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仁宗一次上朝的时候,向下闪目观瞧,只见一群面如冠玉的大臣中,有一位老兄脸上带着黑斑。 一般来说,领导都是颜值控,皇上尤其如此,长得丑的大臣很难进入中枢。宋仁宗虽然不至于认为忠臣都该浓眉大眼、相貌堂堂,但是这位老兄实在有碍观瞻。 宋仁宗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很委婉地说: “狄爱卿啊,你现在也是高级干部了,一定要注意领导形象。你是不是也做个美容小手术,把脸上的刺青给去掉。” 领导春风送暖,这位老兄却不领情,他说道: “皇上之所以提拔我,不是因为我长得帅,也不是因为我出身好。 我不去掉脸上的刺青,就是让军中将士看看,只要有军功,人人都可能被提拔。 综上,我脸上的刺青还是不去掉更好。” 多么励志、多么煽情、多么富有大局观的一番话,被怼了的宋仁宗除了点赞、鼓掌之外,无话可说。 这黔面老兄就是宋朝的一代名将狄青。 2 说起狄青,在古代名将中也算不上多么闪耀,但是放在宋朝中期,那绝对是好评如潮。 他还没发迹的时候,尹洙就称赞他:“此良将材也。” 与狄青搭档过的余靖这样为他打call:“天生狄公,辅圣推忠。情存义烈,志嫉顽凶。” 而大BOSS宋仁宗更是称他为“朕之关张”。 那狄青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3 狄青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干起,凭借弓马娴熟,被提拔成为基层军官。照这样干下去,到退休的时候怎么也能混个连长营长干干。 但是战争来了,无数人的命运必然会随之浮沉。 党项的首领李元昊宣布脱离宋朝的统治,自己单干,建立西夏王朝。宋朝当然不同意,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加菲猫啊,于是宋夏战争爆发。 连续几场硬仗打下去,宋朝发现自己还真是只特大码的加菲猫。 自从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宋朝就开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过了三十年的不闻兵革的好日子。忽然要打仗,大将骄狂,士卒畏怯,战斗力低下。 而狄青却是一个异类,他翘勇善战,又富有智谋。打仗时带着面具,长发披散,横冲直撞,所向披靡,西夏兵称他是狄天使。 这样的人才遇到这样的时代,注定要脱颖而出。韩琦、范仲淹等大员器重他,士卒拥戴他。狄青参与了大小二十五场战役,军功不断累积,官职不断高升。 宋夏之间打了三年多,双方都打不动了,于是签订了庆历和议。而此时狄青的官职已经当到了副都指挥使,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4 庆历和议八年之后,宋朝又迎来了一场新的战争,那就是对付侬智高在广南作乱。 侬智高攻克了邕州,在广东广西一带纵横,锐不可当。 谁来搞定他?又该狄青闪亮登场了。他主动请缨,宋仁宗加封他为广西宣抚使,带兵南下。 这一次,狄青不再是韩琦、范仲淹手下驱驰的一员战将,而是全面负责战事统筹的一方大帅。 朝廷上下所有的人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而狄青新官上任,烧起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就是下令各地军官严守城池,不得擅自与侬智高开战,等候他的统一指挥。 广西钤辖陈曙置若罔闻,出兵进攻,结果一败涂地。 一般来说主帅到任都需要找个茬子立威,而陈曙偏偏往枪口上撞。 狄青的第二把火就是严整军纪。他下令逮捕陈曙等三十多人,全部推出军门斩首。这一下子,众将战栗,三军肃然。 狄青的第三把火就是命令大军休整十天,喜度元宵佳节。元宵之夜,整座军营灯火辉煌,觥筹交错。侬智高刺探消息后就放松了警惕,也高高兴兴过节。 但是这只是个烟幕弹,狄青暗中带领精锐,冒着风雨,奇袭昆仑关。 侬智高的老巢邕州就在前面,狄青在归仁铺列阵,恭候侬智高的兵马。 接下来就是决战。一场鏖战,侬智高惨败,核心班底基本被消灭殆尽,从此再也成不了气候了。 回顾宋朝的历次战争,这么干净利索彻底解决问题的还真是少之又少。而狄青登上了人生的巅峰,官拜枢密使。 5 作为大将,狄青不但智勇双全,还有一个难得可贵的优点,那就是—— 稳 狄青一次与西夏兵交战,打了胜仗,他带兵追击。这时逃跑的西夏兵忽然不逃了,都挤在路上,似乎前面的逃路被挡住了。 宋兵大喜,要趁机痛击,但狄青却鸣金收兵,放走了西夏兵。 事后查探,果然西夏兵是遇到了深渊。部下都后悔错失良机,但是狄青却是这样说的: “当时敌兵忽然停下来,怎么知道不是有阴谋呢? 我军已经打了胜仗,为了这些败军不值得冒险。赢了好处不多,一旦输了,损失就大了。 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 多有深度的一段领导发言啊。 这就是狄青坚持的重要法则——战况不明时,宁可保守,不可冒进;宁可不做事,不能做错事;宁可错失机会,不可因小失大。 6 在广南,侬智高被击溃后逃进了邕州城。手下都说要趁胜追击,直捣老巢。但是狄青却另有见解: “打仗就是要权衡利弊。现在我们已经稳赢了,却要去进攻不知虚实的城池,这不是大将该干的事。” 侬智高当晚纵火烧城逃走,第二天早上,狄青才率军入城。不少人责怪狄青保守,导致侬智高逃走。 但狄青指挥作战就是这样,不过度冒险,不求奇功。可能错失了不少机会,但是他一生打仗从来没有大败过。 狄青进入邕州城后,发现一具身穿龙袍的焦尸。部下很高兴,都说死的就是侬智高,这可是大功一件。可是狄青却说: 怎么知道这不是骗局呢?宁可没有这件功劳,也不能贪功欺瞒朝廷。 事后证明,侬智高确实是逃走了。对于狄青的这种风格,部下只能叹服:老哥稳。 7 战场上,大将看到机会都想大获全胜,甚至毕其功于一役,最后往往反遭惨败。宋朝对外的战争,这样的例子不少。 而狄青坚持“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的法则。看上去呆板,不显山不露水,但几乎不犯错误,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沈括对狄青的做法很推崇。沈括是全才,不但文学、科学、水利、经济等方面精通,还懂得军事。 他在宋神宗时期参与对西夏的作战,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但是由于主帅的刚愎自用,导致在永乐城之战中,宋军溃败,沈括也受牵连被降级。 因此沈括对狄青的稳健有着深刻体会,他是这样评价的: “打仗就跟下棋一样,只要能赢就行。如果一遇到局面有利就穷追猛打,反而会导致大败。 遇到有利的战况,却能保持警戒之心,这是狄青的过人之处。” 战争是瞬息万变的事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狄青就是瞬息万变中最稳定的那个因子。他不是最厉害,但他是最靠谱的。 这就是宋仁宗对他高度信赖的原因。 |
|
来自: 地久天长9999 > 《大千世界、人世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