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写字板是指史前文明根据需要主料用泥加工成大大小小不等长方形 的块状,记载文字、记载历史、记载文明。 为了能延续人类已发展的文明、文化与历史,传播、宣传自己的宗教和统治,必然会有他们自己的传播方式,用语言,用文字,用图画来表示和传达他们的文化,用泥塑写字板是人类最初、最早、最直接的艺术发明。《传世菩萨铜像》在头饰、项链和缨络上艺术的表现出古泥塑写字板的两大艺术特征。
历史
至今科学断定最早的文字是岩刻、因受局限,记载不多。发现最多、传播最广、流传影响最大的是泥塑写字板,她是泥块文字艺术。字字珠玑、块块金砖。已发现的有三种:1两河流域尼尼微锲形文字泥板:2埃及刻在神
![]() 一 两河流域尼尼微锲形泥板文字(图)
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账目。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 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 (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楔形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形符号转了90°,从直立变成横卧。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而右横写,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字母发展史上有所贡献。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其“准确含义”只能根据上下内容来确定,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更难以掌握。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公元前3500~前2600年属象形文字阶段,此后发展
成为记写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前第2和前第1千年,苏美尔人同化于阿卡得人后,其文字在宗教和文学中仍被使用,公元1世纪后失传。18世纪中叶以后,楔形文字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世纪,学者们利用“波斯古经”首先释读成功波斯楔形文字,然后,对照波斯文字释读成功塞姆语系的阿卡得文字。最后利用阿卡得文字释读成功与任何语系都无关系的苏美尔文字。在释读过程中,英国的H.C.罗林森(1810~1895)、爱尔兰的E.欣克斯和法国的J.奥佩尔作出了较大贡献。
古巴比伦楔形文字
![]() ![]() 碑石 这是楔形文字冲压工具
苏美尔人用当地盛产的芦苇和粘土作为书写材料,以削尖的芦苇杆在粘土泥板上压写字符,由于压出的笔划呈楔形,因此名为“楔形文字”。将写好字的泥板晒干或烧干后即成为今天所说的泥板文书。常用的苏美尔文字约600多个,主要分为表义符和表音符两种,另外还有定义符和尾音符。所记的苏美尔语被称为粘着语,其词干不变,依靠在词干上加前、后缀来表示语法作用,名词与动词是同形的,一字往往多音多义,现知的苏美尔词根约1800个。
![]() ![]() 律文版的锲形文字泥板 a 律文版的锲形文字泥板 b
带有行政记录的泥板 佚名 综合,其他 泥板(出土后烘干) 高 阿卡德王朝 伊拉克,尼普尔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
简介: 这块包括多列文字的泥板是一份关于多人装运洋葱的记录,结尾处给出了总的装运数量(位于泥板最左栏的上方)。这件泥板是百余件来自尼普尔古阿卡德(严格地讲,古阿卡德是指讲赛姆语的族群,而非阿卡德王朝)泥板中的一件,而洋葱是尼普尔的主要贸易物资。亚述语言学家通常把这类泥板文献称作“洋葱档案”。洋葱的征集由国家官吏支持负责,这位按照字面含义可译为“一种伟大的作物”的官吏在苏美尔语中被称作“gal-nisag”,其职责是对洋葱进行再分配,按照一定的比例划拨给国王、各省的统治者、尼普尔的尼努尔塔神庙等。“洋葱档案”是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的一类经济文献,它证明了当时的贸易专业化程度已非常显著。
这块泥板以“年号”结尾——按照传统,帝王纪年是以统治者的某些重要伟绩来命名,有时可能依据军事征服,有时可能依据建成的神庙,但不会以数字序列作为纪年的标准。从早王朝晚期到古巴比伦时期都以年号纪年,这成为了解早期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重要来源。这块泥板上的年号表明这些文献记录于阿卡德王朝的最后一位重要的帝王沙尔卡利沙瑞(公元前2217-前2193)统治的第二年,并且暗示帝王到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的一次旅行。
这一时期数字的书写与其他楔形文字符号有着明显的差异,用笔钝的一端来书写的数字是由圆圈和新月形组合而成 苏美尔文字后来为西亚各古代民族所采用。塞姆语系的阿卡得人、迦南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印欧语系的赫梯人和波斯人,语系难定的埃兰人、胡里安人和乌拉尔图人都用苏美尔文字来记写自己的语言,因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楔形文字体系。
二 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泥印章(图)
三 埃及泥塑形 古埃及的文字(图)
古代埃及文字的形体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1、象形文字: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构成体系的古埃及文字材料,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体系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2、祭祀体文字:为实用和方便起见,书吏又将象形文字的符号外形加以简化,创造了祭祀体文字。3、世俗体文字:它是祭祀体文字的草写形式。与祭祀体文字对比,世俗体文字的连写形式更简单,已不具有图画特点,它的书写方向保留了祭祀体文字的传统。固定从右往左。4、科普特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文字,深受希腊文、圣经文学的影响。 埃及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构成。
表意符号是用图形表示词语的意义,特点是图形和词义有密切关系。例如:表示水就画了条波形线≈,画一个五角星“★”表示“星”的概念。
表音符号是了把词语的发音表示出来,取得了音值。例如:猫头鹰的图形用作音符时,读[m]音,已失掉“猫头鹰”的含义。表示门闩的图形符号,代表 音,而另一个表示小山坡的符号,则用来表示[k]音。
限定符号是在表音符号外加上一个新的纯属表意的图形符号,置于词尾,以表明这个词是属于哪个事物范畴的。限定符号本身不发音。例如:在象形文字中,“犁杖”和“朱鹫”这两词的音符完全相同,都有两个辅音组成,读音为hb.区别词义的方法是:在hb后分别加上表示“犁杖”和“朱鹫”的限定符号。把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便可构成完整的句子。 1799年,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港口城市罗塞塔(Rosetta,今日称为el-Rashid)发现了“罗塞塔石碑”。石上刻有三种文字,分别是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历史学家一直不明白石刻上“圣书体”的意思,直至1822年,法国学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第一个理解到,一直被认为是用形表义的埃及象形文,原来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这重大发现之后成为解读所有埃及象形文的关键线索。
结果
通过两河流域尼尼微锲形文字演化过程;埃及刻在神庙墙上的文字;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泥印章制作的学习得出结果:
一 材料是泥;
二 形状是块 ;
三 一字或一词成单个方型;
四 以方形为单位排列成版 。
应用
在《传世菩萨铜像》的头盔下边、佛像的额头上花冠的位置;
在《传世菩萨铜像》的胸前挂项链的位置;
在《传世菩萨铜像》的腰前挂缨络的位置。
(图)
![]() ![]() 头花、项链、缨络的造型是艺术再现泥塑写字板。
比较
![]() 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