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海第一人”——李海涛,魂归大海

 楚北一叶 2019-02-21


   
   
   
    中国海洋报
   
   

   
    2019-02-20 14:14


 

他生于黄海之畔青岛,与海军创始人的女儿结为伉俪,他是中国画海洋绘画开拓者、重要奠基人……他名字中的“海涛”二字,注定了他的一生与海洋结缘。他用双脚丈量了中国的海岸线,他用画笔描绘了祖国壮美海疆……他就是“中国画第一人”李海涛。

“中国画海第一人”——李海涛,魂归大海

他从海上来,又到海中去。2月15日,李海涛因病在三亚301医院辞世,魂归大海。

恋海·海之子情定大海

李海涛,1932年生,祖籍山东青岛。北京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高级创作班导师、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李海涛称他是“海之子”,自幼就对海洋有着天然的亲近和深厚的感情。小时候和表兄弟们一起玩耍,他们会给他讲哪吒闹海这类神话故事。这些都为李海涛后来画海奠定了感情基础。

李海涛与海的情缘不仅于此。与他相守一生的爱人——肖凯是李海涛艺术创作最坚定的支持者。她是新中国海军创始人、大将肖劲光的女儿,海洋对她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承载着父亲一生的奋斗。

“中国画海第一人”——李海涛,魂归大海

肖劲光爱海,这种爱如同他在部队中提出的“爱舰、爱岛、爱海洋”口号一样,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肖劲光一直对李海涛的海洋创作给予了深切关注。他认为,海洋绘画创作有助于唤起国人薄弱的海洋疆土意识。李海涛和肖凯夫妇就是肖劲光“爱海、护海”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有人说,喜欢大海的人心胸都很开阔,李海涛也是这样一个人。他生活淡泊,在他的画室里,珊瑚、贝壳和海螺是为数不多的装饰品,零零散散的石头也是他从海边拣回来的。而最珍贵的东西,要数他花费几十年时间在海边画出来的海洋画。

画海·万里海疆入画来

李海涛早期以画山水、人物为主,曾得过不少奖。上世纪70年代,李海涛到三亚采访,一眼望不到头祖母绿色的大海让他着迷,因此产生了要创作海洋画,把大海雄浑、妩媚、波澜壮阔的画面展示给世人的念头。从此,李海涛开始深入探索海洋画的创作规律和表现技巧,全身心地投入海洋画创作,并萌发了画遍祖国海疆的想法。

随后,李海涛将中国海洋绘画作为主攻方向,从山水画转入海洋绘画科目的研究创作,以他几十余年的中国画深厚功底,创造性地形成一套完整的画海技法,填补了中国美术史国画画海的空白。他将自然界中的光、影、色大胆地运用到作品中,尤其是他总结了海洋画的基本特点,即“视觉海”“听觉海”“味觉海”的“三觉”,成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语言。他的大海既气魄雄浑、豪情万丈;又意境幽远、清心悦目,充分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和沉稳老练的中国画功底。

“中国画海第一人”——李海涛,魂归大海

《涛声震山河》

他的艺术成就,凝聚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件表现海疆全貌的作品——《海疆万里图》。1985年,在肖劲光的鼓励下,李海涛从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起步,沿海疆南行,以写生为主、拍照为辅的方式进行创作素材搜集。经过整整5年,在次子李冬的陪伴下,李海涛行走了3.1万公里,创造了中国当代美术史单幅作品创作周期最长、深入生活时间最长、行程最长的3项纪录。1990年12月,李海涛终于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海疆万里图》全卷从东北到海南,中国海岸线上的每一处自然风貌和每一地的风土人情都形象地呈现在画作中,并在艺术处理上跨越了时空,把春、夏、秋、冬、雾、雪、风逐步演变画在一幅画中。这幅51米的长卷,从各种地域渔船、民居、劳作工具的变化,不难看出他对生活观察与体悟之深。画卷中浓缩的是中国的海疆,凝聚的是李海涛一家炽热的海洋情怀。唯一让他遗憾的是,一直关心这幅作品的岳父肖劲光老人,最终没有看到作品完成。

“中国画海第一人”——李海涛,魂归大海

《 云海苍茫万里情》

自1991年至200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专门为李海涛举办了5次海洋绘画专题个人画展。李海涛的海洋画作品多次以国礼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政府和联合国,李海涛也为钓鱼台国宾馆重要公共空间和人民大会堂海南厅创作巨幅作品。

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评价李海涛:“海很难画,而你画得很好,很有新意,还很有意境。”著名美术评论家和史论家潘洁兹先生曾在《北京晚报》撰文评论李海涛:“翻遍历史,却找不到一个是画海洋的画家;有之,自现代的李海涛先生始。海涛是我国千古画海洋的第一人,海洋观念滞后的我国山水画家,由李海涛开了个好头。”“李海涛是海洋画新领域的开拓者,填补了画史的重大空白……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到今天我们才从李海涛的画中找到‘意溢于海’”。著名美术评论家、理论家梅墨生先生评论道:“从整个画史上看,李先生的海画也是十分突出的,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和创造性的价值。”

画海,李海涛一画就坚持了40年。2017年,他完成新作长卷《海上新丝绸之路·共同富裕图》,描绘了21个国家,串联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现实。

谈海·海洋画出路在于民族化

在漫长的中国绘画史中,山水、人物、花鸟都已发展至登峰造极之地,而山水画中的海洋绘画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便是有着30多年画人物、山水基础的李海涛,也是“通过生活实践不断地摸索总结,艰难地发展到今天”。画海难,如何将海洋画发扬光大更难。

创作之余,李海涛与夫人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以推动中国海洋绘画为目的创作研究机构——中国海洋画研究院。2016年,该院还设立了台湾分院。在他的影响和推动下,不少美术工作者对海洋绘画有了新的认知,投身到海洋画研究创作中来,由此也逐渐显露出中国水墨绘画为特质的“海洋画派”面貌。

几十年画海,李海涛对海洋画创作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在《谈海·海谈》一文中说,画海首先要爱海,只有具备爱海激情的画家,才有可能创作出使观众也感到激情的海洋画作品。

“中国画海第一人”——李海涛,魂归大海

他认为,中国海洋画是应该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他的艺术座右铭是“不似他人,不像自己”,即对他人优点可以研究、借鉴、发展,但不可照搬尾随;对自己要敢于否定,追求更高阶段的变化创新。“很多艺术家一生都在学他人,创新就无从谈起。有些画家也具有自己的风格,但否定自己再前进则达不到,结果数十年不变,这也是可悲的。”

李海涛说,中国海洋画只有走民族化道路才有出路。所谓民族化,一为内容、二为形式。内容需要艺术家到生活中去发掘,如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特点、风俗特点、渔业特点等民族性强的题材进行提炼和艺术加工创造,再用自己的手法与情感表现出来,使人感到很浓的“中国味”,只有民族性强的作品才具有世界性。

每年,李海涛都要到多次到海边采风、收集素材,可他最喜欢的还是三亚的海。40年多前,他被三亚的海征服,从此开启画海之路;40多年后,他不顾重病缠身,执意再前往三亚采风,终魂归他挚爱一生、画了半辈子的大海。

临终前,李海涛嘱咐继承他衣钵的儿子李冬,希望他秉承“不似他人,不像自己”这个座右铭,“师古人,师自然”,传承并创新中国海洋画。

“中国画海第一人”——李海涛,魂归大海

他生前还期望,世人像爱海一样来爱护这一新生艺术的发展。“艺术之海也如大海本身一样深远无边,给画家很大的取之不尽的表现追求空间。我相信,中国海洋画一定会在今天普遍关心海洋文化发展中得到新的推动力!”

(中国海洋报记者 崔鲸涛;编辑:郑雅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