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旅游 随时随地了解龙泉旅游那些事儿 【开栏语】 一千六百余年的龙泉窑,源远流长、璀璨如星,是半部中国陶瓷史的缩影。正是一代代的龙泉陶工们,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开创了属于全人类的非遗保护名录。 如今的龙泉青瓷,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70、80、90后新一代瓷人扛起了重任,在文化基因上讲传承,在技法突破上求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良好局面和氛围。 本公众号推出【青出于蓝】栏目,介绍当前龙泉青瓷优秀的年轻艺人,展现当代龙泉青瓷多元风采。 【本期人物 】廖道康 廖道康,1994年出生于浙江龙泉,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师从同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的徐凌、竺娜亚夫妻。龙泉市首席技师,丽水市新苗人才,丽水市五养技能大师。2014年创办道康青瓷工作室。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展赛并获奖。 初见这位“90后”瓷人时,他正在专注地拉坯,动作非常娴熟。拉坯机上的泥坯在他手上很快就转出初型,“又是一件大件”,同来的友人惊叹道。在龙泉青瓷界,年轻人创办的工作室里,大器型作品总是相对偏少。由于龙泉青瓷泥坯伸缩比例大,大件制作难度大,成品率低,这往往会令以生存为第一目的的年轻艺人望而生畏。 凡事总有例外。廖道康就是其中一个愿意不断尝试大器型作品创作的年轻人。这位来自龙泉宝溪的手作者,出生和成长在瓷土上,家中老一辈人也曾参与过青瓷制作。初中时,他喜欢上了画画,毕业后选择就读职业高中,美术班是他的第一志愿。 然而父母却提出了反对,并“自作主张”地为他填报了青瓷班。即使心里一百个不愿意,“父母之命”对于年少的他来说,依旧是最高指令。还未开学,父母又把他送到瓷厂当学徒。 说来也怪,看着机台上的泥坯,经过几番揉捏拉压,即可变化成各类器型。看着一桶桶“黄泥水”,居然可以“变色”成青瓷,一下子就让廖道康爱上了这门“技术活”。暑假的两个月里,他的内心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有了目标的人,执着起来是可爱的。进了学校,每一门课他都下足功夫。正如他所说的,当时每天不揉泥团就会觉得全身不通透,不拉几个泥坯就会觉着这一天亏待了自己。在常人眼里的艰辛过程,他却乐在其中。 这个做事情踏实、努力的小伙子,也逐渐得到老师和青瓷制作前辈们的认可。毕业后,他进入师父工作室,跟随师父系统学习,技艺突飞猛进。几年后,在征询师傅意见后,他创办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简易工作室。一边继续在师父工作室里学习,一边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断实践摸索。 去年下半年,这位专业出身的年轻艺人,带着精湛的技艺,走进了中国美院,在青瓷非遗传承拓展实训班里深造学习。有时间,他就为100多位学员现场表演展示青瓷大器型拉坯技艺,让学员们大喊过瘾。 求道于行。每个人选择成长的方式都不同,对廖道康来说,通过泥土,以不同形式表达自己是一种合适的方式和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觉得更加欢乐平和。 注:文字转自《处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