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致生活|瓶花谱(伍)

 玉芝堂 2020-06-03

明代中晚期,花艺繁盛,江南世家大族的宅院内,凡起居之所、宴客之堂、读书之处,莫不盛行以鲜花插瓶装饰。古人将花器称为花之金屋或精舍,花器要与所插鲜花精当匹配,完美相融,方有花艺的独到之美。

品瓶 伍

原 文

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窑器〔1〕,厥后〔2〕有柴〔3〕、汝〔4〕、官〔5〕、哥〔6〕、定〔7〕、龙泉〔8〕、均州〔9〕、章生〔10〕、乌泥〔11〕、宣〔12〕、成〔13〕等窑,而品类多矣。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而龙泉、均州、章生、乌泥、成化等瓶,亦以次见重〔14〕矣。

译 文

古时没有瓷瓶,都用铜瓶。到唐代才开始崇尚窑器,自唐之后又出现了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龙泉窑、钧窑、章生窑、乌泥窑、宣德窑、成化窑等名窑,窑器的品种类别也有很多。崇尚古雅,莫过于用铜器;以窑器而论,则柴窑、汝窑最珍贵,然而世间已然绝迹。官窑、哥窑、宣德窑、定窑的窑器,可谓当今第一珍品,而龙泉窑、钧窑、章生窑、乌泥窑、成化窑等瓶器,其珍贵程度则如排列次序一样。

注 释

〔1〕窑器:指古瓷器。南宋《百宝总珍集》称瓷器做窑:“青瓷。汝窑上脉偏滋润,高丽新窑皆相类。”自南宋始,某类瓷器多称作某窑、某窑器。

明王世贞《觚不觚录》:“窰器当重哥汝,而十五年来忽重宣德,以至永乐 、成化,价亦骤增十倍。大抵吴人滥觞,而徽人导之,俱可怪也。”

明张应文《清秘藏》有《论窑器》,谷泰《博物要览》有《纪论柴汝官哥窑器》。

宋 均窑 故宫博物院

〔2〕厥后:此后,其后。《书经》 '克昌厥后,斯文在兹'

宋 钧窑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

柴 窑

〔3〕柴:柴窑。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据记载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河南郑县(1953年改称郑州)。

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作精美光彩绝伦,是当时诸多窑中最佳的。

清无名氏《南窑笔记》载:“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又记,清人“徐应香收藏一柴窑小盂,色鲜碧,质莹薄,人间罕有

在日本展出的青百合花瓶 疑似失传的柴窑

汝 窑

〔4〕汝:汝窑。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粉青纸搥奉华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汝窑香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故宫博物院

官 窑

〔5〕官:官窑。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官窑,毛公洞第一(今 江苏扬州一带)。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两宋官窑的很多器型是仿商周青铜器,用于皇室祭祀。主要有盘、碗、瓶、壶、炉、尊,还有一些文房用具之类。

南宋-元 官窑型青瓷葫芦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

葫芦形瓶,小圆口微外侈,短圈足。通体施青釉。色粉青带灰,开片细密。足缘露胎呈褐黑色,足内满釉。为南宋官窑类型器。

宋 官窑 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六瓣花口弧壁渐收,圈足。整器施官釉,釉色温润柔和,器内外满布细碎开片。圈足露胎一圈涂褐色汁,足内亦施官釉。

哥 窑

〔6〕哥:哥窑。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从时间上讲,这里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有恐非一个瓷窑的作品,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宋 哥窑 灰青葵瓣口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六瓣葵花口,侈口,深弧形壁,外底微凸,矮圈足。全器施釉,唯外底足缘一周未上釉,涂有一层赭黑色薄汁,器内壁釉色偏青,器外壁开片细纹大部呈灰黄色,口沿釉薄处现褐色边,釉面有棕眼,是传世哥窑作品。据《中国陶瓷史》所载,传世哥窑作品,一般认为是南宋以后龙泉窑系窑场作坊,受官窑工艺影响,生产釉面带有细碎开片纹的青瓷作品,也有一说是江西地区窑场所生产。

南宋~元 哥窯 海棠式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四瓣花形口,深直壁,有四足,全器滿施白釉,均有冰裂紋。器足處露出褐色胎骨,器內有支釘痕。全器光素無紋。

元 哥窑 米色鱼耳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仿铜器簋形,又称簋式炉,侈口短颈,鼓腹弧形壁,矮圈足,颈部饰双鱼耳,一耳有旧微伤补。全器厚胎,施米色釉,釉匀而欠润,釉面有棕眼,开片细碎,呈黑纹理间细米色网络,圈足底缘无釉,涂赭褐色汁一周,内、外底心各见有五个支钉痕,现出黑色胎骨。上海元代任氏家族墓葬群中曾出土二件类似的鱼耳炉,其颈间略具弦棱,而器内底心及外底都同样具有支钉痕,簋式鱼耳炉是元、明文士所喜爱的一种造型。

〔7〕定:定窑。 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白釉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红色者为红定珍稀传世极少。

宋-元 定窯 白瓷劃花蓮紋盤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金 定窯 白瓷印花雙鳳牡丹百褶盤

台北故宫博物院

日本国立博物馆定窑紫釉描金花卉碗

北宋 定窑 酱釉描金牡丹纹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河北保定涧磁村 定窑遗址

河北保定涧磁村 定窑遗址 绿定碗

龙泉窑

〔8〕龙泉: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凌,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龙泉窑青釉执壶,元,故宫博物院

执壶直口,口下渐丰,垂腹,圈足微外撇。壶一侧置长流,相对一侧置曲柄。附平顶圆纽盖。口、足边露胎。通体施青釉。

此执壶上瘦下丰,线条流畅,收放适度,造型优美。其釉面匀净,釉色粉青,美若天然古玉。

南宋-元 龍泉窯青瓷雙魚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龍泉窯翠青劃花四季花卉罐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龍泉窯青瓷拱花壯罐 台北故宫博物院

均州窑

〔9〕均州:均窑。 宋代均窑始于唐,兴盛于北宋,地处河南禹县古均台和神 镇一带,宋时称均州,故名“均窑”,亦名“钧窑”或“钧州窑”,但在古代一皇帝名曰“朱翊均”后均州改名为禹州。

均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以钧瓷最为有名。均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主要色为红色和蓝色,其釉为乳浊釉,乳浊釉的好处是可以遮蔽胎色。釉中含铜,所以在高温下呈现出红色。钧窑瓷器的颜色并不是入窑前就已经确定的,而是经过高温后金属离子所呈现的,所以又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其成品色主要为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蓝、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各色错综相间,绚烂多彩,气韵非凡。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釉中有免丝纹与蟹爪纹,华丽而雅致,均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而且钧瓷的瓷釉较厚,厚处有7-8毫米,出窑后由于灼烧和干燥使开片与非开片之间的釉形成与众不同的花纹,早期釉上有显著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故宫博物院 釉变之美

钧窑碗 故宫博物院 釉变之美

章生窑

〔10〕章生:章生窑。 宋代著名瓷窑之一。时宋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章姓兄弟并制窑烧瓷﹐兄窑曰哥窑﹐弟窑曰章龙泉窑﹐简称章窑。

嘉靖至万历年间的高濂在其《遵生八笺》中谈到龙泉窑时,说:“古宋龙泉窑器……有等用白土造器,外涂泑水, 翠浅影露白痕,此较龙泉制度更觉细巧精致,谓之章窑。”清顺治《龙泉县志·古迹》也有相关记载:“生二章青器,章姓生二名,不知何时人,当主琉田窑,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青莹,纯粹如美玉,然今人家亦鲜有者,或一瓶一钵,动博十数金。厥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亦观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世称其兄之器曰哥哥窑,称其弟之器曰生二章云。”土脉细腻、质薄,亦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浅不一。足以铁色,但少纹片,较古龙泉制度更觉细巧精致,至今温、处人犹称为章窑。

龙泉青瓷

乌泥窑

〔11〕乌泥:乌泥窑。 乌泥窑,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有名的品种。

建窑黑釉兔毫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黑釉油滴釉盘 故宫博物院

曜变天目盏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博物馆

鹧鸪斑建盏 现代

宣 窑

〔12〕宣:宣德窑。 宣德(1426—1435)时景德镇官窑。是明代官窑最盛时期。烧制最优秀的是青花、祭红、甜白和霁青。青花器,瓷胎洁白细腻,青花原料用南洋输入的“苏泥勃青”,应用这种青料施于釉内,烧成后色料深入釉里,清晰明丽,具有浑然庄重的艺术效果。祭红,又名霁红、宝石红,因其为祭郊坛用器所创之色,故名;其色如雨后霁色,故又称霁红;据传用西洋红宝石入釉,所以也叫宝石红。瓷器造型多样,镂空器也很多。选料、制样、画器、题款和烧制,无一不精,所以明代瓷器以宣德窑为第一。

明宣德青花瓷胎釉 故宫博物院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 故宫博物院

明宣德青花折枝茶花纹如意耳扁壶 故宫博物院

明 五彩鱼藻纹盖罐

成 窑

〔13〕成:成化窑。 明宪宗成化(公元1465-1487)时的景德镇官窑。成化青花采用国产的平等青,颜色蓝中微泛灰青,没有宣德青花的那种里斑,以色泽柔和,淡雅而著称。这时的彩瓷被推为明代八大时期之冠,淡描五彩精雅绝伦。 主要器形有瓶、杯、罐、洗、碗、盘等。胎质纯洁,白釉如脂,彩色精良,笔法流利,造型秀美,造型玲珑俊秀,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胎质细腻纯净,胎体轻薄,修胎规整厚胎者美如玉,薄胎者玲珑透体在光线透视下,显现肉红色。露胎无釉的底足,呈黄褐色或暗褐色斑点,俗称“糊米底”,为成化窑独创。

明代 德化窑白釉瓷 故宫博物院

明 成化窯 五彩蓮塘鴛鴦盤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 成化窯 青花龍鳳紋大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 成化窯 青花龍鳳紋大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 成化窯 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大盤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 成化窯 青花竹芝三友盤 台北故宫博物院

〔14〕以次见重:依次被珍重,相当于“按珍贵程序排序”。以次,依次,按顺序排列;见重,看重。

雅致生活|瓶花谱(壹)

雅致生活|瓶花谱(贰)

雅致生活|瓶花谱(叁)

雅致生活|瓶花谱(肆)

张谦德《瓶花谱》,图片、文字此刻君整理至百度及网络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