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 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 公孙弘大抵跟汲黯同一时期出仕汉武帝。但人品与性格却跟汲黯完全不同,是一个学者出身的政治家。 他本是齐国人,少时曾做过狱吏,因犯了一些小差错而被免职。家庭贫困,曾在海边村庄养猪。四十多岁才开始读书学《春秋》,对后母非常孝顺。 武帝即位后,举贤良方正之士,公孙弘已六十岁,以贤良被征为博士。其后不久,出使匈奴,回国后向武帝提出的报告,不合武帝的意思。武帝认为他无能,他只好请病假回乡。 十年后,公孙弘已七十岁,武帝下诏征求文学之士,公孙弘又由乡人推举。公孙弘辞谢道: “我以前已被推选为博士,皇上认为我无能,才罢职回乡, 请另外推选更恰当的人吧。” 乡人不肯放弃,非推举他不可。公孙弘推辞不掉,只好跟一百多人到太常令(考试官)那里接受考试。公孙弘成绩并不好, 名列后席。但对策(考试卷)送到武帝那里,武帝看了以后,选公孙弘为第一。 公孙弘谒见时,武帝见他状貌端雅,便任命他做博士。 公孙弘气宇恢宏,博识多见,而且认为做一个君主必须心胸广阔;做臣子的必须谨慎节俭。他的生活也跟他所说的一样,棉被用麻布做,饮食不重肉类,后母死亦尊礼服三年之丧。 每次开宫廷会议,公孙弘只提出大旨,由武帝自己做结论, 不肯当面跟君主辩驳,这和汲黯相当不同。 武帝认为他很有行政能力,又懂得法律,同时又知道以儒术来粉饰自己的行为,因而喜欢儒术的武帝非常宠信公孙弘。不到两年就升任了左内史(掌管首都长安的行政事务)。 有时,不符武帝意愿的条件,并不直接在宫廷会议中提出, 而先由公孙弘与主爵都尉汲黯商量好后,再进宫向武帝陈述。这时往往由汲黯先发言,再由公孙弘补充,都很能获得武帝采纳。武帝对公孙弘也更加信赖。 有时,大臣们事先商量拟出一个共同的意见,再向武帝提出。可是,武帝不喜欢时,公孙弘常常背弃大家通过的共同意见而迎合武帝的意思。汲黯常为此气得在武帝面前大骂公孙弘: “真是齐人多诡诈,不能相信!事先商量时,和我们协议提出共同意见,现在却置之不理,真是不能共事、不忠的人。” 武帝听了问公孙弘:“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公孙弘从容答道:“认识我的人认为我忠,不认识我的人以为我不忠!” 武帝深以为然。从此,说公孙弘坏话的人越多,武帝越相信他。 两年后(前 126),公孙弘升任御史大夫(副丞相)。 当时,武帝开辟道路以通西南夷,又在朝鲜设沧海郡,在北方建朔方郡作为攻击匈奴的前哨站。总之,武帝对外采取积极政策。 对武帝的这项积极政策,公孙弘不表赞成,常劝谏武帝作罢, 他说: “西南夷、朝鲜和朔方对大汉都是没有用的地方。发展这些地方,而使大汉本土疲惫不堪,实在划不来,祈请陛下作罢。” 武帝便命令朱买臣等批评公孙弘的意见,提出十项设置朔方郡有益之处。公孙弘对这十条批评无法提出任何反驳,事实上他并不是不能反驳,只是不愿忤逆武帝的意思,所以说道:“我是山东乡下人,不知道有这么多好处。既然如此,就请暂时放弃西南夷和沧海郡,把全部精力放在朔方郡的建设上吧!” 武帝高高兴兴接受了公孙弘的意见,终于停止经营西南夷和沧海郡。 有一次,汲黯在武帝面前,批评公孙弘说:“公孙弘任御史大夫,已是朝廷最高官吏之一,所得俸禄非常多,仍用麻布作棉被, 实在虚伪。” “你有什么意见?”武帝问公孙弘。 “确实虚伪。在政府高级官员中,跟我过从甚密的是汲黯。他今天在会议席上指责我,确实说出了我的缺点。政府高官用麻被,实有沽名钓誉之嫌。不过晏婴作齐景公丞相时,吃不食肉,妻妾不穿丝绸衣服,齐国仍然治理得很好,而其生活的朴实与一般平民没有不同。我身任御史大夫,还用麻布棉被,确如汲黯所说,已无上下之别。如果没有汲黯的忠心,陛下怎会听到这种话!” 武帝听了公孙弘这一席话,颔首道:“你太过谦让了。” 武帝对公孙弘的信任越来越深厚,并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元狩二年(前 121),公孙弘在丞相任期中得病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