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景岳“从肾论治脾胃病”之一:反胃从肾论治

 魏征故乡人 2017-06-12


井贵平,郑立升,薛金发

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枢;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内寓元阴元阳,是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生命之本源。

脾之运化水谷,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资助和促进,始能健旺;肾藏先天之精气,亦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不断充养、培育,方能旺盛。

反胃从肾论治

张景岳“从肾论治脾胃病”之一:反胃从肾论治

反胃,亦称胃反。最早见于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杂病部分,即后世的《金匮要略》。自明代张景岳将本病称为“反胃”后,一直沿用至今。张氏根据历代医家对胃反、翻胃的认识,加以总结整理,提出关于反胃的病证名称,对反胃的病因病机、脉象、症状、治则及方药,均有较详实的论述。他认为无火是反胃的根本原因,正如《景岳全书·反胃》中说:

“……苦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因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故也。”

此乃肾阳虚导致反胃的主要病机。至于造成阳虚式微的原因,他认为“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致损胃气而然。”指出饮食不节、七情失调是阳虚式微的根本原因。

张景岳“从肾论治脾胃病”之一:反胃从肾论治

对于本病的治疗,提出“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其责在阴,非补命门以扶脾土之母,则火无以化,土无以生,亦如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终无济也,亦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主之。”

临床常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清稀水液,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大便溏薄,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畏寒,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降逆和胃。

方选【附子理中丸】加减

  • 取附子、肉桂大辛大热,直入肾经,益火之源;

  • 干姜、吴茱萸、高良姜温中散寒止呕,人参、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 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姜半夏降逆止呕。

对于重证者可选用【六味回阳饮】加减

张景岳“从肾论治脾胃病”之一:反胃从肾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