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世坤 | 乡村腊月年味浓

 印象黄陂 2020-09-13

每到过年时节,总会想起乡村过年的情景,那撒在心头,融入血脉中的“年味”悠悠荡荡,历久弥新,令人回味。春节,是我国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乡亲们一年里最盼望最休闲最快乐的日子。

一踏进腊月的门槛,乡里的年味便一天天浓起来。从腊月初一到大年三十,人们迎年、忙年、乐年的氛围越来越浓,村村塆塆、家家户户呈现出欢乐喜庆的氛围。

  • 最热闹的是赶集

置办年货,是腊月里乡亲们思考最多的事情。置办年货肯定少不了赶集,乡村的集市在腊月里最为丰富,各种物品摆满了街道。老家的年集,是阴历逢双的日子。天还没亮,四乡八村的人们就已经蜂拥而来,忙着采购年货。

几乎所有在城里卖的东西,在集市上都能买到。日用百货、电器五金、土产山货、时尚衣物,还有大人用的、小孩子玩的,香烟火炮、灯笼礼花、春联门神,甚至祭祖用的香蜡纸钱也应有尽有。

人山人海的集市上,人们不停地走走瞧瞧,讨价还价。脚步声、叫卖声、鞭炮声,吵醒了腊月的集市;嬉闹声、欢笑声、叫喊声乐醉了腊月的集市。

  • 最盼望的是新衣

以前,生活条件差,很多人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平时都不做新衣服,但过年却要“奢侈”一下,享受这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

进了腊月门,女人们就开始张罗着为大人和孩子添置过年的新衣裳。进这店,出那店,货比三家,从头上的帽子到脚上的鞋子,双手拎满了大包小包,只等大年初一一家人打扮得漂漂亮亮、清清爽爽,走在外面等人夸。

当然,这时候女人们也忘不了给自己置办几件靓丽的新衣,自己穿得鲜亮些,也代表着自家的日子过得滋润。平日里省吃俭用,过年了可要大方一点儿。让大人孩子穿上新衣,吸引人们的眼球,获得几句夸奖,是当家女人最大的心愿。

  • 最忙碌的是男将

天寒地冻的腊月,农家的庄稼地里活儿没了,忙活了一年的乡亲们,过起了快活的“猫冬”生活。说是“猫冬”,其实男将们也没有闲着,磨豆浆、打豆腐、清理院落、打扫猪圈、收拾农具……

“打阳尘”是男将的固定工作,在长长的木杆上扎上一把稻草,戴上一顶草帽,穿上件肥大的旧衣裳,趁着饭后阳光明媚,男将把女人和孩子从屋里喊出来,自个儿里里外外地清扫起来。

直到把墙壁扫得清亮,再把灰土倒了出去,灰头土脸的男将才有工夫露出欣慰的笑容。看着婆娘孩子欢快的神情,男将仿佛中了彩票般高兴,蹲在院子里美美地抽起烟来……

年轻的小伙子则三人一组,四人一伙,轮流给每家打糍粑,几支木棍,七上八下,有节奏地捣着,白白香香的糯米变成了圆圆的糍粑,香气笼罩着乡村。

那雄浑的吆喝与节律舞动的膀子以及糍粑上印的“褔、禄、寿、囍、财”和“春燕”“春凤”“春鸡”“春花”“春柳”等图案,成了乡村腊月里一道永恒的风景。

  • 最勤快的是妇女

腊月里若是晴暖的日子,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便开始争晴天、抢太阳“洗年”。

清晨,太阳刚刚露出笑脸,山涧小溪旁、村前池塘里,就响起了她们的棒槌声,笑声、叫声、水声,惊得鹅鸭扑翅,鱼儿欢蹦。红被套、绿床单、花衣服,把一塘清水映得姹紫嫣红。

一下子洗了这么多衣物,小小的庭院如何晾得下?于是村里的空地上、山坡上便成了五颜六色的世界。橱柜、碗筷、坛坛罐罐、桌椅板凳全都搬出来,洗衣粉、洗洁精轮番洗,抹布、海绵使劲擦,直到洗擦出它们的本色为止。

村妇们用泡得通红的双手,清洗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驱去全年的污垢和晦气,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 最时尚的是青年

腊月里,乡村最时尚的要数“衣锦还乡”的姑娘小伙儿,他们打扮新潮,穿着城里流行的时髦衣装,拎着大包小包走在村路上。这些染了黄头发的、做了美容的“新新人”,有的打的回乡,有的开着新买的小车进村。

刚建好的新楼前,小车的后备箱盖翘得老高,里面装满了各色各样的年货。老人们喜滋滋地清点孩子们从外地带回的年货,一边数落孩子大手大脚乱花钱,一边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不是么,东家有上海的五香豆,西家有新疆的葡萄干,前屋有哈尔滨的红肠,后屋有海南岛的黄皮,左邻有南京的盐水鸭,右舍有西藏的风干肉,村里人乐得相互奉送,交换品尝,把乡亲的情意、邻居的温馨、浓密的年味在乡村传递。

  • 最开心的是孩子

腊月里,小孩儿们不像大人那样忙,每天就是玩。男孩儿最喜欢的是放鞭炮,从小年开始,村里村外就陆续见到放鞭炮的孩子们。鞭炮在空中爆响的一声声轰鸣,把冬季里原本寂静的乡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有胆大的男孩儿,把一串鞭炮拆散,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破脸盆或罐头瓶来罩住,“咚”的一声,脸盆和罐头瓶也跟着跳起来。

也有恶作剧的男孩儿把大鞭炮插入牛粪中,把一堆牛粪炸得满天飞,引来小孩儿们一阵阵天真无邪的笑声。有的如此尚不过瘾,还要逞英雄,把鞭炮拿在手里一惊一乍地放,专门往猪呀鸡呀猫呀身上丢,炸得他们四处乱窜,仿佛在载歌载舞迎接新年的到来。

  • 最要紧的是屠宰

过年了,改善生活是头等大事,乡亲们为了过个“肥年”,无不为杀鸡宰鸭忙得不亦乐乎。宰年猪是乡村腊月的一道风景,每年能宰上一头年猪是一家人是否“富足”的象征,是这家主人有没有经济头脑、是否能干的象征,也是一家人六畜兴旺、丰衣足食的好兆头。

猪是自家养的,那可是足足养了一年的大肥猪,绝对绿色饲养,肉质上等。不管哪家杀猪,只要一声招呼,热心快肠的乡亲们就会放下手里的活计,纷纷来帮忙。

到了卖肉的时候,东家3斤西家5斤,不大一会儿就被大家一一买走。猪头、内脏、猪蹄是留给自家享用的,当然,上好的排骨也得多留些,大年三十煨汤少不了排骨。

  • 最谗人的是厨房

乡村最能体现年味的是厨房,所有的年菜都要在春节前闪亮登场。厨房的墙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腊鱼、腊肉、腊鸡、腊肠,肌红脂白,秀色可餐,垂涎欲滴。冰箱里装满了鸡鸭鱼肉蛋,肥硕的鲤鱼在水盆里活蹦乱跳。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生的要变成熟的,熟的要变出花样来,家家户户开始炸吃食,炸肉丸、炸鱼块、炸豆腐、炸翻饺、炸藕夹、炸馓子、炸糍粑片、炸红薯片、炸花生米……

家家都在赶做年菜,年味越忙越浓,人们想尽办法,为过年多准备几样菜肴,村子里到处弥漫着浓郁的菜油和酒肉香味,不时传来锅碗瓢盆的撞击声和人们欢天喜地的笑声。炸好的肉丸和豆腐,用细线串上晾起来,挂在通风口随风摇摆,像一串串金色的风铃,伴着北风摇响了辞旧迎新的音符……

  • 最喜庆的是婚事

腊月里最热闹的要数那些抢在年前娶亲办喜事的人家。乡村的婚礼不像城里只吃一餐各自回家,而是要过“流水席”吃好几天。

婚礼前天,农家小院门口早已摆好了租来的制式帐篷,篷内灯火通明,酒桌成阵,果盘里溢满了香甜,酒杯里盛满了喜悦。肥胖胖的厨师乐颠颠地操办着酒席,笼蒸锅煮、清蒸红烧、煎炸烹炒。端盘送菜的小嫂子小姑娘笑盈盈地穿梭在成阵的酒桌间,鞭炮“噼噼啪啪”地响,号手奏着欢快的乐曲,那个喜呀乐呀,储满了乡亲们饱经风霜的脸旁。

婚礼中,新郎新娘挨桌敬酒之时,也是“盘新姑娘”的高潮到来之时,众人七言八语,或说戏谑新娘的“四言八句”,或提难以答复的问题为难新娘,或要新郎新娘做一些表示亲昵的动作,总之男女老幼均可与新娘新郎嬉笑打闹,并开各种各样的玩笑,我的老家有结婚时“三天无大小”的说法。

  • 最沸腾的是除夕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午夜时分,是放鞭炮的时刻。这时候,火光四射,响声连天,乡村成了欢庆的海洋,此刻也是年味最为沸腾的时刻。年夜的饺子热气腾腾地上桌了,包饺子的时候,为图吉祥如意,大人们会在饺子里包进硬币、红枣,谁如果吃到了,便预示着新的一年财源茂盛、吉祥如意。

除夕是孩子们最高兴,也是最难熬的时辰,对新年的向往和几天的疯闹,精力已成强弩之末。除夕玩几挂鞭炮后,人已困得不行,几个伙伴相约守岁,但往往不一会儿,已昏昏睡去。这时家人们便找寻过来,或背或抱,孩子们便回到自己的床上。晒过的棉絮是那么松软,浆洗过的被单又是那样清香,新年便在孩子们温馨的梦境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乡村的腊月啊,这是一年来乡亲们最富有诗意的日子,也是乡亲们开始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日子。那灯笼高挂、谈天说地、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把寂静乡村搅动得热热闹闹;那殷红、鲜亮、整齐、对仗的春联,把美丽山乡装扮得红红火火。

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一辈一辈父老乡亲延续下来的习俗,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家人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就是晚辈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就是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这就是腊月里乡村浓浓的年味!

本文作者朱世坤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朱世坤,男,笔名筱珠、沈农,黄陂李家集人。幼年玩泥,少年放牛,青年读书,壮年当兵,中年从政。以书为伴,以写为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