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曙光与他的“纸上画瓷”(上)

 金石涂 2019-02-20

景德镇作为瓷器之都,每年都吸引着许多国画艺术家来景德镇画瓷创作,但陶瓷毕竟是需要经过泥塑火烧的特殊工艺品,正是因为瓷器的特殊工艺,让许多外地画家不能很好的将他们精湛的国画技艺表现在瓷器作品中。那,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外地艺术家画好瓷器,让他们的作品更好的展现在陶瓷这一载体上呢?国家一级美术师杨曙光就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在今天的人物节目中,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曙光的“纸上瓷画”世界,来听听杨老师的发明故事。

2018年秋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新都民营园的杨曙光陶瓷工作室,杨老师正在用他发明的“水墨陶瓷画纸”进行国画陶瓷创作,水墨陶瓷画也称纸上画瓷,是用陶瓷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棉纸上作画,然后将纸画作品植附于陶瓷上经高温烧制,纸质被烧掉,颜料融入瓷釉中而成陶瓷绘画作品。传承千年的中国水墨画,从纸上转到陶瓷上,是一代又一代画家和陶瓷工艺师们的梦想。杨老师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

1967年景德镇学院毕业以后,按照正常的我们是从事陶瓷美术设计这个专业,分配的时候,结果在我们所有的全班同学分配的指标里面真正从事陶瓷行业的指标一个都没有,基本都是从事其他的行业。在那个情况下就回自己的家乡去了,就在宜春地区文工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我当时就有这么一个想法,我现在不从事陶瓷美术,因为我对陶瓷美术是比较热爱的,心里面是始终放不下陶瓷,心里很苦恼,在宜春我怎么画陶瓷,我画不了陶瓷,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我想了这么一个课题,我说在没有陶瓷产业的情况下,我怎么能够画陶瓷,这就是我设立的这么一个课题,所以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就是想在这方面做探索。

在不具备陶瓷绘画条件下,实现画瓷是杨曙光一个大胆的设想。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起,杨曙光开始了他的水墨瓷画研究。

但是这个东西是没有人走过的路,难度比较大了,几十年没有成果,一点闪光点都没有,连荧火虫那么大的星光点都找不到。在80年代中期,在陶瓷方面没有突破,因为我在实验当中就考虑到惟一一个办法,就是从纸上下功夫,怎么画到纸上再到陶瓷上,这是开始就有了这么一个观念,之后在整个实验当中,在陶瓷上没有实验成,但是实验成了另外一个,就是纸的印刷。就是指使用一些胶体在纸上做一些实验,结果发现明胶纸上通过一些处理,就发现有些地方能够实验,有些地方不能实验就通过这些原理,把纸的印刷完成了,导致宜春板画当中成为市场的一个品种,后来文化部对这个感兴趣,文化部有一个文化产业开发中心,后来他们就把这个列到他们的开发中心里面去,后来通过申报专利搞的这些活动都是他们去搞得,就被他们搞得比较活跃,当时已经搞到比较热闹的时候,当时我就想还是没有陶瓷意义大,我就杀回马枪,到90年代后期九五年九六年,这个时候开始杀回马枪,因为在前面通过纸的印刷,对水墨陶瓷画也无形中成了一些刺激作用,在实验当中也发现了一些东西,所以到真正的有了闪光点的时候,是90年代后期到20世纪初,真正的第一批完成的作品是2002年,这个可以说是基本上就已经成功了。

在无数次摸索实践中,杨曙光使用宣纸、棉纸、皮纸,经过纸张净化、纤维软化、ph值定位等20多道工序,2002年杨曙光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批水墨陶瓷画纸。虽然“纸上画瓷”取得重大突破,但杨曙光却没有满足他的研究成果,而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这个里面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科技项目,成功不等于与成熟,完成不等于完善。所以到现在已经快十几年20年,我到现在时间都没有结束,还不得不把它升华,为什么开始成功了?就比如说我画好了一张画,烧成功率可能不到一半这样就不行了,还有画面的亮度各方面  温度,当时烧制的温度只是比现在的新粉,高一点点画面干巴巴的,效果就不好,所以我就把温度升高,升高到起码九百多度到1000多度,颜色就已经进入到釉里面成了釉中彩了, 这就已经理想了,这就好了但是说是这么说,真正的做起来,那就很难了 ,你改变一个配方你中间千百次烧制,烧成到最后你这个方案能不能够有效,所以一直这样弄下来弄到现在,基本上就可以说接近成熟阶段了。

2005年,杨曙光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水墨陶瓷画发明专利,2010年获发明专利授权。

从纸上转到陶瓷上,是中国水墨画从有机载体向无机载体的转化,它不仅在陶瓷绘画中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画的神韵,而且能让各地书画名家足不出户,在自家的画桌上实现画瓷愿望,让自己的手迹永存于陶瓷釉内。这无疑是为画家们开启了一扇直达陶瓷乐园的大门,那么在杨曙光老师发明的“纸上画瓷”在实际使用中有怎样的特点为?能不能让艺术家们在陶瓷上实现国画效果的创作呢?下期《最昌南》节目将继续为你讲述杨曙光的发明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