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的古老文字,与中国商周文字有什么不同?

 风吟楼 2019-02-21

一、苏美尔文字的演变

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约为公元前 3500 年开始在古代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之间流行,这种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故称楔形文字。这种文字被认为是迄今已经发现的人类文字中使用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如下图:

苏美尔文字——从象形到楔形文字的演变

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苏美尔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约公元前3500前,苏美尔文由图画文字最终演变成楔形文字,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而演变成真正像钉子形的文字是约公元前600年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苏美尔文字后来为西亚各古代民族所采用。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迦南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印欧语系的赫梯人和波斯人,语系难定的埃兰人、胡里安人和乌拉尔图人都用苏美尔文字来记写自己的语言,因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楔形文字体系。

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字母发展史上有所贡献,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苏美尔人同化于阿卡德人后,其文字在宗教和文学中仍被使用,随着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先后侵入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最终于公元1世纪后失传。

定形的楔形文字

楔形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形符号转了90°,从直立变成横卧。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而右横写,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字母发展史上有所贡献。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其“准确含义”只能根据上下内容来确定。

二、殷商甲骨文与苏美尔楔形文字

甲骨文字是中国商朝时期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大约在公元前1700开始流行使用,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的书迹。殷商甲骨文主要记载信史、饮酒及敬鬼神活动。

甲骨文与楔形文字

殷商甲骨文书写工具是用刀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苏美尔楔形文字是用芦苇杆(骨棒、木棒)制成笔头,将文字书写在黏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上。要论书写工具,无疑苏美尔的楔形文字的书写难度要比甲骨文高,泥板上书写的文字字数也比龟甲或兽骨上要多。

从文字的形体来看,楔形文字早期与殷商甲骨文一样属于象形文字,其构字方法都是整体仿拟人事物和局部仿拟人事物。从字形的结构来看,甲骨文字体结构笔法因记载文字的工具性质不一样,甲骨文没有楔形文字规整,甲骨文属于既有上下结构也有左右结构的曲折形,楔形文字属于上下或左右结构的钉子形。甲骨文始终没有脱离象形文字范畴,属于表意文字;而楔形文字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人类字母文字发展史上有所贡献,对西方的拼音文字的形成有很大推动作用。

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演变

综合起来看:甲骨文的形成要晚楔形文字一千八百年左右,甲骨文始终未脱离象形文字的范畴;楔形文字早期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从中晚期开始,经过其他民族的使用改造,文字具有表意与表音的功能特征,为西方纯粹的表音字母文字构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