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未播先火,悬丝诊脉是真的吗?

 xyf4345 2019-02-20

《老中医》未播先火,悬丝诊脉

是真的吗?

       电视剧《老中医》即将在央视一套播出,是由一批演技高超的表演艺术家:陈宝国、许晴、冯远征、曹可凡等联袂出演。本剧以民国、抗战、新中国三大时代的上海为背景,奏响了一代名中医由内斗到一致对抗侵略,为保护中华瑰宝、传承中医而舍生取义的英雄悲歌。形色各异的人物刻画,使剧情饱满而极具表现力;体现了中医在时代背景下逆流而上的艰难发展态势和传承历史。

       这部讲述中医人传奇故事的史诗级大戏在宣传期就备受关注,作为中医学子的小编也是无比期待,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赶紧搜来花絮一睹为快,剧中的“悬丝诊脉”桥段和“医德求厚,医术求精;用药求真,行医求善”的医训,引发了小编对中医脉诊和中医医道的思考。

       提及悬丝诊脉,小编借此机会又复习了脉诊相关知识,接下来就和大家探讨一下悬丝诊脉的真实性。

一、脉诊及其主流诊法

       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从脉诊的定义不难看出:脉诊的基本操作是医生用手指感知患者的动脉搏动情况,其目的是诊察患者的健康或疾病状态,其本质是一种诊断手段。

       脉诊法中寸口诊法的寸口脉为桡动脉在手腕部的一段,分三部,即在双侧手腕高骨处向心排列分别为寸、关、尺三部,各部又分浮、中、沉三候。随着寸口脉诊的发展,有医家据寸、关、尺三部提出双侧寸口脉所候之脏气,即歌诀所谓“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体现了寸口脉对全身脏腑气血的反映。寸口诊法因其操作便捷,所候脉象最具代表性等优点,成为沿用已久、在现代最常用的脉诊法。

       了解了脉诊及其主流诊法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悬丝诊脉?

二、悬丝诊脉的真与假

       悬丝诊脉是指古代因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约束,在诊病时把丝线的一头搭在女病人的手腕上,另一头由医生掌握,医生凭借从悬丝传来的手感猜测、感觉脉象,诊断疾病。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老先生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病。对于悬丝诊脉,施老先生认为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原来在古代,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相关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症状,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

       另一方面,脉诊可得出的脉象纷繁复杂,仅常见病脉就有浮、沉、数、缓等28种之多,其间的差异必须是医疗经验非常丰富的老中医通过指触感受方能细辨,仅仅通过远远悬着的丝线感知脉搏的形象简直是天方夜谭。就算丝线能够传递动脉搏动,通过一定距离的能量散失,能传到医生指端的脉象可以说少得能忽略不计,更何况指端直接触碰脉搏、运指感知岂不更加直观,更有利于疾病诊断,一般情况下何必舍近求远?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此事,不过是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而已。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详细病情,不论他医术多高明,光靠“悬丝诊脉”是无法诊治疾病的;可见古代的悬丝诊脉是太医拘于“男女有别”礼教约束的无奈之举。

       中医注重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强调通过望、闻、问、切全面汇集病情资料,医生结合中医医理和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整合,诊断病证,处方用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经此分析,你是否和小编一样意识到:总有学艺不精之人,企图用“悬丝诊脉”为噱头炫耀医术高超,追名逐利。这样的人是不明医道之人,无法领悟真正的中医之道。这让身为中医学子的小编不禁想起《老中医》预告中的台词“医德求厚,医术求精;用药求真,行医求善”。这段台词展示了中医道之魂:德才兼备。真正的中医之道是历久弥新、世代相传的,真正的老中医是深谙医道,医德与医术兼备的一代大家,同样的汤头、中药,在老中医的手中就变得灵活起来,起到更好的疗效。这激励着新一代中医学子扎实功底,兼修医德,不变初心,砥砺前行。

结语

       相信《老中医》这部大戏将会为中医药的传播与发展起到很好的正本清源之效,对中医人也是一次激励与鼓舞。最后用主角翁泉海的一句话代表中医人的初心:“我是大夫,治病救人天经地义,这是为医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