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的年味

 城北十五里666 2019-02-20

农村的年味(散文)

文/老迟到

进了腊月门,转眼就是年。在胶东半岛,民间素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辞。“腊八”已过,年的脚步由远及近,年的味道越来越浓,这是久居城市的“上班族”体会不到的。

小的时候,尚未改革开放,家家户户还都参加大生产。即便冬天不耕耘,人们也都闲不着,修水利、垒地堰,忙着为开春做准备。唯有孩子无忧无虑,扳着指头数日子,就盼望着年早些来。等年的日子里,越是盼星星盼月亮,越是感觉遥遥无期,时间仿佛停滞了一般,对幼小心灵不啻为煎熬。这时的年,在他们心中,就像一只青眼獠牙的怪兽,可恨至极。要知道,在那段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吃着地瓜,玉米饼子就咸菜,天天“老三样”,几无别的选择,就算隔三差五炖个大白菜,盘子里很少见到油花,甭说能吃上几块肉了。穿的也大抵如此,一件棉袄穿一冬,几乎没有可换的。哥哥姐姐穿过了,洗洗缝缝,弟弟妹妹接着穿。唯有过年,才会添件新衣裳,吃的也比平时丰富了,有了像样的菜,有了鱼和肉,面条饺子也上了,一日三餐吃得肚子打嗝,嘴巴抹油,那舒坦的日子,人人感觉像是过着皇帝般的生活。

等年年不到,日子不好熬。孩子的想法单纯可爱,有好吃好穿好玩的,生活就丰富多彩。而大人的世界就不简单了,烦恼和忧虑伴着年关临近不约而同袭来。收成好些,每家每户还能领回十张八张“大团结”,倘若欠收,仅有的几张不能解决问题。再要是有个人情或是欠个债啥的,这年过得那可不是一般滋味。所谓债,现在看起来不大,三二十,多了百八十。但在当时,那可算得上笔财富。快过年了,人情要打,欠的债要还。老实巴交的庄稼人,说出的话就像木板上钉钉子,那绝对实诚,可就是换不上也没有办法,不用对方来催,自己会主动上门。看着脸色,听着话语,就知道能不能还上。一声叹息,谁的面子都挂不住,欠的账还在那儿,只能等来年了。当然,好借好还,皆大欢喜,屋里则会一片欢声笑语。

过了小年则是另一番景象。家家忙碌着,经过精打细算,就开始置办年货。肉是要买的,肯定不会太多,鱼也得有几条,菜是自己产的,但凡农家有的大白菜、胡萝卜,基本都会变着花样端上桌。这时,好像家家都舍得,啥也都不缺。当然,鞭炮爆竹肯定少不了,这可是孩子们的最爱。一切都在准备中进行,简单明了,快乐单纯,就等除夕夜。

年三十这天,鞭炮声一早就稀稀疏疏响了起来,所谓年末岁尾嘛,年从早上开始。祖祖辈辈传承的,或是沿袭俗成的,仪式谈不上隆重,但程序基本不少。到祖坟上炷香,磕个头,不言而喻得敬祖,口中念叨着,像说给地下先人听的,日子过得咋样姑且不论,听见与否不得而知,这是礼仪,也是孝心。家中里里外外都在忙着,挂宗谱,贴对联,杀鸡鹅,烀猪头,好像一年就等这一天。到了中午,准备好的饭菜先盛一份,敬天地,恭祖先,得让他们先“尝尝”,再陆续端上桌来,庄稼人的年夜饭便从丰盛的午餐开始了。

年三十晚上,得吃饺子,也是传统的守岁夜。孩子不懂世间事,狼吞虎咽一番,一大盘子饺子连着身影都已寻找不见。小伙伴们有自己的乐趣,三五成群在街上一角比着燃放鞭炮。那是他们的欢乐时光,尽管一年一度,也仅有几个时辰,但那种带着年味的快乐成为永远的回忆。少年未知岁月苦,没有烦恼,鞭炮响起就是欢乐,成为一种符号,铭记在成长里。而大人们席坑而坐,或是围炉叙旧,盘点过去一年得失,憧憬着来年收成,言语不多,也不豪迈,有时还会陷入沉默,但谁都晓得心里的小九九。好日子,谁不愿想?谁不愿过?

除夕夜,全家人看春晚是最难忘的。早些时候,乡下娱乐生活不多,电视机也不普及,黑白的,14寸的,甚至天线都是动手作的。即便这样,村中也没有几台,谁家若有,则观众盈门,直到《难忘今宵》结束曲响罢,才恋恋不舍离去。后来,电视换成了彩色的,尺寸也逐年增大,屏幕也越来越薄,画面和音响更是越来越美,全村人聚在一起看春晚的热闹场面就成了历史。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我国,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自古传承,节日欢乐也在传承中延续。年三十晚上,过了零点就是大年初一,迎新的爆竹就已响起。再到早晨,天没亮透,远近的鞭炮声更是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起得床来,先向父母长辈请安问好,恭祝新春。当然,压岁钱少不了,孩提时的几毛,到后来的一元、二元、五元,一张“大团结”那是后来上大学才有,与现在动辄成百上千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放完鞭炮,新包的饺子已经下了锅。饺子里包着钱,几分或是几角的“钢镚”,寓意来年好收成,还有糖、枣等物,赋予了生活甜蜜、工作勤奋等美好祝福。这时的孩子们,为了能吃到,放开肚子,直到咽不下去才意犹未尽放下碗筷。

初一这天上午,走村窜巷大拜年,先去本家长辈,再去街坊邻居,进了家门问声好,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们,这时坐下来,拉拉家常,谈谈生活。孩子们永远是好动的,把糖果等好吃的塞满了口袋,心中就乐开了花。

初二晚上吃了饺子,再放鞭炮,这是要送年了。接下来是正月走亲戚,七大姑八大姨,一家不能少。农村人讲究多,拜年的话,过年的饭,每家有每家的味道,都透着喜庆,撒着欢儿充斥着整个正月里。这是农家一年最好的时光了。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那种渴望不再如儿时强烈,以往过年的企盼和等待,还有年的映像、味道和记忆,倒是随着年关临近,在心中会不经意荡漾开来,轻柔温暖,成为一种回忆,一种回味。如今,人们生逢盛世,吃穿不愁,住行无忧,生活红红火火,堪比蜜甜。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新农村建设的迅猛推进,同样奔跑在美丽乡村的追梦人,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灿烂情景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无以复加。

稿件管理:野狼

审阅:李明琴

简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作者包含深情地叙述了孩提时浓浓的年味。语言精简,细致入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