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是药神,但我制药救人 | 哈佛医学博士带你走向抗癌医研前沿

 jdycs1234 2019-02-21

信大家的朋友圈应该和主页菌一样,被《我不是药神》刷了。据说电影上映首日票房破亿,主页菌也第一时间买票去看了电影。影片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了,可仍有很多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比如大家只聚焦在主人公从人到“神”的蜕变,却没看见“天价药”诞生的复杂——从药品研发、临床研究、新药注册、到最终批准上市这背后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关注药的同时,也有这么一群真正奋斗在医学研究前线的人:他们正在医学院实验室对疾病追根溯源;他们正努力使FDA批准药物进入临床试验;他们正在国际会议上推动医保政策...医学研究只是治病救人的第一环,这些人虽然不是药神,但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制药救人。

Guest Speaker.

来自哈佛的三士渡导师主讲人

个性化导师

Adrian Chang

这次,主页菌很荣幸请到了就读哈佛的生物医学PhD的Adrian Chang,掀开三士渡暑期「线上讲座」的帷幕,和大家聊一聊医学院申博的那些事。而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番他这一路“打怪升级”步入哈佛医学院的奋斗史吧!

这是一个关乎迷茫、挣扎、选择和沉淀的留学故事,也是一种你我普通学生都会产生共鸣的真实声音。

Story.

追求梦想与自我实现的蜕变

你加入我们实验室可能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叮——”电脑日历上显示:距离申请暑研项目还差3个星期。坐在案前的Adrian轻轻将屏幕合上,忿恨地一拳头砸在桌上,随后痛苦地将头深埋进臂弯中。他刚刚经历了一场莫大的屈辱:被实验室老板勒令卷铺盖走人。

当时的景象历历在目:老板在办公室一边雷厉风行地回着邮件,一边残忍地终止了他的实习;昔日里的同事在他收拾东西时冷脸相对;那个平日里把他当奴隶的postdoc在临走前也还是那副颐指气使的嘴脸。然而最令人气愤的还是自己——他对今早发生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无能为力。

“过去几个月让我觉得,你加入我们实验室可能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当时,老板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倏”地一下刺痛了他的自尊心。整整一上午,Adrian深陷于自我怀疑:半年前弃文从理追求研究癌症的梦想到底值不值得?他是不是真如同那postdoc所嘲讽的那样“天资愚笨,不适合科研”?最重要的是,谁来给他写推荐信,又有谁能证明他的科研实力?

窗外的明尼苏达大雪纷飞,这让Adrian又想起了过去每天清晨顶着零下20度的彻骨寒风辗转两班公车去实验室上班,可现在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拍了拍脸颊,他试图让自己清醒:没时间自怜自哀了,暑研申请截止日期快到了,再不寻找出路就真得失去梦想了!痛定沉思过后,Adrian又一次打开了电脑屏幕,用颤抖的手打出一封邮件,深吸一口气,发给了学校教授。

此时的他绝不会想到,五年后的自己会穿梭在哈佛医学院的校园里,继续从事自己深爱的科研事业。命运的女神正缓缓转动齿轮,为他的人生画上一抹传奇色彩。

试一试攻克癌症的梦想吧!

Adrian本科就读美国明州的Macalaster College,该校的国际研究全美闻名。高中便对政治产生浓厚兴趣的他在大一如愿地选到国际研究课。大学文科课上需要与师生深入探讨阅读。可当时Adrian口语很差,好不容易逮住个发言机会,支支吾吾半分钟,教授一脸懵逼,同学则摇头不解;写paper时,每当他洋洋洒洒写下数千字却换来教授通篇飘红的批注,让Adrian一时苦闷焦虑。

很快,Adrian意识到学政治的局限性,决心怒转专业,追求自己的第二梦——攻克癌症。该想法源于高中时期的虚惊一场:他曾怀疑过自己得了肺癌,于是在网上疯狂搜索能看得懂的相关论文,那段时间他“亲身体会”到了癌症如何摧毁一个人对于生的希望。那场误会一直在他脑中环绕,他知道癌症算是医学界最大难题之一,每年美国有60多万人因病去世,治疗方案也非常有限。经过深思熟虑,Adrian决定投身于癌症科研改变这一现状。

心意已决的Adrian大一暑假开始着手于申请10多个暑外校研项目,但没有经验的他被脆拒了。就在这时,他发现距学校半小时车程的明尼苏达大学有一个癌症中心。宛如在沙漠中发现绿洲,他开始向实验室教授发送邮件。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请求下,他终于获得一位从事乳腺癌研究的教授的回复,加入她的实验室。

我在文献的汪洋里最终找到两个符合这个标准的蛋白。

本以为求学路会顺畅许多,没想到实验室带Adrian的postdoc却把他当苦力使唤,只吩咐他做洗试管插枪头配试剂的琐事。在他哀求下才不情愿地教他实验技巧。而每当他无法消化postdoc匆匆演示的实验,postdoc便向老板告状说他搞不来科研,导师在老板耳旁的煽风点火令他最终被实验室扫地出门。

那次的拒绝意味着Adrian没了证明自身科研实力的推荐信,而暑研申请的截止日期又快到了。别无选择的他只好全力争取希望渺茫的机会。先是找到母校的教授混了个脸熟,他在申请截止日前一周要到了一封推荐信,随后又重写了申请文书。可一封封拒信却不给他喘息的机会,点开邮件的心情从伊始的满怀希望,到笑容逐渐消失,直至最后的麻木。

当Adrian抱着平常心点开第19封邮件回复,却看到了来自MD Aderson癌症中心的祝贺信。他明白这是力挽狂澜的绝佳机会,只要有机会在癌症研究道路上起步,他绝不会轻言放弃。得到了暑研机会的Adrian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他不光要圆满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还要争取到自己的项目!

于是Adrian像着了魔一般用着刚学会没多久的pubmed和google scholar,在文献的汪洋里最终找到两个符合癌症中有重要作用但于生物学机制仍无人问津的蛋白。这一次,他兴奋地敲开老板的门,向她提出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她竟然同意了这个筛选项目。

尽管老板的态度是将信将疑,这不妨碍Adrian对实验十二万分的热情。当时的竞争很激烈,因为有其他两个组同时在做这个课题,但这种压力在他面前反倒成了一种动力。他夜以继日地泡在实验室里,以博士生的高标准要求本科生的自己:身为研究助理的他理论上要工作40个小时,但这个从大二开始着手的项目对他而言相当于他的“孩子”,所以他每周至少工作60-80个小时以确保整体进度。

最终他在两个项目都取得了喜人的发现,并顺理成章地在同一实验室里继续大三的暑研,毕业后做了一年全职研究助理。

你的交流能力已经超过了一位未来科学家的标准。

取得研究成果的Adrian有了新的想法:他想通过学术会议将这些成果展示出来。经过一番搜索后,他发现AACR(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有个针对本科生的比赛。于是他坐着廉价航空的航班,与8人挤在狭小的青旅,到费城参加这个癌症年会。

在讲述成果的过程中,每位参赛者会被两位评委打分。当时有两位评委,第二位评委一脸费解,这让Adrian仿佛回到了政治课上那种交流障碍的氛围里。忽然他定睛一看,发现评委胸牌上映着“policy”二字——原来这位评委不是科学家,很可能是癌症政策领域的政客。

Adrian的脑中闪过了一些学政治科学的片段:高中时政社团的演讲,大学政治课上的随堂辩论,写国际关系essay的头脑风暴...接着他迅速在脑中规划了思路,跳出了课题的科学范畴,反过来强调了做这个课题的初衷,这个科研成果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当Adrian慷慨激昂地讲完自己的发现,随后听到了一句来自评委的评价,那句话的高度令他至生难忘:“虽然我没法判断你的研究水平,但你的交流能力已经超过了一位未来科学家的标准。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加油!”

更令Adrian难以置信的是,他拿到了这个比赛的第一名,不仅收获了一笔可观的奖金,还获得了2016年AACR年会做本科生闭幕演讲的机会。往日令他从政梦碎的演讲能力却在现如今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帮助了他。因祸得福后,Adrian获得了两段有含金量的研究经历和三封强有力的推荐信,给了他冲击顶尖PhD项目的筹码。最终他得到了梦校的垂青,来到哈佛医学院攻读PhD。

Adrian的经历很好地向我们诠释了:纵使没有天赋异禀光环加持,你也能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飞蛾扑火的热情向你的梦想一点点靠近。

Q&A.

品一品部分精彩「线上讲座干货」

为避免止步于鸡汤,主页菌将为你倾情献上充满干货的Q&A环节。在采访中,Adrian提到医学科研经历对他很重要,因为这是救助他人和自我价值的双重实现:

每一天我做的实验都会对未来癌症治疗有贡献。即使实验失败了,也是告诉其他研究者这条路走不通...如果实验成功了,那我离开发新药或新疗法更进了一步...通过做实验,我意识到自己正在往正确的方向走,是在真正改变些什么。

当然,采访只是讲座的冰山一角,更多内容还是要在讲座上跟大家一一揭晓!

💬

简单聊聊自己

Q:麻烦简短谈一谈近期的学业?

👨‍⚕️哈佛医学院博士生一年级,开学升二年级。目前在Broad Institute,一个哈佛和MIT共建的实验室做PhD。实验方向是用大数据来解决一些疾病方面的问题——具体研究如何用现有癌症病人的基因组信息来开发更好的癌症疗法。

Q:读PhD之前有什么研究经历呢?

👨‍⚕️本科在Macalester College读的。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想做癌症研究,然后因为文理学院研究偏基础科学方向,所以我去隔壁的明尼苏达大学做了大概两年半的研究,在休斯顿的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做了两个暑假的研究,毕业之后在那做了一年全职。

Q:做这么多研究,大学是否有较系统的规划?

👨‍⚕️其实刚入学我读的是政治科学,但我同时对医药很感兴趣,以前就知道癌症是很复杂的问题,夺去了很多生命。我想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就想:要不然大学我就去学生物,做相关的研究。差不多从大一下半学期,我就转成生物专业了。

💬

文理or大U

Q:一开始从政治转生物有遇到过困难吗?

👨‍⚕️生物这一块我有基础,高中也参加过生物竞赛,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太大的转变。就课程而言,文理学院转专业非常容易,去上入门课就行了。我上了一节化学和一节生物入门课,感觉进度跟得上就转了。相对的,大U转学院转专业没有这么方便,但在文理学院,只要你上够学校要求的课就能转了。

Q:建议做生物研究的同学申请大U还是文理?

👨‍⚕️大U和文理学院给的东西不太一样。文理学院的优势在于学校小实验室小,研究的东西也简单。因为竞争不激烈,所以如果你想有个做研究的机会不是太难。而大U课开得很全有很多实验室,不论你对哪个细分方向感兴趣,都能找到对应的实验室,但相对的资源竞争很激烈,想做研究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做研究的核心是找到合适的实验室,如果你适宜竞争激烈的环境,去大U能得到最好的资源,如果你比较悠闲,不喜欢竞争,去文理学院至少能收获研究经历。权衡利弊,各有千秋,但如果你目标是top PhD program,那么能去大U就去大U。

💬

研究确信真爱

Q:大一暑假申请研究会不会比较难?

👨‍⚕️非常困难,主要因为国际学生身份。很多项目像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或者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是国家赞助的,所以开放给国际生的项目和位置都很少,大概十个中有两个项目开放这样。另外,大三升大四申请比大二升大三要容易,因为申请材料会相对丰富好看。

Q:一开始在实验室有没有会觉得很难跟上?

👨‍⚕️起初的学习曲线比较陡,第一个实验室前半年到一年可能是最难的。如何接触paper,如何读paper,如何判断它好坏,如何把它的内容运用到实验设计中,我觉得还是挺难的。能否跟上学习进度主要看导师,如果实验室里带你的那个PhD或者postdoc会好好教,这个学习过程会顺利很多;如果TA不管就比较麻烦,所以大家个人经历会不太一样,看运气。

Q:MD Anderson的全职研究给你什么收获?

👨‍⚕️我觉得全职和非全日制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因为平常做后者或暑期研究的时候,尽管有时要设计一些小实验,但我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和压力。因为postdoc或者PhD把实验设计和读文献都做完了,我帮忙就可以了。而且如果平时上课太忙了,也可以在实验室少呆一点时间。

做全职研究,因为我有自己的独立项目,所以算比较幸运吧。我每周和老板见面汇报,自己读文献设计实验,独立完成所有实验流程。我觉得这样的训练非常棒,而且整个过程像是博士生做研究的流程,从一个想法开始,到读文献设计实验、收集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这一年让我有了更接近博士生的学习过程。

Q:你的研究经历有帮你确信生物是真爱吗?

👨‍⚕️做研究让我很开心的一点是:每一天我做的实验都会对未来癌症治疗有贡献。即使实验失败了,也是告诉其他研究者这条路走不通,相当于帮他们省时间,使他们往正确方向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如果我实验成功了,那我离开发新药或者新疗法更近了一步。虽然它可能非常遥远,但通过做实验,我意识到自己正在往正确的方向走,是在真正改变些什么。研究过程中收获的成就感让我感觉自己真的很喜欢生物。

💬

步入PhD申请

Q:为什么决定去读PhD呢?

👨‍⚕️因为MD/PhD的职业道路实在是太长了,首先读8年,然后再是residency、postdoc,可能到35岁才有自己独立的职业,而且会被限制在学术领域,但我可能没那么喜欢临床医学,所以觉得直接读PhD是个更好的选择。

Q:那申请PhD过程中需要准备什么?

👨‍⚕️首先基本材料是好的成绩单、比较好的研究经历和GRE成绩。然后就是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写一些essay,再去面试就可以了,整个流程比较简单。我当时申请是5月份考了GRE,然后6-9月查了下有哪些比较合适的PhD项目。我大概申请了11-12所吧,PhD的申请逻辑考察你是不是个好的研究者,它更注重学术能力而不是性格。

Q:申请材料中你最具竞争力的一块是什么?

👨‍⚕️我认为是研究吧,我相关经历非常丰富,而且全职那一年做了独立项目,因此拿到了比较好的推荐信,所以申请较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推荐信是建立在研究经历的基础上的——主要是让在学术领域已经比较有成就的人来评价你的研究,从侧面反映出你研究水平的高低。

💬

PhDの可能性

Q:你在哈佛医学院做研究压力大吗?

👨‍⚕️这其实是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一开始觉得周围的人一个比一个强,可能我是最弱的。但哈佛官网有个词叫做impostor syndrome,就是大多数哈佛新生入学伊始都觉得自己不属于哈佛,是一个impostor(冒名顶替者)。主要是心理落差:我可能在之前的学校是最好的几个人之一,但在哈佛只是平均水平。这个心理落差需要花一点时间去适应,但几个月后就没太大的问题了。

Q:那你之后会一直做研究吗?

👨‍⚕️现在暂时没想好,但我会接受任何可能性。一般来说我们的项目里PhD一半人会去做postdoc留在学术界,30%-35%的人会去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剩下的人去各行各业的都有,有人去做金融,有人去做专利法,有人去做咨询...

咨询行业这两年很喜欢PhD,甚至比起MBA更偏向PhD。因为咨询非常看重PhD学习过程中收获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管什么专业的PhD,一旦你拥有这样解决问题的技能,他们就很愿意教你商业知识。

Q:你能想象10年后的自己在何处做什么吗?

👨‍⚕️:我的理想是建立自己的公司,做一些新药运用到临床上去,当然这可能是20年后的我了。十年后的我可能在念postdoc学习新技能,可能在大药厂或创业公司工作,也可能在咨询公司学习商业知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会在开发癌症新药的路上稳步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