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中国宜均”

 芝润斋 2019-02-21





一、“宜均”与“均山”(军山)的关系

宜兴窑桃式水注,明,通高11.9cm,腹径12cm

有人这样解释“宜均”的称谓:宜兴均山一带生产的上釉陶器,所以叫“均陶”。这种说法是否合理正确呢?我们认为:首先在历史典籍中从未有过如此记载;另外目前当地村民称此山为“军山”,因古代有过驻军而得名;重要的是它缺乏考古实物的支持;还有广东的“广均”难到也是当地有一座“均山”而得名?

均山(军山)地处丁蜀镇西南山区,是宜兴南部山区的一部分。古代曾经有过生产陶瓷的历史,方圆几公里内分布有小窑墩龙窑遗址、龙头岕龙窑遗址和涧氵众龙窑遗址。现代业内人事称其为“南山窑”或“均山窑”。历史上进行过几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许多青瓷、印纹陶以及釉陶等残片,经考证这几座古龙窑属于晋唐时期青瓷古窑址。均山窑虽有釉陶出土,但其胎质、釉水与传统的均釉陶器仍有较大区别。宜兴陶瓷史上以窑址命名产品的可能性不大,果真如此,那就不只有“均陶”,还有“筱陶”(筱王村窑)、“羊陶”(羊角山窑)和“蜀陶”(蜀山窑)了。

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上名人对一个地方的影响也确实存在。例如宋代苏东坡改“独山”为“蜀山”、韩世忠驻军而成“韩瓶”、明代的“欧窑”以及清代的“葛窑”等...... 通过考古挖掘,历史上“欧窑”、“葛窑”生产场地都不在“均山”(军山)一带。我们认为“宜均”称谓主要是受其历史书籍影响,“均”由“钧”来,明万历年为避皇帝朱翊钧之名号,“钧”改“均”也。本来宜兴“均陶”是陶土而非瓷土,“宜均”也就名正言顺了。应该说“宜均”是“均山”(军山)釉陶的传承和发展,但其称谓与“均山”(军山)没有直接关系。

宜兴窑天蓝釉鹅颈瓶,明,高24.5cm,口径2.4cm,足径7.6cm


二、“宜均”与南山、黄龙山的关系

愈来愈多事实表明,“宜均”的起源与发展与宜兴陶瓷发展史上两个重要事件有密切关系:

其一:宋朝动荡、陶业转移。

宋代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辉煌期、转型期。书画艺术与陶瓷工艺比肩,闻名中外的“五大名瓷”以及景德镇窑系在这一时期崛起。但由于后期战争的因素引起社会动荡,对各地陶业产生较大影响,人员迁移、陶业转移以及新产区兴起。面对这种局势,智慧的宜兴人弃瓷而兴陶,同时开发利用当地南山、黄龙山陶土资源。由此,丁蜀镇黄龙山、蜀山一带逐步成为宜兴乃至江南地区制陶业中心。可以说这是宜兴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其重要成果就是“宜均”、“紫砂”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

其二:青瓷情愫、釉陶奇葩。

宋以后,宜兴虽然不再生产青瓷,但千年青瓷情结仍然深藏于宜兴陶人心间。特别是后来人们发现丁蜀镇周边南山白土和黄龙山甲泥的耐温度接近瓷器窑温,并且用当地原料配制的釉水其色彩非常丰富,从而大力发展这种材质的高温上釉陶器。这种外观类似瓷器的釉陶经过无数陶人的努力,最终成为陶都宜兴的一朵奇葩——“宜均”。

宜兴窑仿钧釉茶壶,清,通高19.5cm,口径9.8cm,足径11.8cm


三、“宜均”与“欧窑”“葛窑”的关系

《饮流斋说瓷》记载:“欧窑——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钧,故曰宜均也”。“欧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宜兴著名陶工欧子明所创,他善制“均釉”陶器,制品形制妍整、釉色奇美清雅。由于存世品极少,并大多藏于博物馆,堪称稀世珍品。“欧窑”的出现,证明了“宜均”生产工艺在明代中晚期进入了成熟期,它在宜兴均釉陶器制作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葛窑”——清代乾嘉年间宜兴陶工葛明祥、葛源祥兄弟俩所创。“葛窑”均釉制品造型多样、釉彩多变,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一带,有的还通过南亚转销到世界各地。“葛窑”在“欧窑”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将“宜均”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由于“葛窑”制品较为丰富,国内许多博物馆都有馆藏。宜兴陶瓷博物馆就有多件,其中一件“灰蓝釉抽线尊”(如图2),造型简约大气,釉色醇厚润泽,釉质中的点点晕斑弥漫器身,尤如浩瀚星空中的繁星,充满了神秘之美。“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就是对这种釉色的赞誉。目前,民间有不少“葛窑”专门收藏家,有的品位还相当高,真正体现“藏宝于民”。

 “宜均”在明代因“欧窑”而成名,在清代继“葛窑”而发展,于当代传承而宏扬。

宏整轩制款紫砂花盆 葛明祥制款窑变釉花盆

说明:“宏整轩制”款“葛明祥制”款


四、“宜均釉”与“陶瓷色釉”的关系

“釉”,俗称“釉药”、也叫“釉水”,世界上第一滴釉水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商周时期。当时南方一座烧制陶器的窑内,因为大量草木灰尘与窑壁上长年形成的泥浆以及天然矿物的结合,偶然形成一种新的物质——单色青釉,由于其氧化钙含量较高,后人称其“石灰釉”。这种新物质在窑温升高下逐渐溶化,最后形成一滴汗水掉落在一件陶器表体上。待到烧成开窑之时,细心的窑工突然发现了这一小片青色亮丽、光滑如玉的新东西,从而开启了陶瓷世界的新篇章。这滴“窑汗”不仅为后来瓷器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后来五彩缤纷的彩釉世界抹下了第一道色彩。

最早的釉水是单色釉——“青釉”,因而最早的瓷器叫“青瓷”。由于这种石灰釉中的发色元素主要是铁元素,当时的窑炉属弱还原焰烧成,在这种燃烧气氛中,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从而得到的釉水呈现青色或青黄色。东汉,随着瓷土原料的精选以及烧成窑炉的改进,真正意义的瓷器在中国诞生,青釉也进入成熟期。到北魏时期,人们逐渐掌握其内在规律,通过减少和增加胎釉中的铁含量从而又产生了两个新的单色瓷种——白瓷和黑瓷。后来,随着其他制釉矿物的发现和利用,陶瓷釉色不断丰富,如唐代“三彩釉”系列,宋代“铜钧釉”系列、“青花釉”系列、“梅子青釉”系列,清代“炉均釉”系列、“点彩釉”系列、“粉彩釉”系列等。这些创造让中国陶瓷色釉达到历史的新水平,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陶瓷产区的地域工艺及其地域文化的发展,作为代表和体现一个地区陶瓷文化类型特征的“窑系”由此而产生。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五彩斑斓的彩釉世界,从而创造了历史上“越窑系”、“钧窑系”、“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以及“宜兴窑系”等中华陶瓷文明。

清 葛明祥制 唐仲勉铭赠成亲王宋式砂盆 尺寸:高7.8cm;宽20cm;长13.8cm 成交价:943,000RMB 北京保利  


清早期 宜均天蓝釉紫砂胎鸭形摆件(一对) 尺寸:长18.5cm 成交价:460,000RMB 北京保利


宜兴是一个有着7000多年制陶史的“中国陶都”,出土器物表明,宜兴地区在商周时期已经生产原始青瓷了。汉代已大量烧造青釉陶罐,两晋至唐代,宜兴青瓷作为“越窑系”中重要一员,达到它历史上的高峰。宋晚期,宜兴青瓷淡出。此后,宜兴陶器多施以当地土釉——老红釉或酱黑釉。到明代中晚期,由于“宜均”的兴起,宜兴色釉得以长足发展。历史上对“宜均”色釉贡献最大的当数明代的欧子明和清代的葛明祥。文献记载:明代“欧窑”制品釉色有铜红、灰蓝、天青、深蓝、月白等多种,其中以“灰蓝釉”最为名贵。此釉为“均釉”一绝,它是利用当地南山的“白土”、太湖的“土骨”以及河道边富含金属元素的沉泥等为原料,特别是在釉料中还加入了一种含磷的“石灰窑”内壁上凝结物(俗称“窑汗”),引入的“窑汗”使这种“灰蓝釉”色调更丰富、乳浊更特别、层次更多样、感觉更朦胧。(图3、图4)清乾嘉时期,葛明祥、葛源祥兄弟继承“欧窑”风格,产品和釉色更加丰富,世称“葛窑”。海外称灰蓝釉为“海参釉”、“海鼠釉”,兄弟俩被誉为“海参器”之祖。

清 葛明祥制紫砂胎炉钧釉罐 尺寸:高55cm 成交价:134,400RMB  中国嘉德


通过现代科技分析:这种蓝色乳光釉是一种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所谓液相分离——指在高温下一均匀液相或溶体通过某种机理分离成两种不同成分且不混溶的液相,称为液相分离,也叫着液相分离结构。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这种特殊结构的釉水中又存在分散相和连续相。分散相是一种富含SiO2的液滴状玻璃;连续相则为富含P的玻璃。分散相的粒子度介于40—200毫微米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要小得多,因此能按光学“瑞利定律”散射短波光。这种短波光又通过液相层面间折射与衍射作用,从而使釉呈现美丽的乳光效果,其中以蓝色乳光为主。历史上宜兴陶人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创造的这种独特的釉料组合,让均釉变得美轮美奂。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奇观,为“宜均世界”增添了无限的遐想和乐趣。

“宜均”制品,除传统的釉彩装饰,还采用“拇指堆花”装饰技法(关于堆花技艺目前已有许多专业论文发表,这里就不多论述)。如果说“均釉”之美特别是“灰蓝釉”一绝确立了均陶的历史地位,那么神奇的“大拇指堆花”一技进一步提升了均陶的工艺水平。可以说,从古到今它们都充分体现和代表了宜兴地方民间陶瓷工艺之特色,值得很好传承和弘扬。

清 葛明祥制紫砂胎炉钧釉卷缸 尺寸:直径43.5cm 成交价:84,000RMB 中国嘉德 


清 葛明祥制紫砂胎炉钧釉兽耳尊 尺寸:高31cm 成交价:31,360RMB  中国嘉德   


清 葛明祥造款宜钧釉葵花水底盆 尺寸:53×10.5cm 成交价:25,300RMB  西泠印社


文献资料

【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明刻本:“均州窑,有朱砂红、葱翠青(俗谓莺哥绿)、茄皮紫。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底有一二数目字号为记。猪肝色,火里红,青绿错杂,若垂涎色,皆上三色之烧不足者,非别有此色样。俗即取作鼻涕涎、独肝等名,是可笑耳。此窑惟种菖蒲盆底佳甚。其它如坐墩、炉、方瓶、罐子,俱以黄砂泥为坯,故器质粗厚不佳,杂物人多不尚。近年新烧,皆以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俱无足取。”

【清】佚名《南窑笔记》:“均窑,北宋均州所造,多盆、奁、水底、花盆器皿。”

【清】朱琰《陶说》:“均州窑,今河南禹州。”

【清】陈浏《匋雅》上卷:“均窑独花盆为多,秘色葱茜。雍正仿之,且犹不能逼肖,况其后耶。”“均窑笔洗,紫茜弥望,中作曲蟮走泥纹,底有数目号码,糊以芝麻酱釉,其底上镌有横直字样者,皆非人世间物也。”……“均窑压手大杯,细腰丰跌,亭亭玉立,并有蚯蚓走泥印,内青而外紫,鲜艳罕匹,真宋物也。”……“有一种均窑笔洗,长方六角……底有阴文数目为号码,糊以芝麻酱,真宋物也。”

【清】陈浏《匋雅》:“宜兴砂器上罩釉汁,多甜白、淡青二色。乃欧氏所仿,日宜均也……”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欧窑——名宜均,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钧,故曰宜均也。”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窑》:“均窑,宋初禹州所造,禹州昔号钧台,钧讹作均,相沿已久。”


古玩元素网征集到 清晚期“葛明祥造”款宜均山水盆 和 民国“鼎新监造”款宜均盆   如需参拍请加微信guwanyuansu






关注shgudong,即时搜索关注最新古玩咨询

拍卖咨询,找古玩元素网拍卖号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图文资料来源雅昌艺术网  古玩元素网整理编辑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