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139期 新闻时评 本期话题 “艺术权力榜”:谁赋予的“权力”? 颜培大/本期策划 【编者按】年终岁尾,总少不了盘点和总结。艺术界关于“××奖”“十佳”等字样的评选并不稀奇。然而近日,一则“中国艺术权力榜”的发布却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热议。据了解,这个自称艺术界“奥斯卡”的“中国艺术权力榜”从2007年至今已经举办了12届,而细究起来,其基本的运作以及评选的标准究竟站在何种立场进行?对于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又能起到哪些作用?什么是艺术权力?艺术有无权力?艺术是否需要权力?……这些基本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本期时评,特邀请业内批评家、学者对此展开讨论。 本期导读 玩玩可以 不要当真——围观“中国艺术权力榜” 林木 反思“权力” 熊云皓 谁能赋予艺术以权力? 黄剑武 “中国艺术权力榜”反映出的是对权力与金钱赤裸裸的膜拜 徐旭 谁能赋予艺术以权力? ?黄剑武 近日,一年一度的“中国艺术权力榜”出炉了,上榜的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艺术机构负责人自然是皆大欢喜。据悉,此艺术权力榜评比已经举办了12届,12届意味着至少12年,按理说12年坚持做一个学术活动并不容易,应值得称赞和鼓励。但仔细端详事情始末之后,似乎不敢妄下断言,不能因为举办活动的艰辛而掩盖它隐藏的现实问题。因此还要具体看是什么样的学术活动?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思考面对问题?才能判断持续12年其意义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艺术和权力本是并不相干的两个概念,似乎也从来没有人把两者强行并置,艺术权力概念的制造者其学术动机首先就值得怀疑。如此是艺术的权力,权力的艺术,还是艺术和权力的合作?谁能赋予艺术以权力?艺术自产生起便有它的使命,为宗教、为美育,或为精神自由和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则越需要精神自由和解放,需要突破陈规和陋习的艺术,此时的艺术会走向权力集中的反面,充当破除体制固化权力的重要力量,争取人类的精神尊严。有时,我们太高估自己,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手中的权力,以为权力可以逾越一切甚至制造一切,包括艺术,艺术也会为我所用,去满足心中的无限欲望和自我设想。将艺术和权力并置的目的是方便艺术和权力进行互相交易?其实艺术本身没有什么权力,只是艺术家们对未来公平正义社会的希翼,是艺术家们对人类自由民主的坚持和守望,它是在黎明到来前在黑夜里划着的第一根火柴,即便燃烧自己也要照亮大家的前行之路。 一个社会通常有初建、发展、成熟三个时期。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在维持上层建筑运转的同时,也在牢牢固化已有的社会形态。当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趋势不一致时,艺术便会首当其冲地释放其能量,推动政治文化秩序的优化改革。在艺术努力获取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同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秩序有可能逐渐改良后继续构建。新的文化秩序的形成是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机构负责人等合力的结果,而社会人群的普遍受益便是对这些艺术家最好的奖励,此时任何人、任何机构的评选和认定都显得多余。今天,我们仍可以继续提问,按照以往评委会、评审机构、评价体制去维持甚至固化一个正在趋于变化的文化秩序,是出于权力话语重新组建的诱惑,还是对以往新兴艺术家群体探索成果的否定或掠夺? 另一个方面,对当下艺术家、策展人等的关注和认可是在于社会自觉还是某些机构的主观认定,依然是一个困扰艺术家们的话题。艺术家们到现在也仍然无法摆脱被认可或待认可的心理宿命,似乎也期待文化秩序中产生特定标准的认可。秩序依然维持现状,只是受益人选发生变化,因个人受益而没有异议,绝对超越的精神创造或自由进步最终位居其次。学术话语权的诱惑大大高于艺术创造的追求。在此情况下,旧的文化格局依然坚固无法撼动,艺术的进步和自由被固有的形态弱化和吞噬。评委和被评艺术家、策展人等在年度权力“分红”中再一次各得其所、心安理得、觥筹交错。 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一天总是新的。无论如何我们总是要面对未来并充满期待,不管昨天发生了什么,明天依然会美好。有一天我们真的会放下自大和自负,艺术家们最终也不再纠结荣誉和名分,初心不改、无所顾忌地朝着自己向往的自由精神的方向继续进发,艺术便会走出权力的牵绊获得新生! (本栏目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