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专题史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dongchang 2019-02-21

北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台版中国历史地图:北宋疆域图1083年(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点击放大)北宋是面积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无法统治河西走廊及燕云十六州。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今属河南),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匡胤。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七岁的恭帝继位,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率军入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夺取了皇位。赵匡胤即位后,仍定都开封,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经过十馀年的南征北伐,赵匡胤消灭了后周藩镇势力的反抗,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宋太宗赵炅[jiǒng]即位后,招降割据吴越的钱俶[chù],平定北汉。于是自安史之乱以来,二百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基本上结束。北宋疆域东、南临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接壤,西北至今陕西白于山、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与西夏、吐蕃毗邻,西南与越南接界。


北宋共历九帝,前后一百六十八年。这长达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阶段中,可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期(公元960年-公元997年)即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北宋统治者除了致力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外,著重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以确保宋朝统治长治久安。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一是军制改革。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二是行政改革。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採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办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规定地方财政每年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凡属钱币之类,「悉辇送京师」。经过改革,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这对政治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高度中央集权也带来「强榦[干]弱枝」,地方权限太小,军队战斗力削弱等消极后果。


中期(公元998年-公元1099年)即宋真宗至宋哲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北宋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实施两税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新的经济制度,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增加,垦田面积的扩大,铁制工具制作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倍增等等。据统计,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北宋户籍上有523万多户,而到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北宋户数已逾1246万多户。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而至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增至5.2亿多亩。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北宋的造船、矿冶、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在生产规模和技术上都超过了前代。商业市场打破了旧的格局,大小城镇贸易盛况空前,纸币的出现及广泛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时期也是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期。尤其是闻名于世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大发明,开发和应用主要是在这个阶段。然而,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矛盾日益严重的时期。军队数量猛增,官僚机构庞大,土地兼併加剧,使国家财政连年亏空,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对此,宋朝政府也试图进行改革,以扭转危机四伏的局面。北宋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结果,两次改革收效甚微,北宋逐步走向衰落。


后期(公元1100年-公元1127年)即宋徽宗、宋钦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阶段。由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众多的农民倾家荡产无以为生,纷纷起事反抗暴政。其间以方腊、宋江先后领导的起义影响最大。内忧不已,外患又起。北宋长期与辽、夏、金争战不休。与西夏战事刚止,金军又大举南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佔开封。次年二月六日,废宋帝,北宋亡。


(本文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韩志远教授 

本时期条文主要撰稿人: 

韩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王曾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


北宋

专题


陈桥兵变与宋朝的建立

宋初的强榦弱枝

包公执法无私及范仲淹新政

王安石变法与新旧党争

宋江、方腊起事

靖康之祸及北宋的覆亡

北宋工商业发达及东京的繁华

北宋的史学与文学


陈桥兵变与宋朝的建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二级行政区有府、州、军、监。至道三年始定为十五路


 赵匡胤的篡权、立宋是通过「陈桥兵变」实现的。赵匡胤系河北涿郡人,年青时投身于郭威的军中,及郭威建立后周,乃提升其为东西班行首,成了禁卫军军官。后屡随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于显德六年(959年)被任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军。同年,周世宗死了,子恭帝冲龄即位,由符太后临朝,又是一个孤儿寡妇的局面。赵匡胤任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


 这一年冬天,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二州奏契丹与北汉合势入寇,次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受诏将宿卫诸军御之。初三,兵次陈桥驿,军心浮动,将士议立赵匡胤为天子,告之其弟匡义及谋士赵普。初四,天方黎明,匡义、赵普入帐中向胤禀白,众兵把事先淮备的黄袍加诸其身,拜于庭下而三呼万岁,拥其为天子。于是赵匡胤乃引兵返回开封迫恭帝禅位,奉其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因赵匡胤所领的归德军驻在宋州,所以建国号曰宋(即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于开封(即汴凉、东京)。史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据史书记载分析,陈桥兵变乃赵氏一手所导演的篡权戏,实为匡胤同其弟匡义、谋士赵普合谋策划。如边报契丹人等入寇之事大概是假情报,因匡胤一做皇帝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且《辽史》并无是年南寇之记录。此外,京师不久前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应可说明「陈桥兵变」为赵匡胤所发动,「黄袍加身」系事先之预谋。


宋初的强榦弱枝 


宋代官制基本上为两省制,中书、门下合为一省,另以枢密院管军、三司掌财赋。元丰改制前,各级官职均为代表品秩的虚衔,“非奉敕不治本官事”。政务以差遣官为之。元丰改制后,始以本官理政。(维基百科)


北宋强干弱枝与重文抑武政策的关系


 所谓「强榦弱枝」,榦系干的本字,指树木的主干,枝指树木的末枝。中国古代常用「干枝」来譬喻事物,如天干地支之「干支」即由干枝而来。宋初之强榦弱枝,则以榦指中央尤其是皇帝,以枝形容地方,意即加强中央实权、削弱地方势力。


 在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过程中,宋太祖经常冥思苦想如何防止藩镇长期割据局面的再现,如何使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五代以后的第六个短命朝代,于是在北宋建国之初便大力实施「强榦弱枝」政策。其目的及情况可大致表述如下: 

(一) 消除藩镇割据:为扭转地方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之势,太祖大力加强中央的权势,削弱地方的力量。如在州以上置路,各路均设「帅、漕、宪、仓」四官分掌地方之军民、财政、刑法、粮食,直接向中央负责。 

(二) 防止兵变重演:五代十国时,武人专政篡弑、兵将哗变拥立之事迭生,后周太祖郭威如此,宋太祖本人亦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得国。为防止此类事件重演,遂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他又借杯酒言欢之机,晓喻诸将告老辞职,史称「杯酒释兵权」。 

(三) 增加中央收入:唐朝中叶以后,地方擅行收税自肥,造成中央国库空虚。为改变这种反常状态,太祖便将财权统制于中央,在全国十五路设转运使,直接向中央负责。

(四) 维持王朝久安:太祖的「强榦」不仅在加强中央政权,尤其在加强皇权,其总目的是使赵氏天下长治久安、宋朝国祚连绵不绝。为此,他大力削弱宰相(中书令)实权,在其下添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以分其权。另又以枢密使分取中书令的军政权,以三司使分取中书令的财政权。


 赵匡胤的「强榦弱枝」、「重文轻武」政策,虽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权力,使宋朝国祚延长,但却造成两宋的积贫积弱,使财政拮据、地方凋敝、外患深重。终两宋之世,这种局面一直没有大改变。 


包公执法无私及范仲淹新政 


故宫博物院南熏殿藏宋朝包拯像。这幅画像距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是包拯60岁时的画像,应该是最接近真实的包拯形象。


包拯像轴_明_佚名 据介绍,包公的真实身高在1.6米左右,并不算魁梧。正是由于包拯身材不高,宋仁宗上朝时很难看到他,于是便想了个办法,就是将包拯的帽翅两边各加长三寸,并规定百官不得触碰包拯帽翅。这样上朝时百官都尽量站得离他远点,皇帝就很容易看到包拯了。


卡通版包公京剧形象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依照“铁面无私”渐渐有了“定规”,即“相貂”(帽翅加长的宰相帽)、“黑满”(乌黑浓密的飘胸长须)、黑蟒(袍)、厚底(靴)且额头上长着“月牙”,这月牙儿有“上昭日月”的含义,黑脸(铁面)包公一出场,就明显有别于其他人物。(以上包拯介绍出自合肥日报 作者朱震宇)


范仲淹


 自古以来,中国人往往将改善民生的希望,寄托于为政廉洁、执法无私的「清官」身上。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首推宋代的「包青天」。


 包公,名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他是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在任监察御史时,曾建议选将练兵,以防御契丹。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包拯一度知开封府,以廉洁、正直、刚毅无私著称。他办案时,执法严峻,不畏权贵。过去民人告状不得迳至庭下,包公却开正门,使百姓可以在他面前陈曲诉冤。所以权贵为之敛手,人人惮畏。由是名震天下,称为「包青天」。后人透过《包公案》小说及其他文艺手法,令包青天的形象更深入民心,历久不衰。甚至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包青天为题材的电视剧仍一度在华人社会中掀起热潮呢!


 北宋虽有铁面包公,但由于一建国即推行「强榦弱枝」政策,造成积贫积弱局面:对外软弱无能,屡受外敌进侵;对内吏治败坏,冗官冗吏充斥。有识之士深以为忧,遂生改革弊政之议。范仲淹即为其代表人物。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推行了短暂的变法。他任参知政事期间,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倡议推行新政变法。《十事疏》包括下列十项: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其主要目的可归纳为澄清吏治、富国强兵、推行法治等。


 宋仁宗对范仲淹等提出的主张起初颇为赞赏,曾诏令推行,但新政却屡遭保守朝臣及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因此推行不及一年,范仲淹就自请罢参知政事。至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便宣告停止。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依旧。 


王安石变法与新旧党争 


王安石与性格同样执拗的政敌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作用(酷课网发布


 北宋自范仲淹推行新政失败后,积贫积弱的情况依旧,为改变这种局面,另一次改革遂应运而生。这次变法的主持人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是庆历进士。他在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献上《言事书》万馀言,要求革新政治,但未被接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以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副宰相),令其著手进行变法。次年,神宗又以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使其进一步推行新政。王安石变法从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施行,至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逝世之后渐止。新法内容包括下列三方面:(1)「理财」: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2)「整军」: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置将法;(3)「育材」:更定贡举法,太学三舍法。其目的在于富国强兵。


 新政虽切中时弊,亟应行之,然朝中守旧大臣群起而攻之。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在朝廷一片反对声中,王安石曾两度退职。最后一次是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后他一直隐居于江宁,未再被起用。及至神宗死后,新政遂一一被废,王安石的变法乃以失败而告终。


 自神宗熙宁二年实行变法起,围绕著新政,引发了一场新旧党争: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党争前后凡五十馀年,对北宋的政治产生颇大影响。由于新、旧两党更迭执政,新政时行时废,国策摇摆不定,臣民无所适从。党争最初因为政见不同而起,后来变成党同伐异、排除异己的夺权之争,使朝纲不振,政风日坏。到了后期,权奸蔡京当政,打著新政之名,与宦官童贯等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结果朝廷忠良尽去,国事不堪闻问,加速了北宋的覆亡。这种局面,实非王安石所能预料。


 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表明,一切有关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除了分裂割据时期,如商鞅变法,凡在中央集权王朝中叶所推行的,鲜有成功者。前如两汉之际的王莽新政,中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后如清代后期的康梁维新。其因无他,盖吏治败坏、病入膏肓之故也。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王安石与宋神宗


北宋中叶以后,内部方面,政府官员数目持续膨胀: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内外官已达一万多人,仁宗皇祐年间(1049年-1053年)达两万多人,“十倍于国初”,导致冗官、冗费激增。执政大臣多“榻茸常材,斗筲小器”,而“班仅庶僚,非有殊迹,亦被横赐”,保守主义盛行,不得不与豪强地主妥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土地兼并令农民转职军旅,使得军队人数激增。北宋初年给予军、公人员极大优惠和特权,可免除差役和赋税。对外方面,对辽、西夏等国的战争,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军队人数是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使得军事费用增加,“养兵之费,在天下据七八”。将不专兵和军纪不明,使宋军严重缺乏训练,终日“游戏于廛市间,以鬻巧诱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岁入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之巨,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很明显是入不敷出;使得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压力更加沉重。真宗朝有李顺、张余等领导益州贼乱,之后持续爆发小规模的匪乱,“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


北宋岁入岁出表 (单位:匹贯石両)
岁入岁出
1021(天禧五年)150,850,100126,775,200
1048(庆历八年)103,596,40089,383,700
1049(皇祐元年)126,251,964126,251,964
1065(治平二年)116,138,405131,864,452

——熙宁变法 维基百科


宋江、方腊起事 



宋江涉及地区


方腊起义(1120~1122年)


 北宋自立国之初,政治就已出现不少弊端。同时,土地兼併问题又十分严重,致使北宋之世,民变不断。北宋末期,因徽宗、蔡京等之祸国殃民,更发生了宋江、方腊等多次大规模的民变。


 以山东梁山泊为据点的宋江起事,是北宋著名的一次农民暴动。有关宋江等人的记载并不多,据《宋史》、《东都事略》等的片断材料,宋江等三十六人用「替天行道」为口号,起事于梁山泊(今山东寿张县梁山一带),转战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北部一带,并屡次打败官军。后来宋江等虽被朝廷招安,但是次起事却因宋人所记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尤其是元代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英雄事蹟,时至今日,仍是电视、电影常见的题材。


 方腊起事是北宋的另一场大规模民变。宋徽宗因素爱奇石玩好,时常在民间搜刮珍宝,并用大船运回京,每十船组成一纲,称为「花石纲」,许多百姓因而家破人亡,东南地区的杭州一带受害尤烈,终于激起以方腊为首的民变。朝廷不断派重兵镇压,均未成功。据载,后来改派被招安的宋江队伍参与围剿,才于宣和三年(1121年)奏效,结果方腊被俘,并于同年八月被处死。


 北宋的民变此起彼落,虽然都归于失败,但却大大地动摇了宋室的统治。 


靖康之祸及北宋的覆亡 


宋徽宗是一位甚负才华的艺术家,却也是亡国之君


金灭辽与北宋形势图。


 有宋一代,国力积贫积弱,外患至为严重。北宋的外敌主要有辽国(其前身即契丹)、西夏和金国。尽管宋室耗费大量银、绢向它们缴纳岁币,始终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状态,最后竟亡于外敌之手。


 北宋末年,女真族所建的金国掘起。宋室为了收复燕、云诸州,便联金灭辽,但其虚弱也为金国所洞悉。就在灭辽的同一年,即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下侵宋。徽宗闻讯,惶恐万分,便在这一年十二月传位其子,即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未遭甚么抵抗即渡过黄河,进趋北宋京师。钦宗遣人至金营议和,金才答应退兵。徽宗、钦宗以为无事,便置边事于不问,继续过著歌舞升平的生活,岂料金人很快又长驱直入,再度南侵。


 靖康元年九月,金兵攻下长期包围的太原,然后乘胜南下渡河。宋都汴京第二次被围。同年闰十一月(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不久,徽宗、钦宗先后被扣于金营。靖康二年(1127年)春,金废宋帝为庶人,立宋臣张邦昌为皇帝,国号楚。不久,金兵在大肆掠夺之后,掳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大臣三千馀人北去,史称「靖康之祸」,享国一百六十八年的北宋至此灭亡。


上海豫园宋徽宗花石纲遗物玉玲珑


花石纲是中国历史上专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在北宋徽宗时,“纲”意指一个运输团队,往往是10艘船称一“纲”;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对东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由于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拆毁桥梁,凿坏城郭,因此往往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宋史》有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20年”。——花石纲 维基百科


北宋工商业发达及东京的繁华 


靖康之变前的北宋东京(开封府)城(点击放大)


因宋代君臣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皆不愿夺民私产、逼民搬迁而扩建宫室,故使宋皇宫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会动的清明上河图,重现了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及汴河两岸白昼的熙攘繁华和夜晚的灯火阑珊!


 北宋虽然外患深重、积贫积弱,但毕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全国归于一统,社会逐渐安定,所以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宋初几十年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当时铁的年产量远超唐代,造船、造纸、印刷业技术更为先进,产品颇为精美。北宋时,都市商业十分兴旺繁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达四十多个,而宋都开封更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开封在北宋时又称东京(东都或汴京)。据记载,东京的手工业、商业多达一百六十行,沿街店铺林立;闹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通宵不绝。在京都市场上,各地货物琳琅满目,甚至日本、朝鲜、阿拉伯等国的商品亦有买卖。而北宋为了应付贸易及商业发展的需要,还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社会经济的发达,由此亦可见一斑。


 宋人孟元老曾撰《东京梦华录》,详尽描写宋东京的繁华,当时开封城中有闹市、有酒楼、有茶馆、有妓院,城中夜市至三更方尽,五更时分又再燃灯开张,夜以继日,人烟不断,可谓「不夜城」。此外,画家张择端还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上河是宋时民间对清明祭祖坟之谓,意同「上塚」。该画描绘出清明时节东京东角子门内外及汴河两岸的繁荣热闹景象,但见桥上车水马龙,商贩云集,行人络绎不绝,在在表现出当时中国第一都会的繁荣兴盛。 


北宋的史学与文学 


司马光


司马光手书《资治通鉴》原稿


三苏图


苏轼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虽然积贫积弱,但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却有极高的成就。


 史学方面,北宋欧阳修等编纂《新唐书》,对唐史的保存,有很大的贡献。而司马光主编的钜著《资治通鉴》,更是编年史的典范。


 《资治通鉴》自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始修,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成书,前后历时十九年。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司马光曾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该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中王朝的兴衰、政治的得失记载下来,为后代帝王统治提供了重要借鉴,它对史学和文学的影响力至今不衰。


 除史学之外,北宋的文学发展,也在中国文坛上起著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宋词」,更是唐诗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另一座丰碑。北宋的词人辈出,如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等。柳永、周邦彦的词以绮艳著称,而豪放派的苏轼则最为后世所熟识。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其代表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已成千古绝唱。对于苏轼的豪放及柳永的绮柔,时人俞文豹《吹剑录》曾有绝评:「(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按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北宋在散文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中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古文八大家」。在北宋文学家的努力下,使自唐代韩愈以来的古文运动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当中有许多作品传颂至今。


 在散文、诗、词等文学形式发展的同时,话本和戏曲这类民间说唱文学也蓬勃发展,并为元代戏曲和明代小说的兴盛,打下了雄厚的基础。由此可见,北宋的文学成就,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 


野史


宋太宗继位的千古之谜 

一阳生


宋太宗 赵光义


 赵匡胤死于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临终传弟而不传子,其去世及传位在历史上乃是一个「千古之谜」。传太祖系暴毙,死时仅其弟匡(光)义在场,当时宫人见有烛影,闻有斧声,并听见太祖说「你好!」旋由匡义出来宣佈皇上驾崩,并继兄即位,是为宋太宗(976-997)。关于此「烛影摇红」一案,宋人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云,谓「太祖病重,召光义嘱以后事,令左右俱出不得与闻,时宫外之人遥见宫内灯影下,光义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后太祖引柱斧戮地,大声曰好自为之!即没」。唯《宋史》失载。后世或疑此乃弟弑兄之举,因无确证,遂成「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另外太宗继兄即位之因由,也是一桩历史疑案。赵匡胤的母亲杜氏共生子五,长匡济,次匡胤,三子匡义,四子匡美,五子匡赞,长子、五子早亡。传匡胤即位,后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杜太后在病危时召他与赵普入侍,问匡胤为何能得到天下?太祖不能对,其母云「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乃命赵普记之,写下誓书,放在金匮之中,命宫人严密掌管,史称「金匮之盟」。唯后世史家对此多表怀疑,盖匡义、赵普在宋初历史中均为神秘人物,匡义参与陈桥兵变、接掌禁军、继兄登位,赵普则参与陈桥兵变、金匮之盟及杯酒释兵权等之预谋。匡义为人阴鸷,其兄暴毙他涉嫌已深,而他登位之后又用一系列奸酷行径使「金匮之盟」到自己而止。本来太宗未即位时为开封尹,及即位乃以其弟光美(改廷美)代为开封尹,封齐王,封太祖子德昭为武功郡王、德芳为兴元尹。但不久太祖诸子及光美或罢或流而一一死去,后来太宗遂传立于子。据《宋史》卷二四四载,「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于是廷美遂得罪。」所以宋朝除赵匡胤外,从北宋太宗到南宋高宗,都是赵匡义的嫡系,至宋高宗断子绝孙,才传给宋太祖的七世孙即南宋孝宗。此事再度证明,人们之间即使亲如兄弟,亦多可共患难、不易共富贵,一遇权位、金钱之争往往演出一幕幕宫廷政变或残酷竞争。 


「杯酒释兵权」亦可算积德之举 

一阳生


 观诸中国历史,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并非首创,但却有所发展。刘邦建立汉朝后,曾大肆削夺韩信等异姓王之兵权,但付出不小代价。宋初则比较顺利地解决削夺功臣、安抚诸将的大问题。后世如朱明乃至现代,无不师刘邦、赵匡胤故智,只把兵权交给最亲信的大将典掌,其馀将帅则成有名无实的「国家元首」或改事外交、文教、体育诸事。不过宋太祖对功臣只是和平夺权而未加滥杀,却未尝不是多少积德之行为。 


改革失败的共同因素 

一阳生



 关于中国历史上几次改革成败因素之分析,我们前面在论及商鞅变法、王莽新政时已略有涉及。总的来说,在诸国并立、割据纷争的状况下,一国之改革较易成功,因为牵涉到该国之生死存亡。而在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下,改革则不易奏效。盖一家之朝代或一党之天下,凡需要进行改革者,若非病入膏肓则亦已漏洞百出,而这种批漏实由执政者推行之制度所决定,表现为冗官冗员充斥、贪官污吏遍佈、官僚机构臃肿等等。故改革若未能改弦更张,革新固有的制度,放弃错误的政策,颇难取得预期之成功。而此中之关键往往在于吏治,改革势必要触犯一批旧官僚的根本利益,在「有权便有一切」的制度下,无论是一家人或一群人都不愿失去掌握的权力,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甚至要千方百计地顽抗到底。从历史上看,王莽、王安石新政的失败均有「豪强抵制」、「吏治败坏」等重要原因,后来清代的维新运动也遭到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之抵制。今后中国的富强也系于改革是否成功,关键就在于能否根本改变植根于落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官僚集权专制制度,不管此种制度是由何人、何党所推行。 


「宋鼻涕」浅观 

一阳生



 论史者每以宋代之历史谑为「宋鼻涕」,以形容宋室因积贫积弱,在对付辽、夏、金及后来的蒙古等外患中之无能,而导致一幕幕痛哭流涕的丧权辱土亡国之悲剧。传徽宗蒙尘后,曾经作词曰:「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树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此情此景,不正是当年南唐李后主入宋际遇之重演吗?!忆昔李煜被宋太祖所虏,封「违命侯」,他竟日「唯以泪洗面」,吟下千古不朽之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后来宋太宗污辱李后主心爱的小周后,又毒害了李后主,可是这个弑兄篡位、心狠手辣的赵匡义又何曾想到自己的嫡系子孙会遭到李后主的类似命运?!更有进者,到南宋高宗止,赵匡义这一系竟断子绝孙,不得不再把江山还给赵匡胤之系统。 


本文转载自:中华万年网 历史



北宋、南宋及两宋之间君主世系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