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10月的《中国收藏》杂志中,特别对本次展览进行了专题深入报道,现遴选是次报道的精华部分于本公众号再次发布,以飨广大艺术爱好者,共同认识“单色釉瓷器置于中国古代陶瓷生产大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礼法系统内,审识单色釉瓷器艺术成就之外的深层价值”。 景德镇的单色釉瓷最早出现于唐代中晚期,烧造的产品主要是模仿洪州窑和越窑的青釉瓷,入宋以后主要烧造青白釉瓷和少量黑釉瓷,元代开始单色釉瓷品种增多,这一时期单色釉的产品主要有卵白釉瓷、蓝釉瓷、孔雀绿釉瓷、黑釉瓷以及仿龙泉青釉瓷,入明以后单色釉品种在元代基础上显著增多,其工艺技术也日渐成熟。以下就几种单色釉瓷器工艺及相关情况作一探讨。 一、甜白瓷 永乐帝似乎对甜白瓷甚为青睐,据《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1406年)十月丁末条记:“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钞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库亦有之’”。也许是朱棣早年长居在北平的“故元大内”,受到蒙古人“国俗尚白”遗风的影响,在永乐官窑瓷器中有许多精美绝伦的甜白瓷器产品,这可能与朱棣个人的审美习惯有关。从出土与传世瓷器来看,这类白釉器有:白釉荷叶盖罐、甜白釉盘口长颈瓶(图1)、甜白釉三壶连通器(图2)、甜白釉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图3)、白釉带盖豆、白釉单把罐、白釉双耳扁壶、白釉八方烛台、白釉军持、白釉鸡心扁瓶、白釉方流鸡心壶、白釉方流直颈执壶、甜白釉折肩深腹执壶、甜白釉四系矮壶、甜白釉锥花僧帽壶、甜白釉花口洗、甜白釉梅瓶、甜白釉素面双环珠顶盖皿(图4)、甜白釉爵、甜白釉锥花龙纹梨形壶、甜白瓷砖等。永乐甜白器胎质细腻洁白,瓷釉温润柔和,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玉”质感。 图1 明永乐 甜白釉盘口长颈瓶 图2 明永乐 甜白釉三壶连通器 图3 明永乐 甜白釉三足器座 图4 明永乐 甜白釉珠顶盖皿 永乐甜白始烧于永乐官窑,是在元代卵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元代卵白釉显乳浊状,而甜白则柔和洁白,瓷釉呈半木光,色泽温润,似棉白糖色,给人感觉棉甜,故称“甜白”,此名称似与当时白糖有关,甜白瓷胎料精细洁白,胎壁较薄,器型规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永乐甜白瓷进行过物理测试,认为永乐甜白瓷特有的“光莹如玉”的质感,是因为“釉中含有多量的微细的残留石英颗粒和一定量的云母残骸而形成的”,其釉的组成、结构和外观既不同于元代,又不同于明代其他时期的白瓷,从而形成真正的“一代绝品”,永乐甜白常见装饰有刻花或印花,纹饰为花果、花卉和龙、凤纹及藏文等。甜白瓷明代宣德、成化、弘治嘉靖及万历官窑均有烧制,清代康、 雍、乾也有仿制品,但较之永乐均稍逊一些。 二、白釉瓷 根据近年来的考古资料证实,景德镇早在晚唐、五代便开始烧造白瓷,产品深受盛唐时期邢窑白瓷影响,尤其是其碗盘壶的造型鲜明保留着邢窑的遗风,其釉色与“类雪类银”的邢窑极为相似,因此,景德镇这一时期的白瓷成为南方地区白瓷的代表。入宋以后,景德镇在五代白瓷基础上开拓了一个新产品,即介于白瓷与青瓷之间的青白瓷。由于该产品的釉色是白中微微泛青,温润似玉,故在当时称之为“饶玉”。青白瓷盛行于北宋和南宋时期,其技术影响到我国南方许多窑场,其产品则被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爱,甚至被作为贡品为北宋宫廷的建隆坊收藏。元代景德镇开始大规模烧造卵白瓷,这类产品当是在蒙古人统治中国之后,为适应蒙古人的审美习惯和统治者的祭祀需要而创制的一个新产品。元蒙统治时期“国俗尚白”,《元史·祭祀一·郊礼上》,“元兴朔漠,代有拜天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祭礼用器尚“纯”,那么质地纯白的卵白釉瓷肯定是元廷追求的。元代卵白瓷在制胎、釉,烧成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革新,如瓷胎中氧化铝含量的提高,即“二元配方”使用,白釉中的氧化钾、钠含量的增加,窑炉形制的改变和温度的提高,从而奠定了白瓷技术南来之后景德镇白瓷制作技术在中国的统治地位,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白瓷制作技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洪武官窑的白瓷继承元代烧制技术,其白釉瓷釉粘度较大,有显失透状,但较元代卵白釉略泛白闪亮,这种白釉瓷的气泡和折光率与同时期的青白瓷有较大差异,没有青白瓷透明闪亮,而与定窑白釉接近,似乎受定窑的一定影响,这是洪武白釉瓷的一大特点。这种白瓷的烧造技术,对永乐甜白釉的温润如玉、色白泛青的特色有一定影响。成化白瓷似乎结合了洪武白瓷与永乐白瓷的优点,色温润如玉,细腻而泛牙黄色,更接近“玉”的效果,是中国陶瓷史上白瓷最成熟的制品,成化斗彩瓷的成熟和大量出现也与此优质的白瓷有关。 三、红釉瓷 在常见的高温色釉瓷中,以红釉瓷成就最高。永乐红釉一改洪武器微泛黄的特点,红色调较为纯正,尤其是口足一圈白而肥润的“灯草边”使红釉更显深厚夺目。永、宣鲜红釉瓷,该产品始见于明永乐官窑,其色釉艳丽,红色鲜明匀调,釉层莹润透亮,如初凝鸡血,故称“鲜红”(图5-1、5-2)。该红釉改变了过去红釉中的红中泛黑或偏灰的色调,永乐鲜红烧制成功,对宣德以后红釉器生产有重大影响,宣德祭红(鲜红)是此基础上的发挥。红釉器又有宝石红、鸡红、积红等称,永、宣红釉瓷是明初制瓷技艺中值得一提的工艺成就。永宣红釉瓷器比较,永乐光泽度强,宣德光泽度弱,永乐釉薄而红鲜(图6),宣德釉层厚发色深沉(图7),口沿上自然形成的一道洁白的灯草边使其红釉器显得特别含蓄和温润,纯正的铜红釉烧制成功这是永乐官窑一大工艺成就。从传世品来看,洪武釉里红比青花多,而永乐时则釉里红比青花少得多,这似乎说明:永乐时釉里红器烧造量比青花少。从出土资料看,永乐釉里红似有早、晚期之分。如早期据“永乐元年”与“永乐肆年”铭釉里红标本来看,色调还保留洪武时代红里泛灰的特点;而后期则色调纯正,如珠山出土的红釉地白龙纹靶盏,釉里红三鱼靶杯等色调均纯正艳丽。 图5-1 明永乐 红釉靶盏 图5-2 明永乐 红釉靶盏(局部) 图6 明永乐 红釉印折枝瑞果纹盖盒 图7 明宣德 红釉花盆 四、酱釉瓷 酱釉瓷,又称紫金釉、柿色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高达5%以上。宋代北方窑口多有烧造,以宋定窑“紫定”最为著名。景德镇窑明洪武官窑开始烧制,永乐、宣德官窑烧造的酱釉瓷质量较佳。明曹昭《格古要论》中“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酱釉瓷器 ”的论述。所谓紫定并非紫色,其釉呈棕红色,与酱色调相近,故而得名。 洪武官窑酱釉瓷所见传世品有,1964年明故宫玉带河遗址中发现的酱釉瓷残片,其酱色釉碗、外酱釉里蓝釉暗花云龙碗,与美国堪萨斯城阿脱肯艺术博物馆、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外酱釉里蓝釉高足碗工艺和纹饰一致,这类制品制作精细,其工艺技术为永、宣官窑继承。永乐官窑烧造的酱釉瓷质量最佳,而永乐官窑将高温酱彩与低温绿彩的结合,则是永乐官窑的创新。 五、蓝釉瓷 蓝釉,又称宝石蓝釉,祭蓝,是一种色调深艳的高温蓝釉,这类釉是在石灰釉中掺入适量的钴料(青花料),在1300℃左右高温中烧成。其特点是色调浓淡均匀一致,釉面不流不裂,光亮,呈色较稳定。蓝釉瓷始烧于元代,元代蓝釉器见有保定窖藏出土蓝釉金彩梅纹杯,景德镇珠山北麓风景路出土元官窑宝石蓝地波涛文砚盒,传世有匜、梅瓶等。从其蓝釉的配制工艺看,由于釉中掺有适量的钴料(青花料),所以元代蓝釉器显然出现于元青花之后,这一制瓷工艺是元代景德镇工匠的独创,洪武官窑继承了元代蓝釉工艺技术,成为洪武时期较为流行的产品。洪武时期除纯蓝釉外,还有蓝釉印花、蓝釉刻花瓷,以及外酱里蓝釉瓷、外红里蓝釉印花瓷、外白里蓝釉印花瓷等品种,其中外酱里蓝釉瓷、外红里蓝釉印花瓷、外白里蓝釉印花瓷是洪武独创。蓝釉印花瓷多为在器壁上印五爪龙纹,刻花纹多在器底心刻“品”字形分布的三朵云。有的器物是内壁印花,底心刻花,两则结合。这是洪武蓝釉、蓝釉印刻花瓷装饰的一大特点。 洪武蓝釉瓷虽在元代基础上多有创新,但元代流行的蓝地白花瓷却不见有烧造。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格古要论》卷之三,高丽窑条:“古高丽器皿,色粉青与龙泉窑相类,上有白花朵见者,不甚值钱” 。所谓白花者,显然是指镶嵌青瓷,可见当时人们对高丽镶嵌青瓷是非常熟悉的。湖田窑出土有青白釉白花装饰瓷,这种白花装饰,方法为在涩胎上剔出花纹,再用白胎泥薄片贴于涩胎花纹之上,修整后罩青白釉,这样凸起的纹样上釉较薄,纹样泛白,而胎地部分积釉厚,显出浅绿色,使白色花纹产生浅浮雕的效果,这种装饰效果与高丽镶嵌青瓷有异曲同工之妙。元代蓝地白花瓷,装饰上也是在蓝釉上剔出花纹,露出涩胎,再填以白釉,元代出现蓝釉地白花纹装饰,其技法显然是受“镶嵌青瓷”启示而创制的(图8)。目前洪武瓷器中虽不见此类装饰的产品,但明宣德官窑则十分盛行,也许洪武蓝地白花纹瓷器有待发现。 图8 明宣德 蓝地白花盘 六、黑釉瓷 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景德镇五代已出现使用铁料装饰的黑褐色花纹瓷器,北宋中后期,景德镇南河和小南河一带以烧造青白瓷为主的窑场开始烧造黑黄色釉瓷,这类黑釉瓷内外满挂黑釉,釉色一般显黄黑色。入元以后,景德镇烧造的黑釉瓷量多且器类丰富。湖田窑刘家坞窑业遗存曾发现大量黑釉瓷,从出土资料显示,黑釉瓷堆积叠压在“枢府”瓷堆积之上,故可知这类黑釉瓷的烧造约在元代中晚期。产品有仿宋建窑黑釉、仿吉州窑黑釉以及有湖田窑独自风格的黑釉器。湖田窑出土仿建窑产品,器形为盏类,该类产品黑釉釉层较厚,釉的流动性大,从口沿到底越往下釉越厚,外壁垂流,在下腹形成一周唇边。其玻璃质感强,口沿往往呈酱色。除釉的特征外,其胎为黑色,胎中含铁量高,瓷化好,独具一格。器物制作精细,造形规整,外底露胎处旋削仔细。小圈足,圈足较矮,釉面多见兔毫,这类盏与建窑有一定差异,当属湖田窑烧制的仿建窑产品。湖田窑还出土有仿吉州窑黑釉器,器形仅见盏。该类产品黑釉较建盏薄,没有垂釉现象。盏外壁有的施半釉,有的则施釉近底。胎为黄褐色或灰褐色,有的呈灰白色, 瓷化程度不及仿建盏产品。制作工艺较粗糙,外壁露胎往往留有旋削不一的痕迹,尤其是其底足制作粗糙,不专门做出底足,只是在盏外壁近底约5毫米处向里多旋一周,出现一个“足”,然后再在外底旋去差不多厚度的坯泥,形成圈足。装饰釉色有兔毫、鹧鸪班、剪纸贴花、油滴、木叶贴花等,这类盏与吉州窑有相似之处,属湖田窑烧制的仿吉州窑产品。湖田窑多数黑釉瓷釉色呈黄褐色,虽然吸收了建窑、吉州窑的某些特点,但制作比较粗糙,釉色也不及建窑、吉州窑的水平。 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七《古饶器》条载:“又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明初文献虽记载有黑釉瓷的烧造,但传世与出土物却极罕见。目前所见洪武官窑黑釉瓷有明御窑厂遗址出土黑釉小盘、黑釉梅瓶的残足、黑釉瓷瓦、黑釉底白釉如意纹建筑饰件等,从以上出土资料来看,明洪武官窑黑釉瓷的烧造一直没有间断,明初烧造黑釉瓷可能与元代大量流行黑釉瓷风气有关,且产品质地也较佳,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谓:“洪武土骨细腻,体薄,有青黑二色,以纯素为佳……若颜色器中,惟青黑戗金壶琖甚好”。 洪武官窑烧造的黑釉瓷器品种比较丰富,应用广泛(如建筑构件),其黑釉瓷的工艺技术为永乐、宣德官窑黑釉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御窑厂遗址出土永乐官窑黑釉四方盖盒、黑釉双耳炉(图9)、黑釉刻花鼎式双耳三足炉(图10)、黑釉靶盏、黑釉碗;宣德官窑黑釉碗等(图11),根据实物观察,永、宣烧造的黑釉瓷器胎釉有洪武的特点,但器型比洪武丰富,质地也较佳。 图9 明永乐 黑釉双耳炉 图10 明永乐 黑釉刻花鼎式双耳三足炉 图11 明宣德 黑釉碗 七、仿汝窑青釉瓷 从明御窑厂出土成千上万的官窑瓷片来看,宣德官窑堪称是明代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的官窑不仅创烧了许多新品种,如宣德斗彩、祭红釉器、孔雀绿、蓝釉器等,而且对宋代的许多名窑名品多有仿烧之作,如我们常见的仿龙泉窑带座梅瓶、六方花盆、洗、三足钵、金钟式花钵、折腰碟等;仿定窑紫定釉碗,仿建窑黑釉器,仿钧窑洒蓝釉器,仿哥釉三足炉、各式罐等,有些仿品已是惟妙惟俏,尤其仿龙泉器几可达到乱真的水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推翻元蒙异族统治不久的宣德帝追慕前朝宋代汉文化传统的心态和审美情趣。因此,宣德官窑出现仿宋代著名汝窑瓷当是自然中事,而且仿汝瓷也是在宣德官窑大规模仿烧宋代名窑情况下烧造的。 过去一直以为天青釉创烧于清初官窑,而上述宣德仿汝器出土则证实早在宣德时天青釉已经发明。上述宣德天青釉绝大部分产品是以钴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而宋汝窑天青釉则以铁为着色剂的产品。因宣德天青釉着色剂为钴,故色调较深蓝,不及汝窑柔和含蓄,且宣德仿汝器多数书写年款(图12-1、12-2)。从以上宣德仿汝窑器来看,其釉色有二种:一种淡蓝,如仿汝青釉敛口小底水盂,该器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产品极少;一种深蓝,如1993年明御窑厂出土的一批天青釉器,该类天青釉器是以钴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产品量大。宣德仿汝窑天青釉器,基本上是采用钴料(青花料)着色,这是宣德官窑的首创,它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无形中创烧了一个新品种。清·张九钺《南窑笔记》记谓:“宋出汝州,有深、浅月白色二种,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紫泥骨子,釉水肥厚莹润,骨肉泛红色,间有橘皮棕孔。今景德镇仿做,用里乐釉入青料(青花料)少许,以不(音dūn)泥为骨,多鱼子纹者,略得遗意矣。不泥者,不子素泥也”。可见,清初仿汝窑器亦采用宣窑仿汝法。正如乾隆帝在一件汝窑圆洗题诗谓:“赵宋青窑见汝洲,传闻玛脑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因此可知,以钴为作色剂烧成的天青釉器,当是明、清人眼中的仿汝窑产品。 图12-1 明宣德 仿汝釉靶盏 图12-2 明宣德 仿汝釉靶盏(局部) 从目前所见资料看,宣德以后便没有出现仿烧汝釉器的产品,明成化官窑虽大量仿烧宋代名窑,但不见有仿汝釉器的产品,直到清初才开始有仿汝釉器的烧造。清代仿汝瓷,主要是唐英在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期的作品,唐英在《陶成纪事碑记》中有详细记录,“仿铜骨无纹汝釉,仿宋器猫食盘,人面洗色泽。仿铜骨鱼子纹汝釉,仿内发宋器色泽”。《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也多有记录,如,按宫中送来汝瓷样,御窑厂仿烧。不过当时仿汝瓷并不成功,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曾批“仿汝不似汝”。从以上称之仿汝瓷器来看,雍、乾时期仿汝瓷产品,其器型较为丰富,但造型大都与宋代汝窑器相去甚远,只有极个别的造型与宋汝器相似,如仿汝釉水仙盆,其他造型多为雍乾时期的创新之作。从乾隆帝对仿汝瓷的评语来看,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清宫中当藏有宋汝瓷,乾隆帝当亲见过这些宋汝窑瓷,而唐英督造的仿汝瓷,其釉色和造型可能与当时所藏宋汝瓷器有一定差异,故乾隆帝在品评鉴赏宋汝瓷与仿汝瓷之后才有“仿汝不似汝”之叹。 清代仿汝窑瓷器,雍、乾之后的官窑极少生产,从以上介绍的一件道光仿汝瓷的质地看,似远没有雍、乾时期的精致。在清中晚期官窑生产与技术逐渐衰落的情况下,官窑中鲜见有仿汝瓷产品,说明仿汝瓷工艺要求高,不容易仿制,在乾隆以后仿汝瓷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宣德仿宋汝窑标志当时御窑厂具备了高超的制瓷技艺。宣德官窑仿汝窑器,不是刻意仿真,而只是仿其大意,但通过仿制提高了制瓷工艺水平,衍生了一个新的瓷器品种。清代雍、乾时期烧造的仿汝窑器便是宣德仿汝窑技术的继承,如宣德官窑利用微量的钴为作色剂烧成的天青色仿汝器,雍、乾时期的仿汝器也是采用微量的钴为作色剂。在清雍正、乾隆时烧制了大量形制规整、质地优良的仿宋汝窑青釉器,形成了著名的天青釉产品。从明清官窑仿汝瓷的情况可知,仿汝瓷的出现每次都是历史上窑业最为鼎盛时期,也是社会经济文化最为繁荣时期,如明宣德、清雍乾时期。可见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谓:“律以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之言,则庶几相近。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世变亦隐隐相关焉”。不是没有道理的。 八、仿宋官窑釉瓷 1988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明御窑厂——即今龙珠阁东北角约20米处,发掘清理一明成化官窑堆积,同时出土有:青花、斗彩、灰白釉细纹片与青釉大纹片瓷。青釉大纹片瓷,釉呈粉青色,纹片较大,瓷胎灰白,口沿与圈足露胎处常用一圈褐黑色的紫金釉涂料,即所谓“紫口铁足”,其器型有鱼耳圈足炉、环耳三足炉、折沿四足炉、觚、扁肚长颈喇叭瓶、大盘、八角靶杯、斗笠形小盏,敛口三足洗,渣斗式大花盆,鼓钉洗等,明曹昭《格古要论》“官窑”条下有记载。宋官窑胎土为紫金土,其“紫口铁足”为流釉后出现含铁量较高的胎土本色,而成化器的胎土为含铁量较低的灰白胎,其“紫口铁足”则为刻意追求的人工效果,故此器当属据明人记载的宋修内司官窑而烧制的仿宋官窑器。如成化仿宋官窑器饰有鼓丁一圈,内外施青釉,釉以与渣斗式花盆一致,底书青花双行双框成化六字款。此器与上述无款青釉渣斗式花盆一道出土,参照明·谢环《杏园雅集团》中花盆陈设及将该器与花盆套合观察,可知该器当为其花盆之托。 2003年,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在明御窑厂——今龙珠阁北侧进行考古发掘,在成化地层发现大量仿宋官窑青釉瓷残片堆积,经复原有青釉象形双耳炉(图13)、贯耳瓶(图14)、青釉觚等,其制品的胎、釉质地与上述仿宋官窑器相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成化仿宋官窑青釉葵瓣洗,该器高3.3厘米,口径12厘米,六瓣葵口,内外施青釉,底满釉有五支钉痕。该器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官窑青釉葵瓣洗极相似,明御窑厂遗址未见有出土。 图13 明成化 仿官窑青釉双耳炉 图14 明成化 仿官窑青贯耳瓶 明代官窑自宣德鼎盛之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当时国家是多事之秋,无暇顾及官窑生产,御窑厂烧造明显萎缩。直到成化时官窑生产才得到恢复,其时烧制的斗彩瓷工艺精湛,技艺超过宣德朝,成化帝也像他祖父宣宗一样对宋代名窑名品有特殊爱好,除了仿宋官窑产品之外,还有大量仿宋青白瓷、仿宋哥窑器的生产。成化仿宋官窑产品不仅注重釉色的模仿,而且也注重造型的效仿,如上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仿宋官窑青釉葵瓣洗,与该院藏宋官窑青釉葵瓣洗极相似;明御窑厂出土成化青釉三足炉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官窑三足炉相似;明御窑厂出土成化青釉渣斗式花盆与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的修内司官窑青釉花盆相似。这种仿宋官窑产品有可能是当时工匠根据宋官窑实物而模仿的。明洪武二十五年刊曹昭《格古要论》官窑条谓:“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可见明初人对宋修内司官窑器很熟悉了,成化官窑工匠根据曹氏的记载和参照实物模仿宋修内司官窑器是可能的。因为,如果成化官窑工匠未见过宋官窑实物的话,那么在造型上不会如此相像。综观现存成化仿宋官窑器,其釉色和部分造型均较为接近修内司官窑器,比宣德官窑仿宋汝窑器水平更高。 九、仿哥釉瓷 目前为止,明御窑厂遗址出土仿哥釉器,以明宣德、成化时期官窑烧造为主,除此之外,明代各时期官窑都不见有此类仿哥釉产品的烧造。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市政工程建设数十次的抢救性发掘中,清理出了大量明清官窑遗物,其中多次清理出土了一些宣德官窑仿哥釉器残片,其中以2002—2003年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珠山北麓进行的考古发掘出土仿哥窑器标本最为丰富。根据以上考古清理与发掘资料进行统计,这些仿哥釉瓷器型主要有:仿哥釉三足炉、四方象耳瓶、卧足碗、侈口大盘、六边形小罐、多棱罐、菱口盆、蟋蟀罐盖残片、过笼残片、花钵残片、梨形壶盖等,顶,盖沿一小系,制作工整,釉色纯正,是品质较佳的仿哥器(图15)。 图15 明宣德 仿哥釉罐 根据上述出土遗物看,宣德官窑烧造的仿哥釉瓷,形制上并没有参照宋元哥窑原物,仅仅在胎釉方面模仿哥窑器。而仔细观察宣德仿哥釉瓷的胎釉,发现这一时期的仿哥釉器与宋元哥窑器的胎土还是有所不同,比如宣德仿哥器胎质较宋元哥窑器更为致密、泛白。其器型特征与宣德同时期的其它产品风格基本一致。 御窑厂遗址出土成化仿哥釉,1988年在明御窑厂遗址东北侧发现一成化堆积(88H3),出土一批成化官窑仿宋官釉器和仿哥釉器遗物,仿官釉瓷器有敞口碗、兽耳瓶、兽耳香炉、笔洗、高足杯等,而在其中仅发现一件仿哥釉兽耳长颈瓶(图16)。 图16 明成化 仿哥兽耳长颈瓶 明成化官窑仿哥釉兽耳长颈瓶,口径6.4厘米,底径7.9厘米,高22厘米,长颈,喇叭口,扁圆腹,圈足。肩部对称堆塑双环耳独角兽头。通体施灰白色釉,釉面开片较细密。口沿施一层稀薄酱黄釉,当仿哥窑器之“铁足紫口”效果。胎体薄而轻,呈香灰色。器底用青料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方框款。 明陆深《春风堂随笔》(嘉靖十八年前成书)载:“哥窑,浅白,断纹”。明谷泰《博物要览》载:“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釉不如官窑”。将以上记述对照上述器物,其特征与明人记载吻合,故该产品当为成化时运用当时之工艺与材料而刻意追仿的宋哥釉器。 根据考古资料看,景德镇地区从明初开始,民窑和官窑都有仿哥窑器的烧造,其产品在造型上与传世宋元哥窑器没有联系,似没有受其影响,但胎釉却具有哥窑灰胎和哥釉“隐纹如鱼子”细纹片的特征,可见当时工匠仿哥窑只是仿其大意,并没有严格按哥窑的样式刻意仿制,也许这就是当时明代人眼里的哥釉瓷,同时也说明明初社会人们已对哥窑有所了解,或者所有青睐。有明一代官窑中,宣德官窑首开仿宋元名窑名品之风,烧造了仿官釉、汝窑(天青釉)、紫定釉、建窑黑釉瓷等,仿哥釉器是其中重要的仿烧对象之一,且烧造量较大。成化官窑步宣德之后尘,也大量仿制优质宋官釉器和哥釉器,虽然成化仿哥釉瓷器型不多,但仿哥质地似不亚于宣德仿哥釉器,从形制看似比宣德更为讲究。宣德、成化官窑仿哥釉器,是整个明代官窑中难得一见的产品,除两朝之外,不见明代其它时期官窑有仿哥窑器的烧造,从明代官窑的烧造情况与工艺水平来看,宣德、成化官窑都是明代官窑烧造的鼎盛时期,仿哥釉瓷器成为明代鼎盛时期的官窑制品的标志之一。从民窑烧造仿哥釉器看,器物造型较为简单,官窑烧造的仿哥釉器,质地虽然较为精致,但形制上没有照搬宋元哥釉器的造型,说明整个明代时期人们对哥窑的追仿,仅仅是对其釉色的模仿和欣赏,而且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清代雍正、乾隆,唐英督陶烧造仿哥釉器期间。明宣德官窑开仿哥窑器之先河,成化官窑继承了宣德遗绪,但产品器型与产量却远没有宣德丰富,宣德官窑成为明一代仿哥窑器的代表,也是明代官窑中仿哥窑器水平之最高的产品。明后期至清初官窑似不见有仿哥窑产品,一直到雍正、乾隆时期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期间才得以恢复。唐英在《陶成纪事碑记》中有“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俱仿内旧器色泽”的记述,御窑厂遗址也曾发现雍正、乾隆时期仿哥釉残片,传世品中多见有乾隆仿哥釉制品,可见乾隆时期仿哥釉瓷开始流行。而清代乾隆以后景德镇民窑也开始烧造仿哥釉瓷,至民国时期,已大量流行。 十、仿龙泉青釉瓷 根据近年考古资料上看,明代景德镇地区官窑和民窑都烧造了仿龙泉瓷器,明代景德镇窑的兴起对浙江龙泉窑的衰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早仿龙泉釉器始于永乐官窑,器形有青釉直颈瓶,釉色偏黄,从釉色上无法判断是否为仿龙泉釉器,但其器形与元代龙泉窑生产的直颈瓶非常接近。宣德时期,御窑厂在釉色乃至工艺上仿烧龙泉青瓷,出土的品种也最为丰富,器形主要以梅瓶、钵、碟、花盆、碗、盘等,釉色与龙泉青瓷接近,在装烧工艺上,部分青釉瓷器底部刮釉一周,这种刮釉方式与同时期龙泉青瓷相同。但其他仿龙泉釉瓷器,圈足端刮釉,外底满釉,与景德镇的支烧方式相同。可以看出景德镇窑工在仿龙泉青瓷的过程中,经历了引进龙泉技术到本土技术烧成仿龙泉青釉瓷的过程。2014年出土的正统至成化仿龙泉青釉瓷器,此类器物釉层较厚,釉质乳浊,烧造的工艺已经非常成熟,甚至在垫烧方式上都有所仿效。从民窑烧造的仿龙泉釉器看,虽然器物的造型、胎质都较粗糙,无法与官窑器相媲美。但是也丰富了学术界对明代景德镇仿烧龙泉釉器产地的认识,具有启示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14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先后对明御窑厂进行过十余次发掘,陆续出土一些明代官窑仿龙泉窑瓷器,经整理发现,最早仿龙泉釉器始见于永乐官窑。 如,青釉直颈净瓶。净瓶高27厘米、口径3.4厘米、腹径11.2厘米、足径9.5厘米,1982年出土于御窑珠山,瓶直口、长颈,颈部有一多层环状凸起,丰肩,敛腹,足作四层台式,通体施青釉,足内亦有釉。胎白致密。从出土资料看,明永乐官窑开始烧造仿龙泉青瓷,其时产品不多,釉色较薄釉色没有龙泉釉青翠玉润,仿龙泉釉质地一般。 从明御窑厂遗址出土资料看,仿龙泉青釉瓷器,以宣德官窑最为丰富,质地最佳。根据出土资料整理统计,宣德仿龙泉釉瓷器器型主要有:梅瓶、钵、碟、花盆、碗、盘、僧帽壶和青釉蟋蟀罐等。 从出土的器物上看,宣德时期出土最多,其釉色较龙泉稍青绿,釉的光泽度较强,有的器物施釉不太均匀,这类仿龙泉釉有称冬青釉。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瓷片中,则发现仿龙泉釉亦有桔皮纹,一般胎质稍厚、无薄胎器。多则为素面无纹,也有刻花装饰,宣德时期的仿龙泉釉的官窑制品,胎洁釉润、制作精致,其价值高于同时期的龙泉窑。宣德时期景德镇大量烧造仿龙泉瓷器,也是龙泉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图17)。 图17 明宣德 仿龙泉釉梅瓶 2014年在御窑厂内北侧重建保护棚,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进行考古清理,其中发掘出大量明正统仿龙泉釉器,主要器形有鸡心碗(图18)、侈口碗、碟等。成化晚期也有仿龙泉窑瓷的烧造,仿龙泉窑釉斗笠碗、青釉长颈瓶,其胎体厚重,釉色呈湖绿色,釉层有失透感,釉面开片似“铁线”纹,足底露胎作成“铁足”。 图18 明正统至天顺 仿龙泉青釉鸡心碗 根据近年考古资料上看,明代景德镇地区明初时期官窑和民窑都烧造了仿龙泉瓷器,明代景德镇仿龙泉窑瓷器当时受浙江龙泉窑的的影响。最早仿龙泉釉器始见于永乐官窑,器形有青釉直颈瓶,釉色偏黄,从釉色上无法判断是否为仿龙泉釉器,但其器形与元代龙泉窑生产的直颈瓶非常接近。宣德官窑仿龙泉青瓷无论在釉色与工艺上都达到较高水平,其器型最为丰富,釉色最接近龙泉青瓷,在装烧工艺上,部分青釉瓷器底部刮釉一周,这种刮釉方式与同时期龙泉青瓷相同。可以看出景德镇工匠在仿龙泉青瓷的过程中,经历了引进龙泉技术到完全采用本土技术烧成仿龙泉青釉瓷的过程,景德镇仿龙泉窑瓷器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了。据《明实录,宪宗实录》卷一,天顺八年成化帝即位诏书:“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役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 ,又据《明实录,孝宗实录》卷二,成化二十三年弘治帝即位诏书:“兰州临清镇守,四川银课,江西烧造饶器,广东新添守珠池内官,悉令回家,一应不急之务悉该停止” 。从二则文献可见:天顺八年以前朝廷均派内官在景德镇与处州两地监烧瓷器,而弘治帝即位,罢不急之务没有提及处州之地,说明朝廷已没有派太监到处州监烧瓷器了。这很可能是随着宣德仿龙泉窑的成功,以及成化官窑仿烧青瓷技术的完善,朝廷所需青瓷已全由景德镇御窑厂供应了,处州龙泉瓷逐渐谈出了皇家视野,由此推断,成化后期是浙江青瓷开始衰落时期。2014年,明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正统仿龙泉青釉瓷器,属首次发现,此类器物釉层较厚,釉质乳浊,烧造的工艺已经非常成熟,甚至在垫烧方式上都有所仿效,完全继承了宣德仿龙泉窑技术,而正统仿龙泉瓷出现的刻花卉纹装饰,则有是在宣德工艺上的创新。从民窑烧造的仿龙泉釉器看,虽然器物的造型、胎质都较粗糙,无法与官窑器相媲美。但是丰富了学术界对明代景德镇仿烧龙泉釉器产地的认识,说明明初时期龙泉窑瓷器对景德镇制瓷业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明清以来景德镇地区仿龙泉窑产品的烧造一直未间断,并成为制瓷行业中一个很重要的瓷器品种。 ![]() 【大朴尚简——明清单色釉瓷器菁华展】 展览时间:2018年9月20日-2018年10月20日 展览地点: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号新保利大厦云楼10层) 展览题字:耿宝昌 学术主持:王光尧 主办单位: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