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老人, 15年来专注于一件事 ——制作中国古典建筑微缩模型。 你能想象其中的执着与不易吗? 但是太仓这位老人却做到了, 而且做得十分认真, 令人叹服! 看! 这些精美的中国古典建筑微缩模型
正是出自李人樑老人之手。 今年70岁的李人樑老人,
家住科教新城。 在他家里, 台上、橱柜里放得最多的, 便是一座座精巧的古典建筑微缩模型, 俨然一座小型“展示馆”。 这些模型有山西五台县的世界文化遗产、
建于晚唐时期的佛光寺大殿, 有唐代艺术殿堂南禅寺大佛殿, 有北京紫禁城角楼等, 每座模型都是用细小的木材拼装起来的, 非常精美气派。 你一定想问, 李人樑老人是如何结缘 古建筑微缩模型制作的呢?
据老人介绍,
退休前, 他是一名工程师, 2004年开始专注于中国古建筑微缩模型制作。 因其对古建筑情有独钟, 高中毕业后曾做过三年木工, 尽管后来从事其它工作, 但对中国传统的木工技艺一直念念不忘。 退休后, 他先是自学了两年同济大学古建筑教材, 在此基础上开始着手古建筑微缩模型的制作。 15年来,
他完成了1:60到1:100之间的 亭、台、楼、阁、榭、 塔、廊、戏台、牌楼等 中国古建筑微缩模型30多座。 他制作的古建筑微缩模型,
以红木、黄杨为主要材料, 采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 所有模型不用一根铁钉, 每制作一件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从收集资料、实地拍摄、初步设计、 到寻找材料、完成所有装配零件, 老人都是亲力亲为。 这些古建筑微缩模型,看上去才几十公分大小,可每一座模型都需要用成千上万个零件拼制而成。例如这座山西应县的辽代释迦木塔,是当今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制作时光加工的零件就达2万多个,最小的零件只有几毫米,我整整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大功告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老李的加工“车间”里,
就有小锯床、小铣床、开槽机、拉丝板等 一整套精细的加工机具, 最小的材料在0.5毫米左右, 最薄的锯片厚度小于0.1毫米。 老人认为,
模型小巧逼真, 既体现了建筑美学, 又有收藏价值。 李人樑制作的古建筑微缩模型,
要求与实物几乎一致。 这么多年来, 李人樑老人去了很多地方, 大都是为了实地考察, 他想尽最大努力, 把每一件作品做得真实完美。 制作一个个精美的中国古建筑微缩模型,
不但可以弘扬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充实了自己的老年生活。 为李人樑老人的工匠精神点赞! 
|