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步成诗”故事反映了古代政坛继位争斗的激烈与残酷

 百科知识博览 2019-02-21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三十三

艺术本来应该是远离政治斗争的,诗是很纯洁的艺术,本来也应该是与政坛角逐不搭边的,好诗一般都是超越政治权利的,杰出的诗人也经常是远离政治漩涡的,但是,在现实的历史中,却有一些杰出诗人,很难脱离政治,尽管他们觉得写诗比搞政治快乐,他们不想纠缠于政治,但是,他们却没有能摆脱政治烦事的纠缠。

比如,曹魏时的大诗人曹植,就没有能摆脱政治对他的影响,曹植生长在显赫的政治家族里,他的父亲曹操是魏王,是没有皇帝名号却掌握着帝王权力的政坛枭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权显赫;他的哥哥是曹丕,是赤裸裸的政治野心家,凶残狡黠,在这样的家族环境里,曹植从小就成长在政治气氛里,虽然曹植也有政治理想,但他却缺少政治家的心性,反而很有文学气质,曹植喜欢结交诗人、文学家,而不太喜欢与政坛上狡猾的政客们为伍,他在骨子里就是深情的大诗人。说来也奇怪,在这个政治家庭里,作为父亲的大政治家曹操,似乎更喜欢曹植这个富有文学气质的三儿子,而对于更兴趣于在政局中钻营的曹丕,却似乎并没有那么喜欢,于是,诗人曹植便面临着严峻的局势,他正与他的权谋家哥哥曹丕争夺王位继承权。一个富有艺术气质的文学家与一个政治权谋家在政坛上较量,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曹植败在曹丕手里,曹植在写诗方面是顶级高手,而在政治较量方面却是个弱者,而曹丕虽也是文学的行家,但更是政治权谋方面的高手,曹丕败得说不出不服的理由。

“七步成诗”故事反映了古代政坛继位争斗的激烈与残酷

曹植画像

建安时期,是“文的自觉”的年代,政治家族里走出了三位杰出的文学大师。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曹植的父亲曹操写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绝妙好诗,曹植的哥哥曹丕写过划时代的文学理论著作《典论论文》,而曹植自己是大诗人,他的诗是建安时期诗歌的代表,比如他的《美女篇》就是很美的诗: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这首诗描写一个容貌俊俏的年轻姑娘,于路边桑树林里采桑,洁白手腕,金色手镯,头插金钗,青色纱裙飘在风中,美丽非凡。姑娘采桑时吹着口哨,仿佛溢出兰花芳香,路边行人为之倾倒,纷纷驻足观看。谁都喜欢这美丽姑娘,而美丽姑娘却只喜欢贤德的人,但贤德的人很难遇到,姑娘只能于闺中哀叹。这犹如《陌上桑》,比喻的是,志向远大但要实现很难很难。

曹植的诗才令人赞叹,据说,南朝宋时的文学大师谢灵运曾说:天下文才有一石,而曹子建才高无双,独占八斗,而谢灵运自己仅占一斗,天下其他的人仅共分一斗。谢灵运是个很自傲的诗人,但他却对曹植十分佩服,颂扬曹植“才高八斗”。

曹植写诗写得极好,但在争夺王位继承权时,却输给了文学评论写得很好的哥哥曹丕,曹植写诗是第一喜欢做的事,而曹丕写论文只是业余爱好,他执着于干的事就是争夺王权,曹丕成功了,曹植失败了。众所周知,在古代政治局势中,专制王权的争夺是十分激烈的,在王朝政治权利场里,角逐失败者是很惨烈的,即便是亲父子、亲叔侄或亲兄弟关系,失败的一方,也经常被逼得死无葬身之地。在曹氏的王位继承权的争夺中,权谋家曹丕胜利了,诗人曹植惨败了。曹丕这位当哥哥很有才,他登基之后,对失败的弟弟的惩罚非常特别,他知道曹植的诗才远远在他之上,所以,他偏偏要他弟弟拿出最强的本事来展示,他逼着曹植赌诗才,赌性命,这就是历史上名闻遐迩的“七步成诗”故事。

“七步成诗”故事反映了古代政坛继位争斗的激烈与残酷

煮豆燃豆箕

关于这个“七步成诗”的故事,《世说新语·文学》是这样记载的: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这是多么特别的对失败者的惩罚,这又是多么巧妙的应对,魏文帝曹丕在继承权的争夺上获胜了,顺利登上王位,曹丕这一位在政治权谋方面很老到的新帝王,不想放弃报复的机会,他以胜利者的狂傲,将欣赏失败者受罚时的耻辱当成自己的享受,这位当哥哥的帝王,深知他弟弟写诗的卓越才能,于是,他所采用的惩罚方式就是让他弟弟尽力发挥写诗的才能,他要看看,他的这位亲爱的弟弟到底多有才?他要看看他弟弟到底作诗的反应有多敏捷?他想看他的最擅长写诗弟弟的在写诗时大出丑。所以,曹丕十分苛刻地下旨,让曹植在走完起七步写出一首诗,不然,当哥哥的就要对当弟弟的处以极刑。结果,魏文帝失望了,他不仅没有能让曹植上极刑,而且,还感到了十分愧疚。曹植不愧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在曹丕的威逼下,他没有惧怕,没有犹豫,没有讨饶,立即出口成诗,吟出了一首绝妙的诗,不仅诗写得极好,而且,诗所描写的与当时他们兄弟两的关系十分吻合,诗的情境是对于兄逼迫弟哀叹和倾诉,诗与情,情与境,情境与气氛,气氛与意境,皆十分贴切。

曹植吟出的这一首诗,简直是太绝了,平平淡淡地说着平常的事,以应对着极为紧张的气氛和难堪的情景,述说的是再自然不过的道理,但所隐涵的却是极为深刻的讽刺,是对王权继位争夺战中兄弟之间你死我活斗争局势的控诉。一首平平淡淡、自自然然的诗,含义却十分尖锐,震撼。“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读者仿佛听到曹植在哀叹:“同是魏王曹操的亲生儿子,哥哥登上王位了,弟弟已不想与你争权了,你既然已获全胜,大权在握,本该兄弟情深,何必把弟弟逼上绝路,人间亲兄弟,岂能如豆萁与豆,相煎太急?”作为新帝王的弟弟,曹植以其绝妙的诗,让大权在握的哥哥听了心有所悟,此情此景,或许是曹丕的文学情感、兄弟深情被唤醒了,他对自己惩罚弟弟的举动感到惭愧和愧疚。看来,伟大诗人的绝妙好诗,其力量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弟弟以其魅力非凡的诗,征服了杀气腾腾的帝王哥哥,留下了千古传诵的故事。

曹植的《七步诗》流传下来的有不同的版本,上述引用的《世说新语》里的《七步诗》是六句,与通常流传的不太一样,《太平广记》卷一七三引《世说新语》里《七步诗》的文本也是六句,仅个别字句略有异同。通常,《七步诗》的流行版本是四句,《文选》卷六十任彦昇(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的“陈思见称于七步”句下有李善注,引《世说新语》云:

“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诗曰:‘萁在灶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处所引文字简略,是李善所见之《世说》即已如此,或是引时有所删节,尚不可知。由六句变为四句,很像唐人五绝。古书注释引文常不严格照原文引录,为简明常有所省略,而为使引文通妥流畅,相应改易几字也是有的。

比较而言,与六句原诗相比,李善注所录的四句保留了原诗的主要内容,而将诗的前两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删掉了。删掉这两句,诗的妙喻仍在,其主要意味也未变:拿豆秸草作燃料来煮豆子,本是同根生的东西如此相煎甚急。诗说得很通俗,但蕴含的意思很深刻:至亲兄弟,相煎也太急了!这令人不胜感慨。

此后还有更流行的文本,李善注所引版本首句被改为“煮豆燃豆萁”(参看《诗纪》卷十四引“一作”本)。如此一来,诗的开头就把豆和萁一道提出,更为自然地引向下一句,比一开始就突如其来地说“萁在灶下燃”更妥切顺当。这一巧妙的修改到底是谁做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但一定是诗中行家所为。

从原作六句诗来看,是古朴自然的,诗的内容写的是燃豆萁煮豆子,那么,煮豆子何用?诗的前两句作说明:“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说的是常识,恰当自然。《齐民要术》卷八《作豉》讲豆羹、豆鼓的制作,也是这样说的。在魏晋时代,豆豉是“时尚美食”,该是常见的食物,曹植写诗时细说,也是很合理的。之后,或许唐人或唐之后的阅读者看了,觉得“豆豉”已不再时尚,是熟见之物,不用累赘多说了,便删去“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两句,使之符合唐绝句的风格,诗更凝炼更含蓄了,这也是情理中的事。其实,当时曹植多写两句反而是有风险的,时间超过了是会被砍头,还好他才华横溢,思如涌泉,把诗说得更明白点有助于表达真意。

“七步成诗”的故事广为流传,而这一首《七步诗》是不是曹植写的,却是仍有争议的,从古至今,皆有学者怀疑,此诗非曹植所作,理由是,在多种古本曹植诗文集中,皆见不到《七步诗》。而反对这一看法的人认为,古本曹植诗文集中不见《七步诗》不能证明曹植没有写过这首诗,也许当时编诗集的人并没有将诗收进去。据考证,最早为曹植编定集子的人是奉曹植的侄儿魏明帝曹叡的旨意编的。景初(公元237—239年)中明帝诏曰:“陈思王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以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中外。”《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显然,所编集子收录不全。曹植自己选编时说“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也是不全的,所以,不能证明《七步诗》非曹植所作。

而《七步诗》在钦定本中被删去不录也是有可能的,这首诗讽刺的是魏明帝曹叡的父亲曹丕,曹植写此诗是遭忌讳的。作为曹丕的儿子和继承人,曹叡虽同情他的叔父曹植,但他不允许收入讽刺他父亲的诗,这一点也不奇怪。《七步诗》流传很广,应该是曹植所作。刘宋时期,此诗已广为人知,相关故事也已流传开。《世说新语》引用《七步诗》该是可信的。

“七步成诗”故事反映了古代政坛继位争斗的激烈与残酷

曹丕画像

曹植争王位失败,在被威逼的情势下七步成诗,写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深意,非常深刻地写出了古代政坛继位争夺中的激烈和残酷,折射出政治舞台上你死我活的黑暗斗争。同是曹操的亲生儿子,是血缘亲兄弟,曹丕打压迫害乃弟曹植是如此煞费苦心,打击方法如此怪谲,令人震惊。曹丕与曹植两兄弟,争继位的斗争由来已久,曹植颇得曹操的喜爱,曾一度占据继位优势,曹丕当时可能是非常嫉恨的,后来,曹丕继位,报复和防范成了必然要做的事,高层角逐,非常可怕;继位之争,在历史上曾酿成了多少的惨剧?

在古代专制政权的朝堂局势里,激烈夺权之争导致人性的严重异化,而继位之争更是你死我活的惨烈厮杀,政权怪圈里,亲情毫无价值,古代皇室成员中,父子、母子、母女、叔侄、兄弟,甚至姐弟、姐妹等,燃萁煮豆,相煎太急的事经常发生,可谓是史不绝书。李世民杀了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逼父亲退位;武则天杀了亲生的儿子;朱棣攻进了京城,逼得其侄子建文帝不知死活;雍正皇帝亲自处死自己的儿子;慈禧太后软禁了他的亲外甥,并传还毒死了他等等,政坛的生死较量没有人话亲情可言。朝局中,占有权力是第一位的,其他方面毫无价值。历史上有过多少毛孔悚然惨剧,正是反映了古代政坛的无比黑暗,曹植的《七步诗》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政坛继位争斗的激烈与残酷,提示大家关注古代触目惊心的政坛争斗案例,希望未来的社会,能根除惨烈的悲剧。

最后,再引一首曹植的诗《怨歌行》让读者共赏,诗写的是感慨政坛险恶的,曹植思古感叹,悲情感怀: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