悟与不悟,是修行的一道门坎,严格来说,悟之前是谈不上“修”的,只有“悟”了以后才谈得上“修”。才有资格进入玄牝之门。正因为如此,所以道家又把进入这个门槛称之为“得窍”。

2、“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这是指提起第一圈的祖气,进行化炼,将先天之精化为后天之气,再将后天之气化为先天之神。这功夫,叫做“炼己”。

3、“五气调和”:指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五藏之气攒簇为一,称为“五气朝元”,“五气调和”,故又称为“和合”。

4、这个图形是由坎离二卦变形而成的,所以叫做“取坎填离”。要看懂这个图形,首先要懂得八卦的符号。

从八卦的符号我们可以看到,坎卦中间一横是满的,所以叫“坎中满”;而离卦中间一横是断开的,所以叫“离中虚”。所谓“取坎填离”就是把离卦中间断开的部分填满,阴阳配合,形成一个饱满的连体。“取坎填离”。也是道家的基本说法。《坎》《离》是易经八卦很重要的两个卦,学中医的人很重要的也是要理解好、运用好这两卦。从五行的对应来看,“坎水为肾”,中间一“阳”上升,“离火属心”,中间一“阴”下降。“取坎填离”则水火相济、相互融合,达于纯阳纯阴。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取坎填离”的过程。这既是中医调养的基本理论,也是道家炼丹及调养身体气脉的的基本原理。道家认为,修炼到了这一境界,就已经获得体内的精华,炼丹之药成熟,因此又叫“得药”。

5、最上一层,称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这是指在“得药”的基础上,进一步回返到无极,那便是虚空大道了。整个炼内丹的过程便告完成,脱出凡胎,成为仙人,所以叫做“脱胎求仙”。

从对《无极图》的解读,可以看出它所表示的是方士修炼的阶段和过程。道家修行,都是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自家身心里发生作用的,所以道家的修炼是把时间和空间统统都纳入到身体中来进行的。凡是真正进入修炼状态的人,身心总是在产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一步步就形成了不同的状态,《无极图》就是用来表示这种变化状态的。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太极图》,然后再去理解《太极图说》。周敦颐通过自己对《易经》的把握,把《无极图》转化了成了《太极图》。周敦颐的太极图是从上往下看的,即所谓“顺则成人”。因为儒家讲究社会人伦,所以是顺着来看的。而《无极图》体现的是道家的“逆则成仙”。所以是采用与世人相反的方式___”从下往上”,最后复归于无极而得道。

周敦颐成功地将道家修炼图改造为儒家的图式,其意义在于复兴了象数易,开创了以义理治《易》之新风。

第一层为大白圆,表示宇宙万物自其所出。上标“无极而太极”。

第二层为“阳动阴静图”。“图中的小白圆即第一层之太极,然后分为两个半圆,左半圆为阳、为动;右半圆为阴、为静。两半圆又各有黑白相间、左右相对的半圆三层。白者为阳、为动;黑者为阴、为静。左边两白一黑,说明阳中有阴,动中有静;右边两黑一白,说明阴中有阳,静中有动。

第三层:阴阳的变化交合,就产生了“水、火、木、金、土” 五 行之气。

第四层:阴 阳、五行结合凝聚,由乾健之性生成阳男,由坤柔之性生成阴女。

第五层:阳男和阴女二气交接感应,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宇宙变幻无穷。

所谓《太极图说》是周敦颐对《太极图》所作的文字解说。

《 太 极 图 说 》全文250字。

按朱子则为249字。

《宋史 ·周敦颐传》亦录周敦颐《太极图说》全文。与《周子全书》所录《太极图说》相校,则微有出入,“四时运焉”改作“四时行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改作“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余尽同。

《 太 极 图 说 》全文如下:

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 ,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 ,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下面我们就结合文字部分,来串讲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正文。

首先,我把《太极图说》的全文用现代汉语翻译了一遍:

宇宙之初是从“无极”状态演变为“太极”状态。“太极”状态运动起来就生出“阳气”。而当运动的速度达到极快,运动的规模达到极大时,就会产生静(不动)的感觉。(其实还是在动,只是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这种“静”的状态就生出“阴气”。

当这种“静”的状态达到极致(即认为它完全不动)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还是在“动”的。(可见,“动”与“静”是相对的)。

动和静,互相成为对方存在的根据;分出了阴阳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天地”这两个仪态。由于阴阳的变化与融合,就生出了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形态。(五行)

“五行”按照顺序分布与排列,春夏秋冬四季就出现了。

(综上所述),可见:五行,来源于阴阳;阴阳,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广韵》:“一者数之始也”。故“一”有起始之意。)

五行产生之后,它们各自就具有了其自身的特性。无极的真谛,阴阳、五行的精妙,均来源于巧妙的融合与凝聚。

由乾健之性生成阳男,由坤柔之性生成阴女。这两种形态的交感融合就衍生出万物。

(此语出《周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阳也、天也、雄也;坤,阴也、地也、雌也)。乾道即天道,坤道即地道。(二气,非专指男女,而是乾与坤所涵盖的阳阴、天地、雌雄、男女等的综合形态)。

万物生生不息,所以宇宙也就变化无穷了。只有人类 ,得到了太极的真性、阴阳五行的精粹 ,因此在万物中它最灵慧 。人的形体一旦生成,精神、思想就产生了,人凭着思想而获得知识,五行的本性逐步被人感触和认识,通过对五性的感知认识,人分辨出善恶,从此,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出现和发生了。

圣人定下 “中正仁义 ”的原则并提倡“无欲”、“主静”的修养方法。这就确立了做人的根本准则。所以圣人的德性与天地相符,明智与日月相合,行事的次序与四时的推移相协调,趋吉避凶,与鬼神的功能相一致。

君子按照这个原则来修身,所以总是吉利,小人违背它行事,所以难免凶险。因此说:确立天道的准则,叫做阴和阳;确立地道的准则,叫做柔和刚;确立人道的准则叫做仁和义。

也可以说:开始到终结总是周而复始进行的。(开始是另一个终结,终结是另一个开始。)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悟出生与死的规律和道理了。

这样的大道理实际上是很容易理解的啊,而恰恰是这样简易的道理却说出了世界的真正根源和本质!

翻完之后,我抽出几处,作一些重点的阐释。

1、“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这一句,是周敦颐很进步的地方。他强调在天地所化生的万物当中,只有人能够在万物中得到最灵秀的精神。只有人能够学习抽象而精辟的道理。除了人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的生物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就坚持了儒家的“以人为本”,在周敦颐看来,天是一极,地是一极,人立于天地之间,是与天地并列的一极,所以生而为人是十分难得的,是应该好好珍惜的!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句,众所周知,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在竭力造神。竭力标榜他们是代表天帝、代表神来统治人间的。为什么皇帝自称为“天子”?意思就是他是“天帝的儿子”(天之骄子),他是受上天的命令来管理人间的。为了突出“神”,反过来就贬低“人”。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人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而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却旗帜鲜明地强调“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充分肯定了人在万物当中的伟大价值和非凡的聪明才智。可以说,这是具有现代人文价值的进步观念。

2、“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什么是“中正”?在古汉语中,中就是正,正也就是中。它强调的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应该“处事得当,不偏不倚”;应该“纯洁正直,择以正道”。什么是“仁义”?就是一个人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应该“宽厚温顺,通达事理”。大家看,一个人做人做到这个样子,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不仅如此,周敦颐还特别强调一个人要能够“主静”。这是周敦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与《易经》是一脉贯通的。周敦颐在《通书》里,就提出要“慎动”。因为人如果没有经过认真地周密地思考,就轻率地采取行动,其结果往往是“凶多吉少”。所以说要主静。这个主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静思静虑”,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慎动”。我们做任何事情(特别是大事),在采取行动之前,一定要把心静下来,对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动进行反复地、认真地、周密地思考,直到有了把握再动。人的心能不能静下来非常重要,静能生慧,心静的时候能生出智慧。解决棘手问题,只有心静下来思考,才会萌发智慧。成功的人士,没有一位是性情暴躁的。

  做到了这些,周敦颐认为就“立人极”了。

  什么是“人极”, “人极”就是做人的根本准则。在周敦颐看来,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确立“中正仁义”和“主静”这样的根本准则,那么人和其它的生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人之所以为人,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人有思想,有精神,有做人的根本准则!

3、“鬼神合其吉凶”。

有些人在解释这一句的时候提出,说,这是因为历史的局限,使得周敦颐把不能理解的东西归结为“鬼神”。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我在网上看到了史幼波先生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觉得他说得很好,特引用一段:(关于鬼神问题)虽然孔夫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但是从《易经》的角度上来体会的,又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古人认为,人的意识、人的理性只能够认识世界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比如说我们能够根据经验和常理推出来,今天过了是明天,明天过了是后天,春天过了是夏天,夏天过了是秋天,一年四季就是通过一种规律性的判断能够推衍出来。但是,还有一些非理性的东西,是我们人找不到或者说还没有找到其中的规律性。所感觉到的,只是一种偶然性。人可以认识到必然性的东西,但是对于偶然性就很难能够认识。但是,人又时时受制于偶然性,处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交集点上,我们的生命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这种没办法抓住的偶然性,古人就只好把它归之为“鬼神”,所谓“鬼神莫测之机”,也就是指偶然性的难以预测性。

  对于必然性我们可以理解,肚子饿了要吃饭,困了就要睡觉,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面对偶然性该怎么办?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常要面对偶然性的取舍啊!那到底是取还是舍?到底是做还是不做?到底是有利还是不利?在这个左右两难之境,古人就会借助占筮来决定,来为自己作判断。《易经》最早是纯粹以占筮功能而面世的。古人认为只有鬼神才能通偶然性,于是通过占筮让鬼神来判断事情。实际上对于鬼神,我们现在大可不必迷信,以为在我们的精神之外还另有一个什么鬼神的存在。借用佛教唯识学的道理,我们的第七识,也称之为末那识,心理学称之为潜意识,就是我们精神深处的直觉判断。比如,打卦就是一念之诚,心真正诚敬的时候,卦就准,否则卦就不准。古人没有心理学,他就解释为你心不诚的话,鬼神就不帮你,反之鬼神就会来帮你,所以你要敬鬼神。但是在现代心理学看来,只有心诚了,将心头中的杂念排除以后,那么你潜意识的功能才会发挥出来,这个时候你所作出的判断才会比较准确。所以《易经》里说的这个鬼神,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可以理解为我们精神中的某种力量。

  这里说圣人与“鬼神合其吉凶”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圣人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心不至诚,只能对显表的规律性的、必然性的东西进行认识,对深层的、偶然性的事情就不能作出认识判断。而圣人呢,他的心念纯然,是“至诚而动”的,那么对偶然性的东西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认识。我们应该从这种角度来理解,而不是把它神秘化。实际上,偶然性根本上还是必然性,只不过偶然性背后的必然原理,我们还没有找到而已。

接下来还有一个小问题说一下,有人说,周敦颐的这个《太极图》现在怎么看不到了啊?我们现在在何

一个道观里,或者在风水先生那里都会看到这样一个太极图。对此,我稍微说几句。

[转载]周敦颐与《太极图说》(下)

这个图是由一个圆圈里面的两条阴阳鱼,还有圈外的单八卦组成。图中,一条曲线将它分为两半,形成一半白一半黑,白者为阳,黑者为阴。白中又有一个黑点,黑中又有一个白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分开的两半,酷似两条鱼,所以俗称阴阳鱼。这一图,与前面讲到的周敦颐太极图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前者的更加简明的表述。它深刻而形象地说明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阴阳二气、二性这样两种对立的势力相互联结的统一体。不存在孤立的没有内在矛盾的成份。有时人们又在其外面围以八卦,表示太极是一切运动的发动者。

这个太极图一般叫“伏羲先天图”或“八卦太极图”。其实它出现得较晚,大概是明代以后才有的。

可自从这个图出来以后,就逐渐取代了周敦颐的太极图。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图简单、明白而又意蕴丰厚。特别是那种符号化的语言,那种一阴一阳、灵动活泼、浑然天成的图形,更具有神秘而抽象的意味,更容易被人接受。韩国人甚至把它改头换面,放在了自己的国旗上。据说,他们还要就这个图形申请专利。新加坡航空公司也是采用这个“阴阳鱼”的太极图形作徽标。

最后,我讲一下《太极图说》的贡献。我觉得《太极图说》至少有三大贡献。

(一)宇宙论:

《太极图说》是一个言简意赅的宇宙发生发展论纲。其全文仅250字,却被奉为“宋理学之宗祖”。因为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论述宇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它对尔后儒家学说的更新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图说》将宇宙演化过程归纳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无极而生太极”;第二阶段:从“太极”到阴阳;第三阶段:从阴阳到五行;第四阶段:从“五行”的运动到万物化生。综上所述。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二)动静论:

在谈到动静问题时,《太极图说》比较好地解决了阳动与阴静的关系问题。他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在周敦颐看来,阳动与阴静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而且还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就具体事物而言,运动与静止是相互排斥的,是不能并存的,运动时没有静止,静止时没有运动。但是对于宇宙大化来说,则是静止中有运动,运动中有静止。这便是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的基本规律。900年前的周敦颐就能如此精辟地阐释“运动与静止”这一哲学范畴,确属可贵!

 (三)人生论:

  《太极图》虽然至“万物化生”已经完结,但图意尚未尽,因为周敦颐作《图说》的目的在于把宇宙论和人生论结合起来,从宇宙发生论引出他的人生论,故“图”止而“说”未止。

关于“人生论”,他作了两方面的强调:一方面,人亦是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宇宙的产物之一,亦是“太极”本体的展开。另一方面,人是禀阴阳五行之灵秀而成,具有思维能力,更有万物不备的善恶观。突出了人之特出处在于道德品性,并以此作为立“人极”的标志,从而强调人当以“中正仁义”作为尺度,以“主静无欲”的方法进行修养。

《太极图说》的最后周敦颐强调唯有对大“道”有真切生命体认的人才享有最宝贵的财富。这是一种因自我生命之原发舒展获得的充实的和快乐。它不同于对象性的审美愉悦,而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是对生命本质彻悟的境界。

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以宁静的心态再次品读《太极图说》的时候,面对苍穹,面对宇宙,反观人生。我们或许真能从心灵深处体味“大哉,易也!”这句回响千古的至理名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