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 ...这个题目有点难度。然而,“青器”从来都只写小橋的真话,那就撒开来聊吧。 这个话题,源自与清波门的一段对话。 “先生,您鉴定了10年,到底有多少真的是南宋官窑?” “鉴定了不下千件,说实话,不过百分之一。” “让我爆个粗:靠!那九成都是什么?!” “什么都有,大致是... ...唉,算了,不说也罢。” 于是理科生徒弟将小小悲愤之情化作了立体饼图,以概括清波门10年来给各方收藏者们鉴定的结果: 让我们先在宇宙中心吼一个:啊!这是为什么?! 如果把清波门所鉴定的藏品看作一个微型市场,从上图中的比例、以及小橋所学,可得两个关键信息: 1.这样的市场份额与南宋官窑的市场存量成正相关:南宋官窑可谓少之又少,不管是完整器、残器还是瓷片; 2.由于南宋官窑的稀缺、和收藏者们因此而未能建立足够的鉴别能力,致使宋元龙泉或现代仿品成了买卖的主体。 如果你收藏了“南宋官窑”,却不是那1%,那么,你或许有三条路可以走: 1.稀里糊涂地继续砸钱,为那99%而奋斗... ...求你了,别酱紫好吗? 2.幡然醒悟,暂时收手,在没有确定的把握之前不再花钱了。此刻应有点赞:) 3.在2的基础上,痛痛地领悟、扇自己几把,然后原地爬起,求取真知。此乃小橋之路,此路略感孤单,但此处应有掌声呗? 来,过把瘾,师父又赏赐了瓷片来激励橋小徒: 小橋的收藏之路,可谓艰辛。亏过银子、也浇灭了热情。我亲身的经历中就有乱象种种,现归纳如下并献上一点小贴士(以我目前的认知): 以下,句句真心,无畏挨骂、不惧被喷。 1.那些书:
2.那些媒体:
3.那些古玩圈儿:
亲爱的官窑啊,你在哪里?你的粉丝们呼唤你! 官窑曰:我在博物馆的橱窗或仓库里;藏家们的保险柜里;和杭州某处的泥土里。 博物馆,甭惦记了;至于尚存于宋代地层的那些,不得非法挖掘也。 藏家们,此刻是否在屏幕对面暗笑:你可知得来有多不易?老子不卖。 橋同学在《浅谈南宋官窑之收藏》里发表过一点拙见,若能识别南宋官窑、运气上上佳地碰上愿意卖真器的藏家,不管是残器还是瓷片,也算是捡了南宋官窑的漏了,只不过,小贵。愿意买的,真爱也。 写“青器”,是一种幸福。 不为任何名或利,过着村姑生活的人早已无需那些。 写“青器”,是为了对南宋官窑的情怀,也为分享自己的所痛和所学,哪怕有一个人因为看到“青器”而避免了经济损失,就是大大的功德。 如果你不是那1%,至少,也不要再做那99%。 于小橋拙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