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7欧洲16日游之八

 秦兆海 2019-02-21

  2014.7.19威尼斯。早餐后,乘船上岛,参观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府,叹息桥,水晶玻璃加工厂。乘游船游威尼斯小河道。

  离岛午餐后,前往米兰,抵达后参观史佛撒城堡,多莫大教堂,艾曼希长廊,斯卡拉歌剧院。

  威尼斯一度曾握有全欧洲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似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人们建起了威尼斯。

  威尼斯10世纪开始发展,14世纪前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纪为威尼斯全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

  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新航路开通,欧洲商业中心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威尼斯逐渐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从于拿破仑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共和国从此灭亡。1849年反奥地利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圣马尔谷圣殿宗主教座堂,简称圣马可大教堂,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上。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
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圣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威尼斯的荣耀,威尼斯的富足,当然,还有威尼斯的历史和信仰,尽在于此。

  圣马可大教堂几乎有1000年的历史了。它是天主教最富丽和最重要的教堂之一。拥有500多根石柱和4000多平方米的马赛克画。一方面它集合了拜占庭、哥特的风格,另一方面也具有东方风格,向东方文化开放。这就是该圣殿的魅力所在。

  圣马可教堂由于其中埋葬了耶稣门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是圣经《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为护城。
  神,其坐骑是狮子,当威尼斯摆脱拜占庭的控制,成为一个城市共和国后,元老院决定圣马可为城市的新守护神,以代替狄奥多尔,所以威尼斯的城徽是一只巨大的狮子抱着福音书。

  教堂的前身是建于九世纪用来供奉威尼斯的守护者─圣徒圣马可的小教堂,在火灾后重建,于1073年完成主结构,至于教堂的正面五个入口及其华丽的罗马拱门是陆续完成于十七世纪,在入口的拱门上方则是五幅描述圣马可事迹的镶嵌画,分别是「从君士坦堡运回圣马可遗体」、「遗体到达威尼斯」、「最后的审判」、「圣马可的礼赞」、「圣马可运入圣马可教堂」等五个主题,金碧辉煌。
正面中央拱门上方有四匹复制的青铜马,真品收藏在教堂内,是西元前四世纪的青铜作品,由威尼斯人在1204年从君士坦丁堡(当时东罗马帝国称之新罗马,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掠夺而来,虽然曾被拿破仑带回巴黎,但后来又回到了威尼斯。

教堂内部从地板、墙壁到天花板上,都是细致的马赛克镶 画作,主题涵盖了十二使徒的布道、基督受难、基督与先知以及圣人的肖像等,这些画作都覆盖着一层闪闪发亮的金箔,使得整座教堂都笼罩在金色的光芒里,难怪教堂又被称之为黄金教堂。

最值得参观的是教堂中间最后方的黄金祭坛(Pala d'Oro),高1.4公尺、宽3.48公尺,上共有2000多颗的各式宝石如珍珠、祖母绿和紫水晶等;中央的圆顶则是一幅耶稣升天的庞大镶嵌画,是由一群威尼斯非常优秀的工匠在十三世纪所完成的。这座伟大的教堂在1807年之前一直是威尼斯总督的私人礼拜堂。

  从圣马可教堂旁边的的Porta della Carte可进入总督府的一楼中庭,然后由东侧的黄金阶梯可上到二、三楼,有不同的厅室开放游客参观,在每一间厅室里都有非常漂亮的湿壁画。

  藏品中的金色铜马身体与真马同大,神形毕具,惟妙惟肖。教堂又被称之为“金色大教堂”。 今天,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结合得和谐,结合得协调,美不胜收,无与伦比。大教堂有五个圆圆的大屋顶,这是典型的东方拜占庭艺术,但供奉的却是一个西方的圣人。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内外有4000平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瞻仰和欣赏大教堂的人成千上万。

  16世纪中叶,威尼斯对与圣马可大教堂和总督府(Palazzo Ducale)毗邻的地区进行了城市规划管理。应圣索维诺的邀请,佛罗伦萨建筑师雅各布·塔提,清除了街区上杂乱无章的建筑,然后建起了令人惊异的圣佩特罗尼奥规整的建筑群。
  现在,威尼斯的市中心还有圣马可和圣佩特罗尼奥两个广场精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有威尼斯最宏伟的建筑——著名的总督府。它曾经是强盛而富庶的威尼斯共和国的政府办公楼,现在则成了世界上一个最有趣的艺术博物馆。

  圣马可钟楼高98.6米,构造简单,下半部是由砖块构成的巨大柱状建筑,每边长12米,高50米;上方则为拱形钟楼,共放置了5座钟,拱形钟楼的上方是方形建筑,外墙分别由狮子与威尼斯的女性象征(正义女神,la Giustizia)所妆饰。

  圣马可钟楼的造型也受到世界各地广泛的模仿,包括美国西雅图的国王街车站、德国基尔的市政厅、澳大利亚的布里斯本市政厅、南非伊丽莎白港钟楼、美国纽约的大都会人寿保险大楼、丹佛的丹尼尔-费雪塔(Daniels & Fisher Tower)、加州柏克莱加州大学校内的萨瑟钟楼(Sather Tower)及宾州詹斯镇圣本笃钟楼等。
  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的威尼斯人酒店和中国澳门的澳门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内各有一座圣马可钟楼的复制品,分别位于拉斯维加斯大道及金光大道旁。

  总督府(Plazzo Ducale)是共和国时代总督的住宅、办公室及法院的所在地,是当时政治的中枢机构。府邸内有拱廊相连的哥特式回廊,宫殿中栋的2楼黄金梯建于16世纪,曾是总督府的正式入口;2、3楼的各厅房内装饰着威尼斯派绘画,洋溢着豪华与尊贵;4座门厅的顶棚壁画、会客厅的壁画以及排列着历代总督肖像的大会议厅都是游览的重点。顺着参观顺序游览,经过著名的叹息桥(Ponte dei Sospiri),可抵达建于9世纪的威尼斯监狱。

  总督府别被他哥特式的高贵典雅给蒙蔽了:在总督宫那布满粉色方格、饰有花边的外表下,其实蕴含着坚实的力量和顽强的生存意志,这一气势恢宏的建筑作为威尼斯政府所在地,已经有近7个世纪的历史了,历经血雨腥风依旧屹立不倒。
  仅有的一次挫败拜卡萨诺瓦所赐~那个臭名昭著的风流浪子成功逃出了阁楼的监狱。

  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 ,官方标准译名圣马尔谷广场,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圣马可广场是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广场四周的建筑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都有。

  广场入口有两个高高的柱子,一个上面是威尼斯的代表“飞狮”,另一个则是威尼斯最早的守护神圣狄奥多(SanTeodoro),这里是威尼斯城的迎宾入口。

圣马可广场初建于9世纪,当时只是圣马可大教堂前的一座小广场。马可是圣经中《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将他奉为守护神。相传828年两个威尼斯商人从埃及亚历山大将耶稣圣徒马可的遗骨偷运到威尼斯,并在同一年为圣马可兴建教堂,教堂内有圣马可的陵墓,大教堂以圣马可的名字命名,大教堂前的广场也因此得名“圣马可广场”。
  1177年为了教宗亚历山大三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会面才将圣马可广场扩建成如今的规模。
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赞叹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客厅”和“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并下令把广场边的行政官邸大楼改成了他自己的行宫,还建造了连接两栋大楼的翼楼作为他的舞厅,命名为“拿破仑翼大楼”。

圣马可区是威尼斯的政治与司法神经中枢,自共和国早期起,即为威尼斯生活的核心。
  最能展现共和国太平景象的地方,莫过于圣马可广场,它是特别为威尼斯总督府和教堂塑造景观而建。拿破仑形容广场为“欧洲最美的客厅”,只有它配称为“广场”(piazza),其它就只是“场”(campo) 而已。圣马可区拥有最多高级旅馆、餐厅和商店,并有数座宏伟教堂和许多府邸,以及3座剧院,包括著名的火鸟歌剧院(Fenice)。

圣马可广场东侧是圣马可大教堂和四角形钟楼,西侧是总督府和圣马可图书馆,广场有数以万计的鸽子及演奏乐队,时不时还有戴着奇异面具的小丑经过。圣马可广场的南侧有一座附属的小广场,小广场南临威尼斯大运河敞口的泻湖,河边有两根威尼斯著名的白色石柱,一根柱子上雕刻的是威尼斯的守护神圣狄奥多,另一根柱子上雕刻有威尼斯另一位守护神圣马可的飞狮,这两根石柱是威尼斯官方城门,威尼斯的贵宾都从石柱中间进入城市。这里也曾经是威尼斯执行死刑的地方。

  参观完大教堂,去威尼斯著名的玻璃工厂参观、购买。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在世界享有美誉。现场威尼斯玻璃巨匠展示玻璃加工工艺。

  船行大运河,不可错过的是大运河靓丽的人文风景,威尼斯大街小巷的风光十分特殊。

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还要狭窄,两条船 不能并开,只能单行。街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层大多为居民的船库。连接街道两岸的是各种各样的石桥或木桥。它们高高地横跨街心,一点也不妨碍行船。

  威尼斯到目前为止有401座桥,这些桥的造型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有的如游龙,有的似飞虹,有的庄重,有的小巧。其中最著名的是利亚德桥,造型为单孔拱桥,用大理石砌成,建于1592年前后。它曾出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文学巨著《威尼斯商人》记述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 故事,几个世纪以来,《威尼斯商人》不断被后人搬上电影、电视,以话剧、歌剧等形式流传于世。

  以火车站为通往市中心的利亚德桥(Rialto又名里亚尔托桥),又名商业桥,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大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桥上中部建有厅阁,横跨在大运河上。
  坐落于威尼斯市中心的里亚托桥,连接着威尼斯火车站和罗马广场,是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里亚托桥建于1180年,原先是一座木桥,后来改为吊桥,在1444年的一次庆典中,因不堪重负,大桥折断。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样一座现代的钢结构大桥赫然出现在古老的大运河上,也在威尼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说这样会破坏城市的古老风貌,也有人说,这样的桥劳民伤财,不见得实用。据报道,新里亚托桥工程共耗资1千360万美元,桥面为大理石路面,而栏杆将全部是玻璃结构。

  连结着总督府和旁边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叹息桥,叹息桥是威尼斯的必访景点之一。叹息桥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叹息桥是一座拱廊桥,架设在总督宫和监狱之间的小河上,享有盛誉。它建于1600年(另一资料:1603年)。因死囚被押赴刑场时经过这里,常常会发出叹息声而得名。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重罪犯被带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别人世,过去临刑死囚走向刑场时必须经过这座密不透气的桥,死囚们只能透过小窗看看蓝天,想到家人在桥下的船上等候诀别,百感交集涌上心头,不由自主地发出叹息之声——再向前走便要告别世间的一切了。

  贡多拉有十分悠久的历史,11世纪是贡多拉最盛行的时期,当时的数量超过了一万只,但如今的威尼斯仅剩下了几百只贡多拉。虽然数目仅是18世纪的二十分之一,但让人高兴的是,像圣特洛瓦索这样的小船厂仍旧在制造并修理这种小船,使这种古老的威尼斯传统得以流传。

  “贡多拉”船身狭长,首尾翘起,最适宜在狭窄的水巷中行驶。艄公身着黑白相间的传统服装,头戴有红色帽箍的草帽,他们用单桨划船,操作非常熟练。“贡多拉”制作严格而又讲究:长为10.75米、宽为1.75米,以栎木板为材料,用黑漆涂抹七遍始成。坐满六人,加船夫一人。乘着“贡多拉”,在古老的手风琴和其他乐器的悠扬音乐声中穿行于古色古香的古老的水城中,欣赏“街道”两旁古老的建筑,古时候威尼斯日常生活的情景依稀在脑海浮现。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如果再去广场享受一次绝对正宗的意大利快餐,来份意大利面条或者来一份比萨饼和意大利啤酒,那种惬意、浪漫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会令你更加陶醉!

  威尼斯市内的水道及著名的小船“贡多拉”威尼斯的水道举世知名。潟湖上的118座群岛约由150条水道交织而成。构成威尼斯的岛屿约拥有400座桥梁。在古老的城市中心,运河取代了公路的功能,所以主要的交通模式是步行与水上交通。19世纪设立火车站,铁路长堤把威尼斯主岛西北部与意大利半岛连接起来。20世纪,又加建公路长堤和泊车场。威尼斯主岛西北部因而成为铁路和道路的入口处。

米兰,古罗马时期被称为米迪欧兰尼恩(Mediolanium),意大利第二大城市。米兰省的省会和伦巴第大区的首府,位于伦巴第平原上。
米兰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世界八大都会区之一,意大利最发达的城市和欧洲四大经济中心(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德国柏林,意大利米兰)之一,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和时尚界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歌剧圣地,世界艺术之都。

  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称“杜莫主教堂”、多魔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米兰市,是米兰的主座教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规模居世界第二。于公元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965年完工,历时五个世纪。不仅是米兰的象征,也是米兰市的中心。拿破仑曾于1805年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

教堂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Baroque)风格,从上而下满饰雕塑,极尽繁复精美,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米兰大教堂在装饰及设计方面,显得相当细腻,极富艺术色彩,整个教堂本身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品。
雕刻和尖塔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米兰大教堂可以说是把这个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这些都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外部特征。教堂内外墙等处均点缀着圣人、圣女雕像,共有6000多座,仅教堂外就有3159尊之多。教堂顶耸立着135个尖塔,每个尖塔上都有精致的人物雕刻。

对于旅游者,最不能错过的地方是教堂的顶层,教堂有6座石梯和两个电梯通往屋顶,顶上纵横交错着33座石桥,连接堂顶各个部分,登上堂顶可鸟瞰全市风光,在晴朗的日子里,还可以看到远处绵延到马特峰的阿尔卑斯山脉风光。
  游客可以经过920级阶梯徒步登顶,也可以选择乘坐电梯登顶。
  教堂顶部建有135座哥特式大理石尖塔,每一塔顶立有塑像,另有150个水道,410个大理石支架,上面均装饰有浮雕。尖塔之林直立挺拔,给人以飞腾升华、超越尘世之感。

米兰大教堂的大厅有着显著的哥特式风格建筑的特点:中厅较长而宽度较窄,长约130米,宽约59米,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导向祭坛的强烈动势。 中厅高度很高,顶部最高处距地面45米。宏伟的大厅被四排柱子分开,大厅圣坛周围支撑中央塔楼的四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径达到10米,由大块花岗岩砌叠而成,外包大理石。12根较小圆柱,柱子加上柱头总高约26米,直径3.5米。这些柱子共同支撑着重达1.4万吨重的拱形屋顶,柱与柱之间有金属杆件拉结,形成5道走廊。两侧束柱柱头弱化消退,垂直线控制室内划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顶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长出来的挺拔枝杆,形成很强的向上升腾的动势。两个动势体现对神的崇敬和对天国向往的暗示。
教堂的地下有砖砌的深度为4-8米的空间。这儿能看见是大教堂基础的圣特库拉教堂的遗址。此外,在正面深处入口开始是地下的宝物库,从正中间靠里右手的入口可以去往屋顶。

教堂内部也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厅内全靠两边的侧窗采光,窗细而长,上嵌彩色玻璃,光线幽暗而神秘。两柱之间的彩色玻璃大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显著装饰特色之一。米兰大教堂的玻璃窗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高约20米,共有24扇,主要以耶稣故事作为主题,正中的太阳光彩图案寓意正义和仁爱,这些彩色玻璃造于500多年前,至今仍光彩夺目。当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入教堂时,霎时,让人明白宗教的美原来可以这样宣示。教堂东端的三个环形花格窗,宽约8.5米,高约21米,是意大利花格窗中的精品。

堂内还藏有许多艺术珍品和米兰名人的陵墓。 一直以来一些闻名的神父,选择了安葬在大教堂之下,所以米兰大教堂可以堪称神圣的圣殿。教堂大厅供奉着十五世纪时米兰大主教的遗体,头部是白银筑就,躯体是主教真身。
中央祭坛
祭坛是哥特式建筑的装饰重点。殿内的大祭坛是佩莱格里尼于1581年设计的,四周设5尺高栏,正中圣体龛外有8根镀金铜柱,支撑着一个凯旋基督铜像的顶盖,将他罩于其中。其下由四个小天使抬着。
祭台后共有4座大型风琴造于1542年,1939年扩充,成为一个有180个调音器、1.3万个音管的大风琴,声音柔扬悦耳,雄浑有力。
传说屋顶藏有一枚钉死耶稣的钉子,教徒们为纪念耶稣,每年要取下钉子朝拜三天。当时著名科学家和画家达·芬奇为取送这枚钉子而发明了升降机。

  米兰大教堂虽经多人之手,但始终保持了“装饰性哥特式”的风格。教堂建成后,内部又陆续增建了不少附属物,直到19世纪末才最后定型。不久,维修工程也开始进行,1935年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二战后对1943年遭受轰炸的损毁处进行了修建,此后又更换了地板,维修了堂内的12根大型直柱。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后完工。

  米兰大广场(Duomo's square),由米兰的第一位公爵(GaleazzoViscontiⅢ)于1386年开始兴建,整个教堂都是以哥特式的建筑方法来兴建,中央是意大利王国第一个国王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的骑马铜像。广场右侧黄色建筑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王宫,1778年建成,现已辟为当代艺术博物馆。

  教堂前是著名的大教堂广场,这是米兰市的中心,是举行政治、宗教等大型活动的地方。中央是意大利王国第一个国王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的骑马铜像,由埃尔科莱·罗萨于1896年雕成,描绘他在圣马尔蒂诺战役中骑马激励士兵冲锋的场景。雕像四周有无数的鸽子在悠闲踱步,任人喂食、观赏。以大教堂为中心,有3条环形道路,其间还有不少道路连结。

  意大利的民主人士为民主在斗争。

沿着丹提路直走到底,映入我们眼前的就是史佛萨城堡。该城堡先后属于十三世纪末的米兰望族——维斯康提、史佛撒家族。如今这座城堡内有多个博物馆以及美术馆,著名的米开朗基罗在去世前数日创作的伦达尼圣母哀痛耶稣雕像就收藏在此。

  米兰大教堂广场左侧有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长廊,建于1865 -1877年。长廊呈十字形,长196米,宽105米,高47米廊顶呈拱圆形,顶上装有彩色玻璃棚,是米兰的商业中心之一。地面是用大理石铺成的马赛克图案。巨大的拱形建筑富丽堂皇,长廊内有装璜考究的金银首饰、时装、礼品店、餐馆,咖啡厅和书店。这里是米兰市民的休闲中心,到处是休息的市民及观光客,常年很热闹。比较特别的是中心圆顶下地面上黄道带的金牛座图案,据说是站上去转个圈能带来好运。路人热心地为我们示范,但也说不上缘由。无论如何,凑这个热闹的人想必很不少,以致金牛身体某个部位被磨出一个锥形的深坑。

  米兰艾玛努埃尔二世长廊的入口。

  米兰艾玛努埃尔二世长廊的内景。

  地面是用大理石铺成的马赛克图案。巨大的拱形建筑富丽堂皇,长廊内有很多国际知名的服装专卖店,有装璜考究的金银首饰、礼品店、餐馆,咖啡厅和书店。这里是米兰市民的休闲中心,常年地拥挤着休息的市民及观光客。

  这里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是在中心圆顶下地面上黄道带的金牛座图案,据说是站上去转个圈能带来好运。凑这个热闹的人不少,日久天长金牛的生殖器处被鞋底磨出一个深凹。

  米兰艾玛努埃尔二世长廊的屋面及檐下的图案。

  艾玛努埃尔二世长廊里商店的橱窗,这些店里的商品,价格令人咋舌,只能看看欣赏,就像看博物馆的展窗一样。

  米兰艾玛努埃尔二世长廊里的警察,需要特别派警察的地方,它的治安总是不太好的。

穿过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长廊来到的斯卡拉广场(Piazza della Scala),世界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Teatro alla Scala)就在广场上。它是声乐家们梦寐以求的表演舞台,能在这里登台表演,意味着得到世界歌剧界的认可。在斯卡拉歌剧院可以欣赏到世界最著名的歌剧,剧院公演的第一天是每年米兰的守护圣人、圣安布洛乔的节日—12月7日。一直到5月底,从标准的作品到现代的作品节目很广泛。夏天则举办音乐会或者上演芭蕾。斯卡拉歌剧院隔壁有博物馆。

斯卡拉歌剧院(意大利语原名Teatro alla Scala 或 La Scala)位于意大利米兰,是世界最著名的一所歌剧院。歌剧院于1778年8月3日正式启用,当时名为Nuovo Regio Ducal Teatro alla Scala,首日上演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歌剧《重建欧洲》(L'Europa Riconosciuta)。在世界艺术史上,很少有一座剧院像意大利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那样,被看成是完美的化身、建筑的典范。
它不仅是一座华美的大歌剧院,同时也是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歌剧的象征,甚至还是意大利音乐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剧院遭到轰炸破坏,整个演出大厅片瓦无存。战后,意大利政府拨出巨资,以当时最高的标准重建,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剧院之一 。被誉为“歌剧之麦加”而其最著名之处便在于它顶部的“钻石”。

  斯卡拉歌剧院是原址重建的第二座歌剧院,首座歌剧院Teatro Ducale于1776年2月25日在一个狂欢会后发生的一场火警中焚毁。90名于旧剧院内拥有私人包厢的米兰富翁写信给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要求重建一座新剧院,及一座临时剧院供新剧院未竣工前使用。
新古典建筑师皮尔马里尼 (Giuseppe Piermarini)所构思的初步设计被当时的奥地利总督费尔米安伯爵 (Count Firmian)拒绝。重新构思的第二个设计于1776年被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 (Maria Theresa)接纳。剧院设有超过3,000个座位及一个会堂,观众厅呈马蹄形,有6排的包厢。幕前阔26米,高27米,舞台则高20米。

  新剧院的位置原本是圣玛利亚斯卡拉教堂 (Santa Maria alla Scala)的所在地,圣玛利亚斯卡拉教堂后来被改作俗用及拆除,原址兴建的新剧院因而得名斯卡拉歌剧院。

  在广场上有一座列奥尔德·达·芬奇的雕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