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辞》赏析讲义(第8讲:离骚)

 凌云悟道 2019-02-21

教学内容:《楚辞.离骚》第十二段和尾部礼辞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离骚》第十二段和尾部礼辞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表述的思想感情;体悟中国古典文学欣赏。

教学重点:《离骚》第十二段原文吟诵,诗文词句解读的赏析。《离骚》全文的原文吟诵、诗文赏析小结。

《楚辞·离骚》赏析之十二

【原文12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注释】
历:选择。
羞:肉脯,这里指精美的菜肴。
琼爢():玉屑。
象:象牙。
云霓:以云霓为旗,一说画有云霓的旗。
玉鸾:玉铃,形如鸾鸟。
天津:天河的渡口。
翼:展翼。
翼翼:整齐的样子。
赤水:神话中水名,源出昆仑山。
西皇:古帝王少嗥氏。
不周:不周山,神话中山名,在昆仑西北,山有缺口,故称不周。
玉轪(dài):车毂端的冒盖。
委蛇:迎风舒展的样子。
邈邈:遥远的样子。
媮:同
临:居高视下谓临。
蜷局:蜷曲不伸。

【译文】
灵氛告诉我占卜的吉象啊,
选择一个好日子我将远行。
折几枝玉树枝当做菜肴啊,
把美玉磨成细屑作为干粮。
替我把飞龙驾起啊,
用美玉象牙把车子镶嵌。
不同心的人怎么可以共处啊,
我将主动疏远你远走他乡。
把我的行程转向昆仑山啊,
道路是那么遥远而漫长。
高扬的云旗遮天蔽日啊,
车上的玉铃叮咚作响。
清晨从天河渡口出发啊,
晚上我就到了遥远的西方。
凤凰展翅高举着龙旗啊,
整齐地在高空翻飞翱翔。
转眼我来到一片沙漠啊,
沿着赤水河我从容不迫。
指挥蛟龙在渡口架起桥啊,
命令西皇少嗥帮我渡过河。
路途遥远而又艰险啊,
传令众车让他们侍卫在两侧。
路过不周山向左转啊,
遥指西海那才是我期望的天国。
集合起我的千辆车乘啊,
一排排整齐的玉轮并驾飞行。
驾起八龙蜿蜒前进啊,
车上的云旗迎风飘动。
旗子卷起车儿停下啊,
我的精神仍在高飞驰骋。
奏起《九歌》舞起《九韶》啊,
且借这点时光把精神放松。
太阳冉冉东升一片光明啊,
突然间瞥见下面的故乡家园。
仆夫悲伤马儿也伤心啊,
缩身回头恋恋不肯向前。

【赏析】

本段诗文记述:作者屈原考虑接受灵氛的劝告以后,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了最后一次的幻想。

幻想终于破灭,这样就结束了全篇。综合其内容,有下列几点值得注意:第一,表现在本篇里,屈原的内心矛盾正如蚕的作茧自缚一样,愈来而愈益错综复杂,无法解脱;而这错综复杂的矛盾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沿着一条线索逐步向前发展的。那就是个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求得统一的问题。假如单纯为了不忍去国,则留下来而采取一种消极逃避的态度;尽管在极端黑暗的现实环境里,又何尝不能作和光同尘,明哲保身之计?但这是屈原所万万做不到的。

假如单纯为了抒展个人的政治抱负,则屈原的主张正符合于大一统前夕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如司马迁所说的,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本传赞)但这又是他心所不忍的。留既不能,去又不可,最后所接触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个人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不但无法统一,而且引起了正面冲突的问题;这样就把矛盾推进到最高峰,而无可避免地使得驰骋在云端里的幻想又一次掉到令人绝望而又无法离开的土地上。

第二,在这段里,极驰骋想象之能事,浪漫气息非常浓厚。这是屈原灵魂深处苦痛的绝响,生命活力最后的颤抖,这种精神活动,尽管迷离恍惚,空阔无边,但它所反映的现实心情并不是不可捉摸的。在准备离开楚国的大前提下,屈原究竟想到哪里去呢?他所飞翔的幻想始终是指向西北方,而且明确地说,指西海以为期,这决不是偶然的。

中国民族来自西北高原,蒙昧时期,我们祖先的活动是以西北地区为起点。因而远古的神话传说,绝大部分集中于以昆仑为中心的西方和西北一带。这是从我国最早的民族发展史上所形成的一个古老的神话系统。

到了战国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疆宇的开拓,东方文化中心的齐国,以阴阳家邹衍为代表又出现了一支以瀛海、蓬莱为中心的新的神话系统的萌芽。

秦汉以后,有关神话传说才渐渐由西北转向东南。楚国在当时是保存远古文化最完整的唯一的国家,因而以神话传说为背景的屈原的创作,自然是详西北而略东南。这仅仅是从文章的取材的地域性和历史意义而言的。就作品本身所表现的语气结合着当时的客观现实,则其中透露出一个作者所不忍明言的隐约心情。那就是它所指向的西北方,正是秦国所在地。

李光地曰:是时山东诸国,政之昏乱,无异南荆。惟秦强于刑政,收纳列国贤士;士之欲亟功名,舍是莫适归者。是以所过山川,悉表西路。”(《离骚经注》)这话是不错的。

七雄并峙的局面,到了后来,大势渐趋统一,六国必然被强秦所吞并,已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和屈原同时的荀卿在他所著强国篇”(见《荀子》)里就有具体的分析。屈原也不可能不是从这一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因而出现在他思想里暂时的幻境,不但要离开父母之邦,而且是适仇讐之国,这样就使得矛盾的冲突表现得更为尖锐,更为剧烈。

这段一开始,屈原驱役龙凤,挥斥云霓,表现得如何的活跃和愉快!他的精神似乎已经超越现实境界,而离开了苦难的深渊;可是当他忽然临睨到故乡的时候,血肉相联的情感,又立刻粉碎了那一刹那间所呈现的美妙幻境;也就在幻想的破灭里,放射出强烈的万丈爱国主义光芒;而这种骏马注坡,帷灯匣剑的表现手法,和他当时真实心情是完全相适应的。

《楚辞·离骚》赏析之十三

【原文13
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注释】
乱:乐曲的卒章称乱,也就是尾声的意思。从文章方面讲,乱,理也。篇章既成,撮其大要,称乱辞。
无人:指无贤人。
故都:故国。
美政:指屈原的政治理想和主张。
从彭咸之所居:即从彭咸于地下的意思,钱果之《离骚集传》:犹言相从古人于地下也。

【译文】
尾声:
算了吧!
国无贤良没人理解我啊,
我又何必思恋着故乡?
既然没人能与我推行美政啊,
我将要以彭咸作为榜样!

【赏析】

以上是《离骚》全诗的尾声,以当时楚国乐歌《乱》作结。

这五句是全篇的总结和尾声,在上面八段外具有其独特意义。它高度地概括了全篇的主要内容,简要而深刻地阐明了屈原以身殉国这一伟大悲剧的真实历史意义。五句分两层:龚景瀚曰:“'莫我知,为一身言之也;'莫足与为美政,为宗社(祖国)言之也。世臣与国同休戚,苟己身有万一之望,则爱身正所以爱国,可以不死也。不然,其国有万一之望,国不亡,身亦可以不死;至'莫足与为美政,而望始绝矣。既不可去,又不可留,计无复之,而后出于死,一篇大要,“乱”之数语尽之矣。

太史公于其本传终之曰:“其后楚日以削,后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言屈子之死得其所也,是能知屈子之心者也。”(《离骚笺》)

死,在今天看来是消极的,但两千年前屈原所采取的这种行动其中却包涵着极其严峻的积极的现实斗争意义。王夫之日:原之沉湘,虽在顷襄之世,然知几自审(预见未来,考虑到自己所应该采取的态度),矢志已夙()。君子之进退生死,非一朝一夕之树立,惟极于死以为志(在思想上能作最后牺牲的准备),故可任性孤行也。”(《楚辞通释》)

先大父(名其昶,字通伯)曰:死,酷事耳;志定于中,而从容以见于文字,彼有以通性命之故矣(有了正确的人生观)! 岂与匹夫匹妇不忍一时之悁忿而自裁者比乎?”(《屈赋微》序)

这些,不但说明了为什么屆原在沉湘前二十多年的《离骚》里会出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样的句子,而且有力地驳斥了一般封建正统文人们有意诬蔑屈原,毁谤屈原,像汉朝班固所说露才扬己,忿怼沉江之类的论说。

离骚赏析小结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汤汤,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

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

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

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届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的。所以虽然没有用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离骚》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是屈原的代表作,它的出现代表了

“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诗题《离骚》的解释,历来不尽一致。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他释,于字无解。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则解释说:离,别也骚,愁也。他认为离骚,就是离别时愁苦的意思。班固和王逸的解释在诗中均可找到根据,然而都难以概括全篇的内容。所以近人又进一步考证出离骚乃是劳商的异写,劳商是楚地古乐曲名。以乐曲名篇在楚辞中还有《九歌》《九辩》等,所以这个说法也可备一说。
   
《离骚》的写作时期,人们的认识也不一致。有人谓作于屈原前期楚怀王时,有人认为作于屈原再放江南时的顷襄王时期,还有人说是初稿于前期完成于后期。从《离骚》所反映的内容看,以作于楚怀王时代的说法较为可信。如作品中说: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老冉冉其将至兮及余饰之方壮兮不抚壮而弃秽兮,都说明他时在壮年。另外,司马迁、刘向、班固、王逸、应劭等人都说作于楚怀王时期,他们的说法当是可靠的。

《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在这首长诗中,诗人那种对美政的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对祖国深厚的爱恋感情,都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整个诗篇迸发出异常绚烂的思想光彩。全诗通过绚丽多彩的描写,倾吐了诗人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遭受的打击和迫害,表达了对昏庸王室和腐朽贵族集团的愤慨,塑造了一个追求理想、坚持理想、以死殉理想的高大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诗辞篇幅之长、文采之美、想象之丰富、气势之宏伟、感情之强烈,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难以找出第二篇作品与之相媲美,这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