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由业来,业由惑生(德然养生净心正性)

 开心康乐场贾泳 2019-02-21

苦由业来,业由惑生,而惑之本,则为我见。我见除,则诸惑不生。不生,则无业系之苦,所谓了生死出轮回是也。金刚坚利,喻般若能断惑故。本经宗旨,惟在破我。我执之粗者,为四大五阴;细者,则取法或取非法。凡有所取,便是我执未尽,故须重重空之,即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也——此之谓三空。

 

“法”字义广,事事物物,皆在其中。故约粗、细分之,则为人我相、法我相。约有相言,则同属于法,故人我、法我,可合而为一。此一切有相之事物,世俗眼光,莫不认为真实,故名之曰“俗谛”。殊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言其虽有而虚(有而不有),作此观者,名为“假观”。非法相者,约一切法之性言。

 

相假而性真,以相由缘生,性乃不变。故知是真,故名之曰“真谛”,作此观者,名曰“空观”。以性本无相,故名空也。然若取此空相,乃是偏空或偏真,非大乘之第一义空(亦名胜义空)。何则?譬如虚空,虽本无相,而森罗万相,且必万相森罗,乃成其虚空。须知性是体,相是用,有体必有用,故有性必现相。

 

但相不可著,著则逐相而昧性,逐用而昧体矣。然亦不容断灭相,断灭相,则虽证体而有何用?且亦不成为体,以决无无相之体故也。故大乘之义,必作如是观,乃名“空观”(空而不空)。如是,则二谛之观融也。融,则为中道观之第一义谛矣,非二谛外,别有第一义谛,亦非假、空二观外,别有中道观。不二矣。

 

经中作如是说者,名为“遮诠”,盖以遮遣为说也。《法华》等说三谛者,则是“表诠”,乃以表显性德之二边不著,二边双照为说者。遮诠,则是说著有不是,著空亦不是,为说两边俱遣,则两边融矣!《般若》正以遣执为宗,故只说二谛。须知凡夫病在处处著,故妄想多,必当先用遣荡功夫,而后性德乃能彰显。

 

故世尊先说《般若》,后说《法华》也——此义极当注意。又大乘佛法,彻上彻下,切不可高推圣境(误解其不现实而视之为玄谈,惜哉!),以为此是出世事(出世间之事),与世法(世间事)毫无干涉,则辜负佛恩与先德之望。当知三空(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二谛(俗谛与真谛)不明,即做人亦做不好。

 

(江味农老居士亲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