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叫做“切糕”的找茬游戏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4-23

   2012年,那个干冷的深秋,在京城东华门大街,撞见一家满眼翠绿的瓷器店:青瓷故事。里面有一位温文尔雅的小姐姐,让我这个来帝都苦逼出差的江南人倍感亲切,她告诉我这些瓷器来自青瓷的故乡:龙泉;眼前这些青翠欲滴的瓷器分为两种:粉青和梅子青。

    在之后半年的时间里,去帝都出差的必修课就是:吃烤鸭、买青瓷。平时在家吃喝也都和龙泉的青瓷打着交道,在视觉感官上,它们总向我透着一个字:艳。

    后来那家“青瓷故事”也不见了。从此,龙泉的故事戛然而止。

    前两天,为了送礼物给两位珍贵的朋友,我在满满一盒子南宋官窑瓷片中扒拉,忽然选出了一片在我看来非常另类的,这可是清波门收藏的官窑瓷片啊!端详了半天、纠结了半天、终于咬牙切齿地拍照、发图:“先生,它是龙泉!”

    那头的清波门:“或许吧,看不清楚。”

    我不依不饶,拿出相机用大光圈拍了细节图、还拍了视频,一股脑儿发了过去... ...

    清波门:“好优秀,还真是。可是,为什么?”  先生考我呢。

    因为,龙泉瓷片,小橋把它们称为“水泥切糕”,在一群”龍鳞”里一眼就能被认出来的“切糕”。    

    胎:不说颜色,因为官窑也有灰胎。说视觉和质地。官窑胎的断面即使平整,也有质地不同的细小的颗粒凸起,看着疏松、其实坚硬,且有绵厚的质感,即便有断角,也温润不割手;龙泉胎的断面更加紧致坚密、就像切糕,因为质地单一,那灰色的胎看起来犹如水泥、更显锐利感。

下图最上面一片为龙泉:

下图最上面一片为龙泉:

    釉:仍然不说颜色,因为都有粉青。官窑常有多次上釉的界面,哪怕厚胎薄釉也能呈现出乳浊和玉的质感(青器的头像即是)、更何况釉质肥润时的视觉享受:常可见绵密的气泡,好像是它的毛孔一般,《龍鳞》第140页、第60号标本已足够清晰可见;龙泉的釉可薄可厚,质地单一、且无官窑的肥润之感,它就是单纯的釉,有时釉厚处会有一点塑料的感觉。

   至于开片,官窑的片纹在“青器”第一篇中已有描述,小橋只想说,官窑的开片生动而内在,而仿官龙泉的开片... ...则明显比官窑干涩许多、许多。上海博物馆把这个香炉定为官窑,小橋表示存疑(灯光灰暗没拍清楚,可去看实物):

    明代有位高大叔,他在自己的大作《燕闲清赏笺》中自称高子。

    在专门说官窑哥窑的章节里,高大叔说: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 ...唯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 ...近年诸窑美者,亦有可取,唯紫骨与粉青色不相似耳。

    在评论其他窑口的章节里,高大叔还说:定窑之下,而龙泉次之。古宋龙泉窑器,土细质薄,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 ...在介绍了多种器型之后,大叔又说:但制不甚雅,仅可适用。种种器具,制不法古,而工匠亦拙。

    好了不写了,手好酸。小橋无任何贬低龙泉之意,只因从官窑瓷片中一眼认出了龙泉,被先生考问,才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感受。

    以上粗浅,仅是小橋个人所想,不代表清波门所授。

    很开心。因为,我真的从龍鳞中间辨识出了龙泉。

   于午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