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举其要有四:一是目的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二是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三是教法单一,即老师往往拘泥课文、局限课堂、偏重考试;四是开拓乏术。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因此不可小视。 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阅读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二、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阅读 三、应考探究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3.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朱子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阅读可以帮我们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然,阅读也是语文学习的重难点,但该怎样去读呢?历来众说纷纭。在新课标背景下,应试教育的怪圈仍困扰着我们。课堂上,本应平等的心灵对话变成了孤独的赏析。因此,我提出了以人为本,抢占阅读教学的三个“关键点”的教学思路。 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阅读 一、激发“兴趣点”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应不失时机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语,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别具艺术魅力的导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合理评价学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 (三)充实时代活水,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在阅读时要充实那些反映真善美的新时代的作品,让学生喜爱一本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辑录一本《作品精选》、推荐一篇好文章、作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从而使学生变“苦读”为“乐读”。 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阅读 二、寻找“感动点” 教室的地面上有纸屑,学生大步迈过去;某位同学遇到不顺心的事,学生视而不见等等,类似这样的事还很多。有教育者称其为“情感沙漠”。我们的语文教材里面有许多感人事迹,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试图让学生走近这些人和事,学会感动。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动。在教学《丑小鸭》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丑小鸭在冬天到来的时候,停留在湖中,尽管拼命地游动,但最终还是因为筋疲力尽而被冻僵在湖上,跟冰块连在一起。请同学们试想:如果此时的农夫不伸手援助,丑小鸭会怎样呢?对,丑小鸭只有死。它永远不会成为美丽的天鹅,正是因为农夫的善良,才重新改写了丑小鸭的命运。农夫就是生活中那些充满爱心、善良无私的人的典型。他用他的行动告诉人们:对弱小者要有一颗援助之心。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温暖的话,一次有力的帮助,都被深深地感动着。 (二)转换角色,让学生感动。 三、提升“思考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特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活动,去获取知识,完成人格升华。 总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可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开启学生关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大咖绘本馆 |
|
来自: 小桥流水1i79ra > 《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