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人九胃! 俗话又说了,胃病三分治七分养! 然而俗话说得再多,胃病依然还是发生广,难痊愈(老百姓所言的“除根”)。 那么为什么胃病难好,难除根呢? 说起胃病,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说说“脾胃”二者那“独特”的关系了! (注:大众眼中的胃病就等同于中医眼中的脾胃病但又不全等于!) (再注:中医理论体系下的脾胃之间的关系涵盖着西医理论体下的“消化系统”的内容。 但脾不等于脾脏,胃大于胃脏(西医的胃)而约等于胃脏加小肠脏。) 脾胃严格意义来说,是两个脏腑(一脏一腑),但二者之间的联系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说起运化(即:消化吸收)必然是脾胃二者合而论之。 (注:中医理论体系下脏腑是两个概念, 分为脏(五个)和腑(六个),西医理论体系下则都是内脏!) 举个简单的例子,脾胃二者在人体内运化的作用体现便是“锅”与“火”的关系。 胃就是这口锅! 脾就是锅底下的火! 胃负责受纳实物,起到一个容器的作用。 (注:此处胃的功能等于胃脏和小肠脏受纳食物的作用。) 而脾则是胃这口锅底下的火,它负责将锅中的食物煮熟并熬炼出营养物质。 (注:此处为脾的运化功能, 约等于体内所有消化酶的消化功能和小肠绒毛的吸收功能。) 因此一些病理状态和病机便能因此而迎刃而解。 胃热的患者,就是胃这口锅老是降不下温度来,导致锅内装的食物自动就熬炼干净了,于是便会很容易饿同时也容易渴(消谷善饥和消渴)。但同时锅也需要降温,于是患者往往喜欢吃凉的。但同时胃热也常常伴随脾热(即脾瘅),即是锅底下的火太过旺盛把锅烧热了甚至是烧红了,这便是我们中医讲的“中消”。 脾阳虚和胃寒的患者,这两者之间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可分割来看的。倘若,火小了,锅必定是烧不热的;那么锅太凉,而要想升高锅的温度那就必定就要消耗更多的来自火的温度。因此火小了就是脾阳虚,锅太凉就是胃寒。所以胃寒和脾阳虚常常兼夹出现。相同点在于,二者都喜欢吃热的。不同点在于,胃寒是个实证,而脾阳虚是这个虚证。吃进去凉的导致直接中寒,这便是胃寒证。长期食用生冷等,导致脾阳消耗过多,便成为脾阳虚。因此脾阳虚常会腹泻,夹杂不消化食物。胃寒的患者不但腹泻常常伴随程度较重的胃痛,并都有短期内食用过寒食物的病史。 除此之外还有脾胃不和的胃热脾寒证,即锅是热的,但锅底下的火却不够旺。所以尽管需要凉东西给锅降降温,但锅底下的火却不能把锅中的食物熬炼完全。因此便有了喜欢吃凉的但吃了凉的却会腹泻的情况。(这种情况也有人称之为“上热下寒”,但我认为这不准确) 所以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来,你的胃病有可能不仅仅是“胃有病”,而很有可能是“脾胃都有病”。 甚至于,你的脾胃本身很可能早就已经因为体内的寒热失调而失调了! 因此治脾胃病,必要调整脾胃寒热属性的均衡! 但很可惜,“治病在医,愈病在己”!甚至你的脾胃老是不除根,不是治不好,其实是调摄不对,养护无道!根在你自己! 那么我们患者本身又该如何调养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