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甲起步,古稀拜相,人生得意正当时

 老沈阅览 2023-05-30 发布于广东

“顿挫”是中国象棋里的一个技巧,指通过来回运某一子,迫使对方被动应对,从而形成对己有利的局面,达到得子或者取胜的目的。挪用到人生,则“顿挫”大致形同于以退为进,或者好比曲线救国。若再往哲学上靠,那就接近老子的知雄守雌、贵柔戒刚、“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了。

观西汉丞相公孙弘的一生,活脱脱人生“顿挫”成功的标本。

很令人吃惊,我们的汉武大帝竟那么地开明,用人那么地不拘一格!六十岁搁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是该解甲归田退休养老的年纪,而这位公孙大人,愣是在花甲之年,被发现被推荐被重用,迈出了事业第一步!

时下人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前五十九年公孙弘都干嘛去了?倒也不是完全吊儿郎当。他先当过几天协警,工作不上心,失误频频被免职开除;家里很穷,为饱肚子他只好“牧豕海上”。——听说过牧羊,头一回听说“牧猪”,且在海边,海边怎么放猪?吃沙子?!

不争不抢地混到四十岁,见人家念书求功名,公孙弘才开始浮皮潦草地读了读《春秋》和各家杂说,算是有了点学问。原本打算就这么一辈子,困困厄厄平平庸庸默默无闻,谁知道鬓已染霜却迎来了拨云见日天降大任。汉武帝刚上台,下令招揽天下贤良文学之士。此事是汉武建元元年(前140年),公孙弘生于公元前200年,不难计算,他这一年整六十岁不多不少。

公孙弘的家乡在古齐地菑川国薛县(今属山东寿光)。也不知是菑川国地小读书人少,还是年轻人都不学无术,它们向朝廷推举的“贤良”之人,竟是年已花甲的公孙弘。匪夷所思的是,朝廷居然接受了这么一个老家伙,并授予其博士头衔。

公孙弘与生俱来的天性里,有一种无欲无求的散淡劲。六十岁意外迎来人生高光时刻,别人欣喜得意尚觉不够,他却平静如水。朝廷派他出使匈奴,是人都会知道这是立功受奖的机会,可他这一趟外事工作办得很不用心,回国后给皇帝的总结报告,也是应付了事。一下惹恼了武帝,断言其没才能。搁别人会赶紧找皇帝解释几句,争取争取。他可好,天子不留我,我也有去意,“乃病免归”,索性借口有病,免官回了山东老家。

基本上,包括公孙弘自己也认为,这辈子就这样打发了。因为一晃,又过去了十年,到了汉武元光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30年,公孙弘七十了,到了古稀之年了。

事情就是这么离奇。这一年,武帝又下诏征选人才,而菑川国向朝廷推荐的,又是公孙弘!更令人不解处在于,将一个七十岁老头且又是天子曾经斥之无能的人,二次推荐给朝廷,菑川国竟然不见有异议者。反倒是公孙弘自己很不好意思,说:“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我已被推荐去过首都一回了,能力不行让撵了回来,这次你们就推荐别人吧!“国人固推弘”,你说怪不怪,菑川人就认定了公孙弘,坚决推举你,非你莫属!

公孙弘这便硬着头皮二度踏上进京之路。

人到长安,先被安排到人事部门——太常处——待命。朝廷需要进行二次筛选,以避免像上回出现的滥竽充数。朝廷是怎么二次筛选的呢?给所有经地方举荐来京的人员,发一道天子策问题目,要求写一篇时政论文应答。

当时共有一百多人,太常处收齐所有人的答卷后,分出上中下三等,呈送武帝批阅。需要说明的是,公孙弘可能是因为在所有人中年级最大而名气最小,他的卷子被太常处排在下等末流。

“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造化弄人啊,或者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呀,众人眼里的老朽公孙弘,奏对文章明明被考官压在了最底下,偏偏皇上看上了,将其摆到了第一名,并当下召见这位考生。

公孙弘这个人有个特点,人长的很俊朗。爱屋及乌吧,武帝见着公孙弘本人,脱口夸其“状貌甚丽”,容貌伟丽,宛若青年才俊,现场拜为博士。——从这里开始,公孙弘人生开挂,即《汉书》所言:“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以一介布衣老来出人头地,数年间即拜相封侯!

公孙弘给后世最深的印象,是节俭朴素平民化的生活作风。《史记.平准书》记,“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贵为大汉丞相,睡觉盖粗布被子,每顿饭就一个荤菜。《汉书》又说他“身食一肉,脱粟饭,……家无所余。”每餐一个肉菜,主食与老百姓一样的糙米,家无余财。清廉而安贫乐道。他挂在嘴边的话是,为臣子的就怕奢华不节俭!

公孙弘还很孝顺,生母早逝,他“养后母孝谨”,孝敬后母如生母;后母死后,他当亲娘一样,为之守丧三年。

关于公孙弘是真俭朴还是假装穷,《西京杂记卷二》有则故事,说公孙弘飞黄腾达做了丞相之后,山东老家一位朋友来看望他,而他照常“食以脱粟饭,覆以布被”。老朋友生气了,当面抱怨道:“何用故人富贵为?脱粟布被,我自有之。”故旧老友富贵荣华又能怎样,还不是给我盖布被吃粗食!弄得弘一时脸红。这还没完,老友出去为了撒气,四处宣传,说别看公孙弘吃粗粮盖布被,那都是遮人耳目,其实他“内服貂蝉,外衣麻枲(音洗),内厨五鼎,外膳一肴。”里面穿貂尾蝉羽,外披粗麻布衣;私下列鼎而食,人前只吃一菜。此话传开,弄得公孙弘无处辩说,唯有暗自感叹:“宁逢恶宾,不逢故人”,将来啊,我宁愿接待没素质的陌生人,绝不愿再见到老熟人!

此则故事,难免后世有些添油加醋,而公孙弘的俭朴,应当是真实无疑的。否则,因俭朴,后来的汉帝也不会专就这一点对他加以表彰:“元始(汉孝平帝年号)中,修功臣后,下诏曰:'汉兴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俸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自汉立国兴邦以来,股肱大臣中,厉行节俭、轻财重义,无人能比得过公孙弘。他官居宰相又且封侯,却身盖粗布被子,饮食粗茶淡饭,俸禄分送接济古旧亲朋,身无长物,家无余财。他的衣食严格在制度规定以下,以身作则引领民风朴素,与那些內藏巨财而表面装穷的沽名钓誉之徒,完全是两种人!特此奖掖其后人,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当然,公孙弘人生成功,主要不是来自他的节俭朴素。仔细琢磨这个人,他身上有两个很突出的特点,或者叫做人秘诀,一是平允中庸,二是谦逊退让。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上大悦之。”每次参与天子主持的中枢议事,他只是条分缕析地把自己的意见罗列出来,任由皇上甄别挑选,从不当面阻拦或与皇上争论。因此,汉武帝认为他这人诚实又厚道,很喜欢他。《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列传》亦记:“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辩。”

发展到后来,中庸之道让他表演的有点过。《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列传》“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背其约以顺上旨。”来前与诸同事沟通协商完全一致的看法,到了皇上这儿,发现与皇上的意见相左,公孙弘立马改口,背弃约定,顺从上意。

他的这一做法,让那些耿直臣子很是不满。比如汲黯。汲黯这个人我们都知道,“性倨、少礼、面折”,性情高傲、不拘小节、当面敢怼皇上。所谓“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而“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武帝可以在如厕时接见大将军卫青,可以衣帽不整与丞相公孙弘谈话,但对待汲黯,那必须是穿戴整齐一本正经。有一回武帝正在军帐闲坐,老远听到汲黯声音,因为头上没戴帽子,急忙起身躲到帐后,并吩咐侍者回话汲黯:大人的所有意见皇上完全赞同,不用汇报不用汇报了!

就是这么个让皇帝都有些怯乎的汲黯,很看不惯公孙弘的惟命是从,尤可恨其墙头草作风。有一次实在气不过,在武帝面前指责公孙弘,说“齐人多诈而无情,……不忠!”齐国人TM就是阴险狡诈,说变就变,对天子不老实!武帝一听,转而问公孙弘实情可是这样?

公孙弘很虚心,他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汲黯的恼怒,反倒不遮不掩地如实禀报皇上:确有其事。但“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但我的这种做法,了解我的人就相信我对陛下是绝对忠诚的,不了解我的人才会怀疑我藏奸耍滑!

汉武帝听罢,嗳,好像说得也很有道理。转头:汲大人呀,你恐怕是有些多疑了!

汲黯不依不饶,瞅了个机会,又在武帝面前进言:“弘位在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公孙弘高居三公之位,俸禄之高,天下数一数二,却整天宣扬他盖布被食粗粮,明明就是沽名钓誉的骗人把戏!

武帝就此又质询公孙弘,怎么回事?

这一回,看公孙弘如何把谦虚宽厚演到极致。他当下痛快地承认了汲黯的批评,不光承认了,还美美地赞扬了汲黯。公孙弘是这样回答武帝的:陛下,是这么回事。九卿当中,与我交情甚厚的莫过于汲大人,他今天当众指出的,确实是我身上的缺点。 我这么大的官盖布被,大家若都学我,那全国上至三公九卿下到基层小吏,不都没差别了?!汲大人批评得对!另外,如果没有汲大人这样的直人,陛下到哪儿去听真话呢?!

公孙弘的这一番自我批评,汉武帝高看没高看汲黯不知道,但对他的谦逊退让品格,却是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因此而“愈益厚之”,待他越发地亲近和信任。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说明公孙弘的谦虚。武帝元朔三年(前126),身为御史大夫的公孙弘,不太赞成朝廷劳民伤财在边境开疆拓土设关,汉武帝自己没出面,让朱买臣等人去与其沟通。不等来人把话讲完,得知是皇帝的意思,公孙弘立马把自己狠狠损了一顿,认错表态道:“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我一个山东来的粗鄙老头,实在是不了解修筑朔方有那么大的好处,该掌嘴该掌嘴!

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宽厚忍让性格,在汉武大帝身边,公孙弘平稳踏实,官运亨通。而且创造了西汉王朝的一个先例,即在任丞相被封侯,平津侯。

与其虚心忍让紧关联,公孙弘很懂得见好就收,急流勇退。毕竟年纪大了,这时候又赶上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刘赐这哥俩起异心谋造反,见势不妙,加上精力也确实不济——《史记》谓之“弘病甚”,他十分明智地上书天子,揽责于己。说我本来就是圣上偏爱,“无功而封,位至丞相”,眼下诸侯叛逆,“此皆宰相奉职不称”,都是我这个当宰相的德不配位,不称职呀!陛下您就让我回家歇着去吧!

这里不妨看看公孙弘请辞信的原文吧,白话实在没有文言精彩:“今臣弘罢驽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

如此明智之人,皇上自当先挽留。武帝未允其辞,但答应让他居家疗养,赐之牛酒丝绸。直到八十岁上,公孙弘寿终正寝在丞相任上。——一个人的宦海仕途,还有比这更圆满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