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感”在绘画中是什么意思?

 大唐摄绘 2019-02-20

GIF

“质感”在绘画中是什么意思?

GIF

通常我们说到质感,一般就会说起四大材质:镜面反射,漫反射,子面反射,透明体。

这些知识互联网上或者教科书上比比皆是,写的非常详细,在这里就不加累述。从绘画的角度来说要控制好质感,实际上诀窍在于高光的锋利与模糊。

打个比方说,就好像是水灵的大眼睛和死鱼眼的差别就是在高光形态上的不同。当然如果是子面反射和透明体与镜面,那么它的暗部形态是不一样。

《The Sisters (Eleanor and Rosalba Peale)》,伦勃朗·皮尔,1826

《Girl in a Japanese Costume》,威廉·梅里特·切斯,1890

回到绘画技巧来说,几乎国内的学习者对高光的认识普遍都不足。

原因是在于我们训练素描是在白纸上绘画,通常连灰面都画得还不够充分,更不用说高光。

现代常见以白纸画素描,来源于网络

《The Head of the Virgin in Three-Quarter View Facing Right》列奥纳多·达·芬奇 在有色纸张描绘素描

而西洋绘画的学习者大多是用白粉笔或颜料进行高光的描写,要充分表达好质感的第一关就是高光的几何形状、边缘的虚实,明度上的推移,它们都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里,非常复杂细腻。

《A Study for Christ for ‘The Elevation of the Cross’》彼得·保罗·鲁本斯 1609

所以绘画的大难题向来是在宏观上的构图精准和微观上的高光丰富。用现代技术去透视伦勃朗对高光的描写,会惊讶的发现在一平方厘米的范围里居然画了30多次。

《An Old Man in Military Costume》伦勃朗 1630

无论是素描还是色彩,高光是造型金字塔上的塔尖,直接决定了体积的正确性和质感的合理度。高光由于材质的光滑会变得锋利,材质的粗糙变得模糊,这个不必解释,大家都能想象和理解。

高光的难度,是随着光线的变化,它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这就需要描绘者对底层体积的组织方式有非常深的理解。

比如说一个绘画学习者对解剖很了解,那么颧骨在哪里是知道的,这个并不难,但是颧骨之上由于个体的不同,包裹的肌肉皮肤所形成的位置因人而异,同时加上光线的参数,高光可能出现360度任何一个地方,这时候判断位置的准确性直接导致了整个形体的特征是否合理。当位置和形状好不容易明确了以后。皮肤肌理的朝向,高光描绘的笔刷朝向就会产生不同虚实。

Male Portrait (The Lutenist Mascheroni) 安尼巴尔·卡拉奇,1593

由此大家就可以看到:质感的描绘本身并不是一桩困难的事情,他的难处是。高光的位置与形态的确认,而这些信息的合理和正确,实际上是基于你对底层造型逻辑的判断。

绘画的困难并不在于表层感性的挥洒,难是难在底层理性的逻辑判断。 绘画的乐趣绝不仅仅在停留于自然质感的描摹,更在于对不同维度下造型的理解和判断,这种判断本身又会让我们去更加接近自我与自然的深刻。这是绘画带给我们的看不见的精神上的质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