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北京城破,崇祯皇帝去世。这一年的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在抉择,都有机会影响历史,也同时被历史的巨浪裹挟,蹒跚前进。 崇祯皇帝去世后,明朝并没有就此灭亡。当年明朝迁都北京后,曾把南京留做国都。这里同样保留了一套完整的 中枢六部班子。 而且,江南富庶,每年可以为朝廷提供大量财力支持。当李自成大军向北京逼近时,北京方面就已经做好从海路迎接太子南下的准备。南京甚至由史可法领衔发布了勤王檄文,准备渡江北上。 可是,他们没有等到崇祯、皇子南下的消息,而是迎来了国丧。南京方面立刻乱作一团。可谁都清楚,接下来的事情,最要紧的,便是确立新皇帝,才能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艰苦局势。 既然没有直系皇位,便只能从宗室藩王里选出。但是,想要从宗室藩王里选取,难度极高。当时南京城内的各方势力都向拥护可以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选。 似乎极少有人意识到,明朝现在面临的是亡国危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也是明朝后期以来的一大弊病。内斗极狠。甚至到更后来确立新的南明皇帝人选时,还曾发生过内部交战的情况。最后只能是损耗自己一方的力量,让敌人占了便宜。 这种争斗,一直到同年六月,位于南京的南明朝廷才正式确立新皇帝人选,建立弘光朝廷,控制淮河以南的领土。如果当初崇祯或者崇祯的皇子能够逃到南京,形势又会如何?只是历史有太多的假设没有发生了。 而在淮河以北,跟南明接壤的便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对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而言,这一年的变化就是起起落落落落。 年初攻打北京时,进展远比想象顺利。除了少数几处抵抗,明朝守军大多望风而降。就连高大坚固的北京城,也因为守军的投降,而轻易拿下。 北京城被占领后,明朝北边最后的精锐边军,在吴三桂率领下,也顺利归降。山海关也由大顺军接管。更重要的是,各地老百姓都非常欢迎大顺军。眼看着江山唾手可得,却在这时发生变故。吴三桂因为父亲被拷问,爱妾被霸占,调转军队,反攻山海关的大顺守军。 而且,吴三桂还同清军联合,一同击败前来救援的李自成。李自成逃回北京,经过短暂称帝后,就放弃北京,回到山西。因为路程遥远,再加上要携带大量辎重,明显拖慢路程。 直到七月,才到达西安。此时李自成不仅要面对清军的追击,更要面对明朝势力的拆台。因为自六月南京弘光朝廷建立后,很多原本投降李自成势力的明朝将领,又重新竖起明朝大旗。 对于大顺军而言,这又是一种打击。而大顺军的山西防线也被攻破。清军又快速向潼关逼近。公元1644年的12月,大顺军跟清军在潼关过招。 对于清军而言,这一年的形势跟大顺军相反。年初时,清朝关外一直是粮食短缺的情况。所以多尔衮答应吴三桂的出兵计划,也是冒了很大风险。 清军在占领北京后,没有立刻进攻大顺军主力,也跟缺粮有一定关系。只是清军进入的时机极为巧妙。当时正是大顺军跟吴三桂军队交战正激烈,大顺军疲累,清军一举击败大顺军。 同时,清军又确立下一步战略,对农民军采取坚决消灭,对南明暂时缓和,以礼遇的态度。这个战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顺军大败,而南明又没有大动作,清军得以顺利迁都北京。 不过,当时除了这三方势力外,位于四川的张献忠,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跟李自成一样,张献忠也是常年起义,还一度接受过明朝招安。只是没过多久,又继续干起起义造反的事情。 公元1644年的时候,李自成夺取北京时,张献忠也没闲着。他把四川大部分都占领了。四川土地肥沃,产粮众多,历来有天府之国的说法。 张献忠靠着四川的力量,改元称帝,建立大西政权。不过,张献忠称帝的时候,已经是同年十一月。李自成从北京败退。 张献忠的日子也不好过。四川内,许多明朝将领重新聚集军队,反攻张献忠。为了保证四川的安全,张献忠又想把汉中抓在手里。因为如果汉中归属四川,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形防御。可是,汉中是在李自成手中。双方虽然同样是起义军出身。 但此时为了各自生存,已经是互不相让。而张献忠派遣攻打汉中的三万军队,又被李自成的部将击败。所以,对于张献忠来说,他们的情况同样不妙。这一年的中国,如同一起兴起的大西、大清、大顺、弘广四个国号一样,充满了复杂与争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