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功的秘诀,就在这3点!

 风云箫 2019-02-20

每个人都想要成为一个更棒的人,那么,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很多人特别想要总结出一些原理、套路,按照这些方式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

但这个世界上除了那些可以复制、模仿的简单事情外,培养一个人成长无疑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复杂问题的关键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上同样的学校、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孩子,也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有的成为了杰出的人才,有的却一生碌碌无为。

人的成功是不能通过模仿和复制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体内最原始的三行代码。

什么是一个人体内最原始的三行代码呢?

第一行代码:孜孜不倦地精进练习 ——《刻意练习》

成功的秘诀,就在这3点!

《刻意练习》

很多人觉得天分很重要,没有达到想要的目标,会觉得是自己天分不够。

但是《刻意练习》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领域皆不存在天才或者天生的才能,但凡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的人士,都源自于其孜孜不倦的练习。

书中说就连莫扎特都没有天分,他所获得的最终的成就是来自于父亲的影响和从小的训练。他是通过刻意练习使得自己成为了一个特别棒的音乐家。

樊登先生曾经说过,他的讲书方法并不是天生的,刚开始,他上台就紧张,说话就忘词,完全不能够拿到题目就讲出一大段的内容。他是通过刻意练习,要求自己每一次讲书都比上次有一点点进步,才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

彭小六曾经分享过剽悍一只猫有个特别的功夫,那就是他可以随便抓一个现场的事物来进行演讲。

比如有一次猫叔在一个活动现场临时被邀请上台,主题是自媒体的未来发展之路。

看到讲台边上有一个消火栓,于是他说:“我们做自媒体就像是消防栓。

首先,你得有让读者消费的东西,你要有自己的产品;

其次,你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啊,你要火啊;

最后,你要用产品和服务拴住你的读者,这样才可能产生消费啊。”

彭小六想考他,于是说:那你用“彭小六”来说一段。

于是猫叔想都没想,开口就说:“做我们这行,要不能“彭小”,才能“6”!

首先是不要膨胀……

然后是不要小气……

只有满足了这两个,然后才可以6。”

彭小六当时佩服得五体投地,忙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能力。

猫叔说,他把每次跟人交流的机会都当做练习,力求每一次练习比上次进步一点。

这样的刻意练习能不牛才怪呢!

当我们了解了刻意练习对人的影响之后,就不会给自己的找借口,只要按照科学方法练习,学会如何对结果进行分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任何人都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行代码:终身成长的心态 —— 《终身成长》

成功的秘诀,就在这3点!

《终身成长》

同样是遭受挫折,对有的人来说会一蹶不振,是一种固定型心态,这种心态的人每天都在做着自己和他人的比较,永远都在评判说:我今天是不是丢脸了?我今天的表现好不好?别人会怎么评价我?

固定型心态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证明自己。这样会很累,而且永远也找不到成就感。

和固定型心态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态。成长型心态的人会在每一次失败、挫折中学习,人生也一定能更快速地迭代。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是可以提高的,更重视自己的成长,产生学习的欲望,倾向于积极努力。

我们了解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似乎是个反复无常、傲慢自大、言语嚣张的“小人”,但是他却说:有人说我言语粗鲁,也有人说我桀骜不驯,还有人说我满嘴废话。这些评价都没错,我倒是把它们当成了褒奖,因为这样的我还实现了这么多成就。”

特朗普是一个行动着的乐观派,并不怕麻烦和挑战,他的信条是永不放弃,他也是这么做的。

在《永不放弃,特朗普自述》中说:特朗普不怕嘲讽、挑战及所谓的“不可能”,和他的生意观有关,他认为,自己领悟到,做生意就是洞晓世界,而且是理性乐观派似的洞晓:“我开始把这个世界看成一个成长型市场。你要你拥有这一观念,那么你的视野马上就会发生改变(视野是成功所必需的)。实际上,如果你能把自己所在的街区、城镇、国家都看作是一个成长型市场,那么你就会发现自己是非常富有创造力的。”

哈佛大学曾经对一群年轻人,做过的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显示:

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大都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

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部分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特别的成绩。

剩下27%没有目标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以及这个“不肯给他们机遇”的世界。

固定型心态和成长型心态的分界线,就是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区别。

第三行代码:要了解自己的无知 ——《知识大迁移》

成功的秘诀,就在这3点!

现在是搜索时代,很多人疑惑,百度、谷歌里面有那么多的知识,那么我还要不要在脑子里装很多知识呢?

需要的!因为有一样东西永远搜不到:就是当你不知道自己要搜什么的时候。

你的行为、决策、观点都会受到你的大脑中到底有些什么样的东西而决定。

说个故事:

一个劫匪在没有任何伪装的情况下,连续抢劫了两家银行。监控把他的相貌拍得一清二楚。警察很快就找到了他。他面对警察,一脸的诧异:“你们怎么会找到我的啊?我可是在脸上抹过柠檬汁的。”

这名劫匪既没有妄想症,也没有吸毒。但他之前看新闻说,把柠檬汁抹到脸上,摄像头就拍不到人脸了。所以,他就照做了。

心理学家大卫·邓宁从这个蠢人的故事里看到了一种普通现象,那就是,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

人类对基本的事实性知识的无知已经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会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任何愚蠢的消息。

太阳绕着地球转 —— 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

外星人会到地球上来绑架儿童 —— 同样也会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

世界末日会来临 ——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这样的话题,也会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

知之甚少不可怕,接收到了错误的信息也不可怕,无知更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无知,也就是“元无知”

可是,无知的人,怎么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无知呢 —— 邓宁对本科生做了一个测试,并让这些学生估算自己的分数,结果得分最低的人对自己的成绩夸张得最厉害。

50%以上的美国千禧一代说不出任何一个枪杀过总统的凶手的名字,也说不出有谁曾发现过一颗行星;

他们不知道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是谁,也不知道杀死苏格拉底的是哪一种毒药;

他们答不出谁发明了电报、蒸汽船、收音机或留声机,谁提出了地球绕着太阳转动,谁揭示了闪电也是一种电,又是谁提出了相对论……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我们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新方法,却并不是知识本身。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就会自动遗忘,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利的。

《知识大迁移》说:我们必须要建立新的知识观。所有想获得丰富信息的人,都应该为一种或多种高质量的新闻来源,如声誉良好的报纸、新闻节目或APP排出时间。因为我们从这种模式中能获得宏观的视野。

结语:

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我们要跑得既有动力,又有乐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无知,继而解决无知。

如果我们在脑海中能够建立这三行代码,我们相信刻意练习,我们有了成长型心态,我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自己的无知,不断去探索自己知识的边界,那么,想不成为一个厉害的人都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